台灣會不會發生大海嘯?

檢視台灣的地理位置與地形,防範海嘯災害。
撰文╱邱淑慧

海嘯傳遞時,在深海區浪高極小而不易察覺。傳遞到岸邊時,浪高突然遽增,令人來不及防備。

2004年12月26日上午,一個規模高達9.0的強烈地震撼動印尼蘇門答臘西部海域,就在地震剛發生不久,南亞各國對鄰國印尼的強震感到震驚時,巨大能量卻正悄悄沿著寬廣的印度洋迅速朝他們而來,猛烈襲擊沿岸地區與島嶼,高達數公尺的海嘯,吞噬至少25萬人的珍貴生命。這場海嘯浩劫,喚起全球對海嘯研究與預警的重視。如果印度洋能夠具備海嘯預警機制,便能在強大地震發生後,監測能量在海面上傳遞的情形,及時發出警報,則可以避免許多傷害。

海嘯的產生,源自於海水突然受到巨大能量的干擾(如地震造成的海底變形、海底山崩、海底火山爆發或隕石撞擊等),在垂直方向產生強烈擾動。因深度越大時,波浪傳遞的速度越快,因此巨大能量在深海區域的海面會形成速度極快(時速可達700公里以上)、波長極長(可達100公里)但振幅可能僅數十公分的波浪,即使海面上的船隻也難以察覺。

當此巨大能量到達岸邊,因海底變淺,海浪受阻而速度變慢,便沿著海底斜坡上溯疊加,使浪高急劇增加達數十公尺,侵入沿海可達數公里。並非所有海嘯都會造成災害,有些海嘯高度只有幾十公分。

造成海嘯的原因中,以海底的淺層強震最為常見。因此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台灣,對海嘯也不能掉以輕心,尤其太平洋是全球海嘯發生最頻繁的地區。由歷史海嘯記錄發現,雖然相較於同樣面臨太平洋的日本與夏威夷等地,台灣發生海嘯機率較低,但仍然曾有過多次災害性海嘯。

海嘯依來源可分為遠洋與近海,台灣的遠洋海嘯來自太平洋,但因台灣東部海岸地形陡峭,海底深達數千公尺,從太平洋傳來的波浪受到阻擋易折射出海,不易沿海岸上溯,對台灣影響較小。但是在陸地邊緣的近海區域產生的海嘯,則須提高警覺,尤其若地震引發海底山崩,將對沿海區域造成更大災害。例如1867年發生在基隆的海嘯,根據記載,海嘯高度達7.5公尺,但該次地震規模卻只有7.0以下,因此可能是引發了海底山崩。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馬國鳳解釋,該次地震所造成的海底破裂面走向與基隆海岸平行,使海嘯波浪迎面撲向岸邊,而海底斜率平滑使海浪易於上溯堆積,也可能是造成災害較嚴重的原因。


深海海嘯偵測器當海水水位改變,海底的儀器量得海水的壓力變化,將訊息傳送給漂浮在海面的儀器,立即傳送到衛星,接著衛星將訊號立即傳回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這個過程大約只要兩分鐘。

此外,對台灣可能造成影響的,還有來自南方菲律賓海域的海嘯。不過該區域地震多發生在菲律賓東岸,能量傳向台灣東部,而且在傳遞途中會經過琉球海溝與馬尼拉海溝,海嘯並不易接近台灣海岸。但若淺層強震發生在菲律賓西部海域,能量傳向海底地形平緩的台灣西南海岸,便有可能造成海嘯,同樣的,若地震發生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我們也需多加注意。

因各地區地震特性、海底及海岸地形不盡相同,因此會引起海嘯的情況也有所差異。研究人員根據台灣過去的海嘯記錄,由震源機制和造成的海嘯浪高,推導出海嘯在該區域的傳遞模式,結合地震學家、海洋學家與海洋工程學家,模擬出在各區域發生災害性海嘯所需的條件(多大的地震、多近的距離會造成多高的海浪),藉此瞭解在什麼情況下需要警戒,有助於提高海嘯預警的準確性。

有少數人質疑,對於百年才可能出現一次的災難,是否需花許多經費去爭取也許只是提早幾分鐘的預警。但是馬國鳳認為:「即使只多出幾分鐘,可以讓海邊的人跑到高處,或原來可能因此死亡的人減輕為只是受傷,建立預警系統就是值得的。」她同時提醒,教育也是預防海嘯災害的重要一環,例如:當海嘯靠近岸邊時,海平面會先突然大幅往後退去,這時岸邊的人約有五分鐘的時間,可以盡快往高處逃生。而且海嘯是連續的大浪,千萬不要在第一次大浪退去後便往海邊靠近。除此之外,建立海嘯演習制度,更可以提醒民眾注意海嘯災害。雖然目前海嘯預警不免有誤報的情形,然而誤報造成的影響,可能只是讓人多跑了一段路,但若缺少預警系統,所損失的卻是完全無法彌補的傷害。

當印尼外海發生強震時,許多國家的研究人員在定出規模與位置後,便極為擔心將會引發海嘯,但卻苦無方法通知當地人員發佈警報,失去了拯救生命的機會。渺小的人類也許無法阻止天然災害的發生,但是由大自然給我們的教訓,學習如何將傷害減到最低,拯救更多生命,卻是我們可以努力的。

 

海嘯的規模大小取決於:

     1.地震規模與震源深度:地震規模越大或震源越淺,對海底地形的影響越大,越易產生海嘯。
  2.震源機制:即地震造成的破裂面走向、錯動量,決定海嘯波源。
  3.海底地形:海底的起伏與深度會影響海嘯傳遞的方式與速度。
  4.海岸地形:海岸狹窄或海底坡度平緩,易使能量聚集,災害較大。


誰來預警?

  台灣海嘯預警機制由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負責,對遠洋與近海海嘯有不同的預警機制。

  遠洋:接收來自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PTWC)的訊息,其中依影響程度標明「危險」、「警戒」與「勸告」區域,列出海嘯預計到達的時間,訊息至少每小時更新一次。如在海嘯預計到達台灣的三個小時前,PTWC未解除警報,且經氣象局人員研判會對台灣地區造成威脅,氣象局會透過簡訊與傳真通知海巡、災害防治主管機構;在兩小時若仍未解除,還會經由大眾傳播媒體通知沿岸居民提防。

  近海:對於發生在近海的地震,氣象局的地震速報系統在一分鐘左右可以定出規模、震央與深度。接著會依據氣象局初擬的海嘯警報作業,針對深度35公里以內的淺層地震,若其地震規模6.0以上會在地震報告中加註「沿岸地區應防海水位突變」;若規模7.0以上將發佈海嘯警報。

 

台灣會有海嘯嗎?

  - 南亞大海嘯的威力,舉世震驚;台灣四面環海,是否也應該慎防海嘯災害的發生?台灣的海嘯預警與研究工作,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

作者╱馬國鳳

  2004年12月26日清晨7點59分,北緯3.298度,東經95.779度,也就是印尼蘇門答臘西北方,約10公里深的海底斷層帶髮生了規模9的地震。剎那間釋放了相當於1萬6000顆廣島級原子彈威力的強大能量,並隨著海浪快速傳送。這股能量侵襲了印度洋沿岸各國,包括印尼、斯里蘭卡、印度、泰國等,甚至較遠的馬來西亞、緬甸、馬爾地夫、非洲東岸也無法倖免於難,全球總計22萬5000人喪生,這就是舉世震驚的南亞大海嘯。

  南亞海嘯發生後,我們不禁好奇:海嘯的形成原因為何?台灣會發生大海嘯嗎?台灣對於海嘯有任何應對的方法嗎?

  海嘯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地殼錯動,造成海床上下位移所引起,而地殼的瞬時垂直錯動位移可能由海底地震、海底山崩或海底火山噴發所引起。因此評估海嘯的危害性,重點在於地震的震源分佈、地震規模、地震形式;地下構造的地層組合、構造分佈;海底地形的海底峽谷、海底山崩等;以及沿岸地形與活火山分佈。

高屏沿海低漥地區、龜山島,應嚴防海嘯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當板塊推移時,便會受到擠壓而產生地震。假使有較大的地震發生在附近海域,就有可能發生海嘯。右頁圖為台灣區域的海底地形圖,台灣東北方的琉球隱沒帶及南方的馬尼拉隱沒帶,都是屬於台灣容易產生海底地震的區域,也就是容易產生災害性海嘯的源區。
  儘管台灣東部外海是強震較頻繁的區域,但是東部沿海地形陡峭,缺乏累積巨浪的淺水區,因此不容易受到海嘯攻擊;至於西部沿岸由於地震較容易發生在造山帶前緣,因此台灣海峽發生強震的機率不高,要產生大海嘯的機率也不大。所以整體而言,最值得注意的區域有西南部高屏沿海低漥地區,以及東北外海的龜山島。

  西南部高屏沿海低漥地區值得注意的原因有三點:台灣造山帶的斷層前緣由此處出海,延伸至活躍的馬尼拉海溝構造帶;這地區的外海多斜坡與峽谷,海底地形變化大,而且本區域地勢平坦甚至低漥。
  馬尼拉海溝是活躍的構造帶,容易引發強震,造成的海嘯可以傳導至台灣西南部,而變化大的海底地形容易產生海底山崩;平坦的高屏沿海一帶一旦受到海嘯侵襲,淹溢範圍將相當大,容易造成嚴重的災害。

  至於東北外海的龜山島,不但是個火山島,而且一直有火山活動的跡象,一旦火山爆發,引起的嘯浪可能危害鄰近的蘭陽平原,甚至北部濱海地區也有可能遭受危害。



歷史海嘯分析與模擬

1867年基隆海嘯,淡水廳繪製的可能震央區及淹溢範圍。

  台灣發生過海嘯嗎?由於台灣成立地震偵測站的時間不長,因此想研究早期的海嘯,必須從歷史文獻中推估。北台科技學院教授許明光在1995年根據文獻記載,整理出台灣地區歷史海嘯地震分佈(見上頁圖)。其中,較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目前研究得知,1604年泉州規模8的大地震,在新竹觀測到有海浪變化的記錄;1771年鄰近台灣的日本沖繩石垣島文獻記錄中,曾經發生過高達85公尺的海嘯;1661年西南沿海發生規模6.4的地震。而1867年基隆的海嘯,為近年文獻中記錄最清楚的台灣地震災害海嘯,當時日本學者還描繪了可能的地震震央區,以及其引發海嘯的淹溢範圍(如右圖)。這些文獻記錄配合現在的研究能力,可以藉由數值模擬探討其可能性。

  從以上歷史記錄可以得知,台灣確實受過近地地震引起的海嘯侵襲,遠地地震則由於海底地形的關係,造成災害性海嘯的可能性較低。因此,在分析台灣的海嘯災害時,我們多將焦點放在近地地震引起的海嘯災害評估,例如1960年發生規模9.5的智利大地震,報紙就曾經記載台灣沿海的海浪變化,並指出浪高的變化,所幸並未帶來災害。

  在實際研究中,由於近百年來發生在台灣地區的災害性海嘯不多,因此驗潮站數目及實測記錄相當缺乏,難以用實測海嘯波高回歸出海嘯規模。但在此條件下,我們仍然以假設地震規模及其構造條件下的機制,配合海底地形,估算台灣地區海嘯波高與地震規模的關係。一般來說,海嘯與地震的關係多以地震規模以及地震傳播距離等做為參數,推估其傳遞至岸邊的海嘯波高,以模擬的方式應用發展良好的海嘯計算模式,以及精確的岸邊海底地形,推算海嘯波高,這是評估台灣地區破壞性海嘯的重要方式,藉此模擬可有助於地震海嘯的災害預防及建立區域性海嘯的初步預警。

海嘯預警,台灣有什麼策略?

  在台灣海嘯研究中,配合中央氣象局的地震網與現行發展的數值模擬技術,可以整合地震與海嘯預警。例如在研究中瞭解台灣區域可能引發海嘯的地震位置,同時配合全球地震海嘯資訊網的資訊。在觀測上,監測即時潮汐測量資料與地震資料,並建立潮位資料及海嘯資料庫,進而建立一套整合的地震與海嘯預警系統。

  除此之外,許多的研究工作正在積極進行當中,希望可以修正海嘯預警系統的錯誤偏差,並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例如當災害性海嘯發生時,分析模擬其可能因海嘯上溯的淹溢區域,再與警戒系統整合,將有助於建立緊急疏散規劃。另外,在海嘯模擬中,為了提供海嘯抵達的預警時間,在氣象局地震觀測網迅速的地震定位上,估算此海嘯預警時間,可以大幅度降低災害。

  總而言之,台灣海嘯的評估,可由台灣歷史海嘯的資料蒐集出發,以評估其可能性,同時分析瞭解海底山崩、海底火山與海嘯的關聯性以及其與歷史海嘯的可能關係,進而做出海嘯危害評估。再由現今發展的數值模擬技術,以虛擬地震、海底山崩及火山模擬其可能造成的地震災害,做為預警的參考,因此歷史海嘯的研究為海嘯研究長期規劃的重點之一。

  由於海嘯的形成與海底地形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台灣附近海域的海底地形資料的建立相當重要,精確的地形資料將可以更準確的評估出海嘯傳至岸邊的浪高,及其淹到陸地的範圍多大,這對於海嘯危害度評估是相當重要的資訊。

  而先進儀器的協助更是預警系統重要的一環。歐美國家現在採用一種叫驗潮儀的機器,儀器下方有感測器。萬一發生地震,感測器將把訊息透過儀器傳到人造衛星上,再由人造衛星送到地面,如此便可以快速得知海浪的傳遞情形。而在落實海嘯預警的工作上,除了氣象局與學術的研究外,也應該在社會教育中讓人們知道海嘯警示訊號的意義,若有海嘯來襲時應往何處避難,配合這些教育工作,才可更實際的將災害降到最低。

 

 

 

地震海嘯搶先報 媽祖計畫啟動



  日本強震震驚全球,台灣也位在太平洋火環帶上。中央氣象局為提升對台灣東部海域地震及海嘯預警能力,在宜蘭外海鋪設45公里海底地震電纜,建造台灣第一個海底地震監測系統,預計在今年10月啟用後,將可以增加10秒的地震預警時間,和10分鐘的海嘯通報時間。

  中央氣象局委託日本NEC公司建置的台灣第1套光纖海纜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24日上午在頭城海邊舉行海纜登陸儀式,並展開總長度45公里的海底電纜鋪設及海底寬頻地震儀、海嘯壓力計等多種儀器的架設作業,預計6月完工。完工後會進行各項儀器檢測,預計10月正式啟用。

 

地震搶10秒 海嘯早10分

  氣象局動工的「台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置計畫」(簡稱「媽祖計畫」),目的是扮演有如台灣民間信仰中的媽祖守護民眾角色,於民國96年通過, 但當初申請的50億預算,立法院以沒有急迫性為由,拖了5年,才核准了8.9億經費,還被要求分年實施,一直到今年才有新台幣4.3億元執行第1期計畫。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媽祖計畫」對於地震預警時間可爭取10秒到20秒;對於海嘯發生時,民眾可多增加10分鐘逃命時間。第二期海纜會往外延伸到90公里,地震預警時間可增加到20秒,海嘯發生時,民眾可增加20分鐘逃命時間。

  氣象局表示,該計畫自頭城外海架設第一個接點,沿著台灣東部的和平海盆一直向東南延伸到南衝繩海槽,監測儀器架設深度約300公尺,並與現有的陸上的地震觀測站整合,未來將可監測海底地震及宜蘭外海、龜山島、南衝繩海槽的海底火山活動。

  郭鎧紋表示,海底電纜監測系統完工後,每年所偵測到的地震次數將可達到3萬次,比目前的1萬8千次多出許多。

  對於海纜架設一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吳祚任助理教授指出,台灣西南部的馬尼拉海溝如果發生地震,可能會出現類似東日本的海嘯,產生的威脅會更大,高雄、台南等精華區也會遭受到海嘯的攻擊,所以他認為,從西南海域開始架設海纜才是最重要的。


台灣第一條海纜

 日本是鄰近國家中最重視外海地震監測的國家,日本海域已設置八條海底地震電纜;反觀台灣,雖有七成地震發生在外海,第一條海底地震電纜卻要到今年10月才會啟用。

 氣象局局長辛在勤表示,希望101年、102年能獲得立法院支持再編列5億元預算,將海纜地震儀由45公里延伸到90公里,爭取更多地震及海嘯預警時間。不過氣象局人員也透露,地震預警時間20秒還是不夠逃生,如果要爭取30秒以上的預警時間,海底電纜必須要能延伸到200公里,但這部分需要立法院的支持。◇ 





 

3D呈現 台灣若發生海嘯 從墾丁到雲林最慘

(2007/12/06 00:23)

記者王詩雅、柯俊丞/台北報導 


「台灣並非不會發生海嘯,只是運氣不錯!」,這句話是世界上唯一能以「三維」數值,算出海嘯災害的學者所說的;學者說,台灣在140年前受過海嘯侵襲,而且馬尼拉海溝就在台灣的南邊,一旦發生像南亞海嘯一樣規模9.0海底地震,台灣將會被10米高的海嘯襲擊,從墾丁到雲林都會是災區。 

去年12月,屏東外海的地震,偵測到40公分的波高,如果規模不是5而是7,台灣或許南部會變成這模樣,這3D動畫呈現了海嘯發生時,海水和空氣的細微變化,再把建築物抽離,海水怎麼上岸,看得更清楚了。 

中央大學助理教授吳祚任表示,「像一個蜈蚣、一個水這樣,炸開然後掉下來,大部份的人並不是直接被淹死,而是被碎死啦!亂棒啦!一些結構物的一些殘骸,先打昏了以後才死。」 

之所以想掌握海嘯,就是這道長100公里延伸到台灣南部的馬尼拉海溝,如果一震,南中國海周邊,台灣到中國、港、澳、越南和菲律賓都會是災區,如果地震規模像南亞地震一樣有9.0,墾丁海嘯會撲上岸,高度驚人會有8至10公尺,也就是3到4層樓高,西到雲林地形。 

吳祚任教授指出,「(規模)8.5以上地震的話,台灣的南灣一直到高雄,一直到台南甚至到雲林,都是需要特別嚴加戒備。」 

專家用實驗說明,垂直地震能量大約來回擺動10次,但是只要淺灘,海波只會來回2趟,因為能量全送到岸上進行破壞,台灣有140年沒碰過海嘯,也難怪專家會提出預警,希望政府花錢蓋預測站,如果預警發揮作用,在海嘯來前,至少還有40至50分鐘可以逃生。

 

 

 

台灣核電廠頂得住巨震海嘯嗎?

  • 2011-03-14
  •  
  • 中國時報


位在石門鄉的核一廠(張謙俊攝)


圖為核二廠外觀。(黃國書攝)


從海上看核三廠。(潘建志攝)

     日本發生芮氏規模九.○的百年巨震,在強大而恐怖的摧毀力量之後,更令世界關注的,是災區之一福島縣沿海兩座遭海嘯破壞的核電廠。這是世界核能發電史以來,第一次有核電廠在地震、海嘯中嚴重損毀,當初各種安全設計是否能發揮作用,東日本大地震成為至今唯一的多重天災與核安的實地測驗。

     目前福島核電廠一號機、三號機都面臨最嚴重的核災等級─爐心融毀。一旦發生這種情形,輻射汙染程度與如何擴大,沒人能預料。日本政府對當地居民的撤離範圍,也由十公里擴大到廿公里,疏散數十萬人,而且還會再增加。

     對於這起超級震災,台灣人民特別有感。台灣也是多震帶,也有三座核電廠位於海邊;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海嘯警報範圍一度包括台灣東北沿岸,就是核一、二廠所在地。因此民眾高度關切是否有輻射汙染物質外洩、輻射落塵會不會飄到台灣等,成為熱門話題,媒體也大幅報導。

     一時間,美國三哩島核災、前蘇聯車諾比核電廠核災的字眼充斥媒體。要區分清楚的是,即使三哩島發生了真正的爐心融毀,但因電廠安全設計,所有輻射汙染物被圍阻在廠內,沒有外洩影響居民。而車諾比核電廠設計更與西方式核電廠完全不同,最大差異是,不但沒有圍阻體與層層深度防禦設計,爐心還是易燃的石墨材質,加上人為疏忽才會釀成爆炸巨災,大量輻射汙染物外洩,受災人數估計超過卅萬。

     再比較我國的三座核電廠與福島一、三號機,雖然都是沸水式反應爐,基本設計原理相同,但福島核電廠興建於一九五○年代,我國的核一、二廠建於七○與八○年代,經過廿到卅年的改善,安全設計與材質要求都更高。

     儘管安全理念與設計有很大不同,但福島核電廠對台灣及所有核能發電國家最大的啟示是,如今的地球處於氣候暴烈驟變期,地震強度一個比一個大,規模七、八、九的巨震屢見不鮮。現有核電廠當年的抗震設計,真頂得住嗎?在經過廿、卅年的運轉後,電廠是否仍能維持當年設計的安全係數?

     台灣的核電廠必須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國的災難史紀錄中,一直缺乏海嘯的資料,目前的核電廠是以十二公尺大浪為安全設計。但南亞海嘯引起的浪高已經超過這個設計,而沒有人可以保證未來不會有更大的地震或海嘯─事實上,機率頗高─政府有關單位也有必要就此深入檢討,及早擬定防範措施。

     此外,在這次東日本大地震中,我們再一次看到日本人面對災難時的克制與冷靜。十幾廿萬人的疏散過程中,災區交通塞整夜,但沒有人聽到因不耐等待而發出的喇叭噪音;雖不能說是井然有序,也鮮少看到爭道糾紛與爭吵。這樣的表現,是民族性,也是民眾對災難的瞭解與平時訓練所致。

     反觀國內,每次核電廠舉行防災「演習」,都像在「演戲」,現場完全看不到嚴肅防災,確實執行救災的畫面。坦白說,很多民眾也抱著「領便當」的心情客串上場。這固然因為國人向來不重視各種演習,但相關單位平時疏於有效宣導,無法讓民眾感受到防災的重要、進而建立防災意識有關。

     台灣的核安還要顧及對岸因素。目前大陸運轉中的核電廠有十幾處,多在東南沿海,興建中也超過十處。而兩岸緊鄰、常屬同一個天氣系統,一旦發生輻射外洩事件,互相影響的機率極高。國內專家早就呼籲,盡速建立核安通報系統,備而不用。但這種「技術」問題,似乎從來就不是雙方會談的重點。

     日本人對工業安全的要求向來維持高標準,核安方面更是模範生。但近年因陸續發生幾次人為操作疏失的核安意外,這個紀錄已經被打破。如今又面臨自然災害造成的核災變,在在考驗日本人的應變能力與信心。面對鄰國的不幸,我們除了感同身受,政府和民眾對核安都要有重新的認知,從心理、設計規範、安檢制度各方面加強;不盡人事,就不能全怪天災了

 

 

東電的6大罪名 高層災後喝花酒也在內

黃巧雯 2011年4月10日 12:46

突如其來的東日本大地震,將東京電力公司拖入福島核災事故,東電荒腔走板的表現不僅讓信用掃地,也造成全球陷入輻射恐慌。近日,有媒體列舉了東電的6大罪名,直指這家擁有60年歷史的公司是醜聞最多的核電企業,福島核災的不可控性,東電的傲慢與無能是最大關鍵。 

據《廣州日報》報導,東電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營核電企業,也是日本收入最高的電力公司,承擔了全日本將近1/6的電力供應量,但若將東電放在審判席上,這家傲慢的電力巨頭至少可判6項罪名。 


東京爆發震後首場的反政府遊行,要求政府關閉核能廠與菅直人下台。(圖/翻拍自網路)

★第1罪:為保資產,錯過最佳時機。 

自地震、海嘯發生後,福島第一核電廠冷卻系統的電源失效,1號反應爐首先出現水蒸氣;震後第二天,東電就曾考慮要用海水冷卻,但卻到晚間核電廠發生爆炸了,經首相菅直人下令了才這麼做。 

至於其他反應爐,也是13日之後才用海水冷卻。遲遲不用海水的原因,是因為注入海水可能會讓反應爐永遠報銷。而東電一開始也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程度,未在第一時間發佈冷卻系統失靈的消息,直到爆炸了也未通報,菅直人還大罵「電視都播了1小時」,官邸還沒接到任何訊息。 

▼東電公佈修復福島第一核電廠內部的施工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出4號機組外層建築物損傷嚴重。(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第2罪:篡改數據,多次隱瞞事故。 

東電雄厚的實力在日本業界不容小覷,但在其驕人的業績背後,卻隱藏著數筆不太光彩的記錄。近年來,該公司多次傳出隱瞞事故和篡改報告的行為,東電董事長、社長等高管都曾因此辭職,總經理也曾公開坦承隱瞞1978年發生過嚴重的核反應爐事故。 

此次福島核危機發生後,東電方面還試圖隱瞞實情,甚至在1號機組爆炸後,只以「出現白煙和巨響,正在調查中」來表述;東電公佈的數據和訊息接連出錯,其數據分析能力和可靠性也遭到各界質疑。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也忍不住喊話,要東電以「更透明」的方式處理核災。 

★第3罪:設備老舊,留下安全隱患。 

早在今年2月,福島第一核電廠1號機組就出現了老化跡象,在日本運行30年的的核電機組就算「高齡」,1號機組卻已40歲,超齡服役不僅未退休,還扮演主力角色。去年3月,東電向日本政府提出延長營運至少10年的要求,今年2月,相關單位批准了這項申請,並決定延長20年。 

★第4罪:掉以輕心,防範意識缺失。 

2004年,東電工程師阪井年明帶領團隊分析了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安全狀況,並著重在2個問題,第一,如果地震觸發海嘯,福島第一核電廠遭海嘯襲擊的機率多大?第二,按設計標準,福島第一核電廠海堤防不了10公尺以上海嘯,海嘯超過這一高度的機率有多大? 

2007年報告出爐後,研究人員便提醒東電「海嘯超過堤防的機率有10%」,但東電未予理會。如今,日本核危機爆發,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卻數次宣稱,地震和海嘯規模出乎意料。 

▼東電在3月18日記者會上高層一字排開向社會大眾道歉。(圖/翻攝自產經新聞社) 


 

★第5罪:行為不當,高層千夫所指。 

地震發生後,東京電力公司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而其高層負責人也沒有給人們留下好印象。首先,東電總裁清水正孝災後幾乎從公眾視線中消失,並傳出當時會接任是「不勞而獲」的消息──以他出身資材部門的背景,根本沒有核能方面的專業知識。 

正在災民水深火熱、清水正孝人間蒸發之際,東電副社長藤本孝竟然仍不忘尋歡作樂,成日光顧酒吧,還帶幾名員工去銀座「找小姐」。消息一出,輿論譁然,憤怒的日本民眾紛紛指責東京電力腐敗。 

★第6罪:行動魯莽,罔顧他國安全。 

對於輻射在全球引發的關注和擔憂下,東電還在4月4日未與相關國家的溝通下,擅自決定要把1.15萬噸的輻射污水排入海中,引發南韓抗議。《朝鮮日報》抨擊,這些污水含放射物質濃度超過日本法定排放標準的100倍,南韓政府竟是透過媒體才知道。


東京電力高層就核污水影響漁業向日本漁業協會官員道歉

 

美日秘密協議排輻射水
2011-04-10

排放前3天獲暗許 日媒體﹕中俄韓勢更不滿

【明報專訊】受週四仙台7.1級強烈餘震影響,東電從核電站排放「低輻射水」的程序一度中斷,到昨日重啟排放程序,預計今日完成,比原定延遲1天。日本傳媒報導,日本政府上週將輻射水排入第一核電站附近海域前3天,已從美國方面得到了「可以排放」批准。報導指今次事件惹起中韓俄等不滿,今次美日事前達成秘密協議一事曝光,勢惹起更大批評聲音。

《東京新聞》報導,美國能源部官員於本月1日在日本首相官邸會見了日本政府高層官員,轉達了美國政府的意思,稱「應該把核污染廢水排入海中,早日冷卻(福島第一核電站)反應堆。放射性物質在海中擴散,所以並不會有什麼問題。美國政府不會抗議將廢水排入海中」。另外,美國駐日大使與日本政府負責人在東京電力本公司舉行對策研討會時,美國已認可了將輻射水排入海中的方案。

海水擴散 美稱沒問題

報導稱,「韓國、中國和俄羅斯正在批判日本沒有對排放輻射水進行『事前說明』……雖然有報導稱日本政府在排放輻射水後通知了各國,但有擔心指出,由於日本與美國在排放輻射水前3天就達成了協議的事實曝光,所以(周邊國家的)反對呼聲很有可能會更加激烈」。

韓:或違國際法

韓國、俄羅斯等國紛紛指摘日本向海洋排放核廢液,韓國一度提出此舉可能違反國際法。中國外交部週五也對日本排放輻射水一事表示關注,並敦促日方採取確實措施保護海洋環境,並及時、全面、準確地向中方通報有關信息。《人民日報》昨日也發表文章,指排放輻射水一事上,「日本不能獨斷專行」,並指中國作為日本近鄰,對日本核事故的處理理所當然地表示關注,並有權根據事態的發展「採取進一步行動」。

東電副社長開記者會致歉

對於傾倒輻射水引起不滿,東電副社長武藤榮(Sakae Muto)昨在記者會上說:「我希望就外界對核電站向大氣和海洋釋放輻射引起的擔憂表示由衷歉意。我們未有事前用充分時間向相關的傳媒、漁業和外國解釋,我們感到遺憾。」

負責監察全國逾50間核電站的日本經濟財政大臣海江田萬里,昨日前往福島核電站視察,並與參與搶修的工作人員會面,是震後首位踏足破損核電站的政府官員。經濟產業省發言人表示,海江田希望親自瞭解核電站內的工作,並向搶修工人表達謝意。此外,海江田亦會前往位於核電站的20公里撤離區內的綜合體育館J-Village,探訪「死士」基地。

另方面,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昨日下令全國所有核電站營運商,要確保旗下每個核反應堆(無論是正運作還是已停運)擁有至少2個緊急柴油發電機,以確保冷卻水泵不會停止運作,避免福島事件重演。

中通社/讀賣新聞/東京新聞

■新聞專輯﹕日本核危機、世紀核災

http://specials.mingpao.com/Sendai.htm

 

 

輻射水30年遍佈太平洋
2011-04-09

專家推測,福島第一核電站排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30年後將擴散至整個太平洋,但濃度極低。

上述結論是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研究員中野政尚,經過對放射性銫在茨城縣海域擴散的情形進行電腦模擬後得出的。

從4日開始,東京電力公司已向海中排放了約9000噸低放射性污水。此外,2號機組周圍尚有2萬噸高放射性污水,存在洩漏入海的風險。

中野政尚就此推測說,這些放射性物質隨海流5年後可到達北美,10年後到達亞洲東部,30年後幾乎擴散至整個太平洋,但即使2萬噸高放射性污水果真全部洩漏入海,其擴散區域的放射性活度在1年後也將被稀釋到每升不足1貝克,10年後將不足0.1貝克,對人體不會造成影響。

日本氣象研究所研究員青山道夫則表示,儘管隨著時間推移和海水傳播,放射性物質濃度會變得非常低,但按照現在的技術條件,放射性物質一旦洩漏便很難回收,因此有必要加強監測,關注其是否會在生物體內積聚。

青山道夫指出,放射性物質有可能經食物鏈在魚類和貝類體內積聚,「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監測環境中的放射性物質濃度,就相關危險發出警告」。

東京電力公司人為向海中排放低放射性污水,已在日本國內外引發普遍擔憂。青山道夫指出:「東京電力公司應該將放射性物質的排放控制在最小限度,盡快控制事態。」(新華社)

 

回收高輻射水 死士昏倒
2011-04-11

【明報專訊】歐洲自由電台昨稱,福島第一核電站的輻射洩漏災難已近1個月,但迄今仍令日本應對不暇。報導指出,核電站昨開始將廠內部分高輻射積水,抽入廠內的冷凝器,防止輻射擴散及影響恢復反應堆冷卻功能的工作,「無疑是重要一步,但工程人員亦承認,受損反應堆仍遠未受控,可能要數月才能穩定下來,要清理餘下的輻射物更可能要等待多年」。這意味20公里範圍內被迫疏散的居民,在可見未來恐都不能回家。日本政府據報正計劃在20公里範圍設置特別警戒區,禁止災民回家拿東西,以免受輻射污染。

低輻射水30年擴散整個太平洋

福島核電站的搶險行動仍然嚴峻,一名30多歲的「死士」員工,昨早9時半在2號反應堆建築物的外側水坑邊,從事高輻射水的回收,未料11時許突然感到身體不適,昏倒在地。他當時身穿防核衣物,昏倒時現場核輻射量為每小時4.84微希,低於安全限制數值的5微希。日本新聞網稱,他在醫院已恢復意識,據悉身上沒沾染輻射物質。

東電昨午開始把2號機組廠房外豎井的高輻射水,回收到室內容量為3000噸的冷卻器。東電稱,目前核電站1至3號機組渦輪機房內外,共有6萬噸高輻射水,必須清理才能恢復反應堆冷卻系統運作。東電從本月4日起,開始將集水庫內的萬噸低濃度輻射水直接排入海中,以便騰出空間存放高輻射水,排放行動預定昨天結束。日本原子能專家中野政尚按電腦模擬預測,排入海中的輻射物,5年後將隨海流到達北美,10年後到達亞洲東部,30年後擴散至整個太平洋,但強調濃度將變得非常低,不會威脅人體健康,儘管專家仍關注輻射物會否經食物鏈在生物內積聚。對於今次排水行動引起中韓俄等周邊鄰國不滿,首相菅直人昨承認事前通報做得不充分,對此表示抱歉。

東芝提福島站報廢方案

東電週末表示,3月11日襲擊核電站的海嘯,估計高達15米,因核電站離海平面只有10米,當局相信核電站主要建築在海嘯中曾全面浸水。負責生產1至4號反應堆的東芝,已向日本政府提出10年內將核電站報廢的方案,但政府認為現階段討論為時過早。日本政府據報正考慮核災級別,由第5級升至第6級,僅次於切爾諾貝爾核災的最高第7級。

共同社/日本新聞網/歐洲自由電台

 

 

福島核電廠總公司劣跡斑斑!

儘管政府與所有核電廠的高層都會信誓旦旦的表示,核能發電很安全, 但事實上,是人就有疏失,被隱瞞的不算,光是已經曝光, 就有美國「三哩島事件」與驚震世界的烏克蘭「車諾比核子災難事件」。這次發生爆炸 的日本福島縣的第一核電廠所屬的東京電力公司,過往同樣出現過不少醜聞,也曾隱瞞事故。

福島第一和第二核電廠都曾多次發生事故。其中福島第一核電廠在1978年曾經發生瀕臨核輻射外洩事故,但是事故一直被隱瞞至2007年才公諸於眾。2006年,福島第一核電廠6號機組曾發生放射性物質外洩事故。

2007年,東京電力公司承認,從1977年起對豁下3家核電廠總計199次定期檢查中,他們曾竄改數據,隱瞞安全問題。其中,福島第一核電廠1號機組反應堆主蒸汽管流量計測到的數據,曾在1979年至1998年間先後28次被竄改。

2002年,公司的總裁和4名高層因為竄改紀錄而被迫辭職。2006年,政府下令該公司檢查過往的紀錄,到2007年,東京電力公才承認曾4次竄改紀錄,但毋須關閉任何廠房。

兩座核電廠的反應堆均為以普通水作為冷卻劑和中子減速劑的沸水反應堆。跟壓水反應堆相比,這種反應堆構造更為簡單,安全性更高。這次大地震之前,福島第一和第二核電站共有7個反應堆處於運轉狀態,地震發生後全部自動關閉。

在爆炸前,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周邊檢測出放射性物質銫和碘,已確認反應堆堆芯燃料的一部分融化。反應堆容器內的蒸汽已被釋放,容器內的氣壓已經下降。第二核電站1號、2號和4號機組也都喪失了冷卻功能。

 

日以鄰為壑 世界媒體齊撻伐

  • 2011-04-11
  •  
  • 旺報
  •  
  • 【記者陳景婷/綜合報導】

     今天是日本地震、海嘯、核危機連環災害「滿月」,來自全世界的同情與鼓勵「蜜月期」隨著時間慢慢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日本以鄰為壑,影響東亞國際關係」般的千夫所指。特別是東京電力公司日前僅告知美國並獲同意,就單方面排放核汙水後,點燃國際撻伐的引信。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大部分國家已對日本近期處理核危機的能力忍無可忍,尤其是近日東電單方面向太平洋排放核汙水,中國、韓國、俄羅斯官員均公開表示不滿。

     東電主管行徑乖張

     日本處理大災難的正面形象似乎已不復以往,日本人搶物資的消息零星傳開,尤其是本次核洩漏危機的醜聞主角、世界最大民營核電企業──東電荒腔走板的行徑,包括震後傳出東電總裁清水正孝「避不見面」、東電副社長藤本孝帶員工去銀座「找小姐」等。

     國際媒體直批,東電的拙劣表現,加速本次災難的不可控性,並列舉這家傲慢的電力巨頭至少可判以下罪名:

     為保資產,錯失最佳時機:地震、海嘯發生後,福島第一核電廠冷卻系統電源失效,反應爐接連出現問題;但直到震後隔天核電廠發生爆炸,經日本首相菅直人下令,才用海水冷卻反應爐。遲遲不用海水的原因,是因東電顧慮到注入海水可能會讓反應爐永遠報銷。加上東電未在第一時間發佈冷卻系統失靈的消息,爆炸了也未通報,菅直人對此大罵「電視都播了1小時,官邸還沒接到任何訊息」。

     竄改數據,多次隱瞞事故:福島核危機發生後,東電試圖隱瞞實情,甚至在1號機組爆炸後,只以「出現白煙和巨響,正在調查中」來表述。

     核電機組超齡使用

     設備老舊,留下安全隱患:日本運行30年的核電機組就算「高齡」,福島第一核電廠1號機組卻已40歲,甚至扮演主力角色。

     掉以輕心,防範意識缺失:早前,日本相關研究人員便提醒東電「海嘯超過堤防的機率有10%」,但東電未予理會。如今日本核危機爆發,東電卻宣稱,地震和海嘯規模出乎意料。

     行動魯莽,罔顧他國安全:上週,東電在未與相關國家溝通下,擅自決定要把1.15萬噸的輻射汙水排入海中。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對此表示,希望日本及時、全面、準確地向中方通報有關資訊。

     最近,不少國際媒體對日本核災報導,不約而同連續出現負面消息。美國媒體曾報導稱,日本在地震後一直默默接受各種國際援助,卻對核事故汙染全球一事鮮少提起。

     國際媒體 連日抨擊

     中國媒體中,以北京日報社主辦的《北京晚報》為代表,本週以來針對此事連續發表多篇批評文章及評論,在其頭條評論強調「日本排放核廢水對全世界都有影響」,並諷刺在央視中安慰民眾的中國專家:「說『沒有影響』說慣了,說順嘴了,一不留神,把向國際海洋排放核汙水這麼大的國際事件也說成『不會對大陸沿海造成影響』,這回我們真得需要問一問他在替誰說話?」

     鳳凰衛視相關評論標題則為「日本以鄰為壑,影響東亞國際關係」、「中國政府面對日本排汙行為應嚴格追究」、「日本害己又害人」等。

 

 

核電成本大騙局

劉黎兒


日本從首相菅直人宣佈濱岡核電停機以及將修正日本過度依賴核電的能源政策後,媒體、研究機構等都相繼揭爆核電成本的算法是天大謊言,核電遠比火力、水力甚至其他再生能源如風力等昂貴,這還不包括原本應投保的保費或廢爐、核廢料處理費以及給地方的補助金,而像這次發生核災,更是早已超出電力公司理賠能力,日本國民才知道長年被政府及核電業者所欺騙,而失去更早轉換自然能源的機會。

最早揭發日本核電成本騙局的是軟庫社長孫正義,孫正義在核災後,覺得無法眼見日本社會朝不幸方向邁進,不再繼續盲目擁核,著手研究核電,聰明如他隨即發現核電成本計算是騙人的,便主張應該廢核,他拿出10億日圓設立「脫核電」財團,集合世界科學家百人研發自然能源。

根據日本政府2010年的能源白皮書所列電力成本是太陽能49日圓╱千瓦、地熱8-22、風力10-14、火力8-13、水力7-8,而核能5-6,似乎核電最便宜,但這個數字從99年至今沿用,像太陽能現在早在24以下,而核電原本就不是這個數字,是從99年時突然大動手腳後才變成如此低的數字。

日本政府自己在92年計算時核電跟瓦斯火力成本一樣都是9日圓╱千瓦,而從1988到98的10年間,則水力9.62日圓╱千瓦、火力為9.31、核能為8.71、但核能加上廢爐及輻射廢料處理原發解體,則達10.26?10.55;99年起日本政府為了偽造核電的成本優勢,突然把核電壽命全以40年且運轉率為8成來計算,才會突然降低為5.9日圓╱千瓦,但事實上核電有維修及定檢,運轉率不到7成。

若以核電業者自己提出的設置原子爐申請書來看,即使以7成運轉率來算,發電原價相當驚人,都超過10日圓,而像柏崎刈羽5號爐還達19.71日圓╱千瓦,2號爐則高達17.72,核電是最貴的。 

 

豈百億日圓能了事

立命館大學教授大島堅一則根據日本各電力公司股票上市所提的財務報告而算出發電成本是核電10.68日圓╱千瓦、 火力9.9、水力7.26,也是最貴的。

這還不包括核電廢爐、核廢料的善後費用,電力公司從2006起在電費裡悄悄另列項徵收核廢料處理費用;根據電力業者公會的「電事連」2002試算50個原子爐善後費約為26兆6千億日圓,1爐平均5320億日圓,不是號稱幾百億日圓就能了事。

日本政府並為了核電而編列天文數字預算來補助接受核電的地方縣市,像現在若接受一個最新型原子爐,從開始建設到廢爐為止的45年間,政府補助2455億日圓,其中從開工到運轉的7年間補助434億日圓。

這也都還沒加上保險,法國試算過,若核電業者正常投保,則核電成本躍升3倍,但那還是沒地震的法國的保費,像日本、台灣這樣的地震大國,保險業者若沒有各種免責是不可能接受投保,因此核災風險,國民自己得承擔。

因為一味欺騙國民核電很便宜,日本對自然能源研發落後,令人感嘆;太陽能發電費用跟數位機器一樣,每年便宜1成以上,而適合島國的風力發電現在世界日漸普及,中、德、美各國都有日本10?20倍的風力發電設施,今後日本若投資研發,自然能源取代便有可能逐漸取代現在運轉率不到4成的核電;類似的感嘆也出現在世界第一核電大國的法國,該國環境部長莫里澤也指出核電妨礙法國的經濟進步,核電便宜神話也跟安全神話一樣早就破滅了。 (作者為旅日作家)


1.Tsunami!, Frank González in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1999.
2.Furious Earth: The Science and Nature of Earthquakes, Volcanoes, and Tsunamis. Ellen J. Prager. McGraw-Hill, 2000.
3.在www.sciam.com網站可讀到一篇比較土地利用與海嘯的文章"Echoes from the Past"。
4.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有關的海嘯網頁:http://www.tsunami.noaa.gov/
5.美國南加州大學海嘯研究中心網頁:http://cwis.usc.edu/dept/tsunamis/2005/index.php
6.美國地質調查所海嘯與地震研究網頁:http://walrus.wr.usgs.gov/tsunami/
7.大海嘯的教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love19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