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故事-
修車廠中的行者
文/吟芬
先生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找到了那家修車廠,請廠長幫忙檢查。他打開引擎蓋,發現的確有一條線壞了。他把那條線拉出來,用絕緣膠帶裹一裹,笑著說:「沒事了,不需要收費。」從一萬多元到不須收費,這天差地別的檢查結果讓我們非常驚訝,也因此建立了我們對這位廠長的信心,凡是車子遇到任何疑難雜症,就會打電話問他,他也總是從專業角度給我們誠懇的建議。
在此之前,我們只知道他大學畢業,因為喜愛車子,所以開了一家修車廠。他皮膚有點黑,戴著金絲邊眼鏡,氣質斯文,笑容可掬,實在看不出是個修車的黑手。
最近家裏添購了一輛中古車,有些麻煩問題需要處理,我們又想到了他。開車來到他的廠房,周圍是一大片平野,種滿了蔬果。大大小小的小玉西瓜錯落在乾燥的黃土上,紫色的茄子、綠色的絲瓜垂吊在黃花綠葉間,讓人感到一種收穫豐盈的滿足。好慷慨的大自然,好勤懇的人,我不禁在心中讚歎。
廠長指著菜圃說:「這是我們的開心農場。」這可不是電腦上虛擬的畫面,在這裏,你可以真實地踩在黃泥土上,摸到茄子細長結實的身軀,享受清風徐徐拂過臉龐的快意自在,真是一個讓人心曠神怡的工作環境。
廠長在檢查車子時,我們到廠裏休息。小兒子和坐在地上的黃金獵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我環顧四周,發現桌上不起眼地放了一個小提琴箱,它混在一大堆工具材料中,一點也不突兀,以至於你若稍不留神,根本不會注意到它。
「你拉小提琴嗎?」「是啊,工作後的消遣,」他淡淡地說,彷彿那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我對他產生了好奇,待車子檢查完畢,便與他對談起來。
「我從小就喜歡會動的機械,因此常拆解東西來研究。有一次把電熨斗拆成一堆零件,被媽媽狠狠罵了一頓。後來我喜歡上修腳踏車,在跟各種零件密切相處的過程中,發現零件也是需要『調教』的。螺絲不是上緊就好,要緊得剛剛好,車鏈的運轉才會順暢。國二時,有一天趁爸爸不注意,我把車子開跑了,到外面繞了一圈才回來。爸爸知道了沒有責怪我,他看我喜歡車子,還特地買了一本《汽車全書》送我……」他捧出一本又大又厚的書,斑駁的書皮、泛黃的扉頁,顯然已累積了無數次翻閱的痕跡。我想他爸爸若看到此時的書貌,一定感到很欣慰。
我又問他,覺得父親的支持對他而言有什麼意義?他回答:「這太重要了。家人的支持是我勇氣的來源,讓我敢於嘗試,並在探索中產生興趣。」的確,探索新領域需要勇氣,父母若在後面掣肘,很容易影響孩子前進的步伐。他因為父親的支持,得以走上自己喜愛的路,成為一個自主而快樂的人,也很自然地成為一個敬業的人。他為每一部來廠修理的車準備一本小冊子,就像醫師寫病歷一般,詳細記錄保養修理的每個細節。一方面讓車主隨時可以查閱車況,一方面也做為下次進廠時的參考依據。
他說一部車進廠,他會對全車進行仔細的檢查,把該解決的問題都解決了,才能放心交車。他又提到,修車很容易,與人相處比較困難。因此修車前一定要跟車主充分溝通,大家有了共識,工作才能進行。在言談中,他處處流露出對各類車子深刻而細膩的了解,而這後面含藏的,正是他對車子衷心的熱愛。
「你怎麼會想學小提琴?」「那是我在軍中十年間完成的事,因為從小參加合唱團,對五線譜不陌生,那時想學一項樂器,很自然就想到小提琴。三十來歲才開始學琴是件辛苦的事,我一天練八小時,不但學出了一點名堂,還因此認識了音樂教室裏的鋼琴老師,她就是我現在的妻子。後來我自己開了一間音樂教室,教人拉小提琴。我喜歡教年紀大的人拉琴,因為其中的困難我都經歷過。而且他們來學琴是自己主動的選擇,不是被媽媽逼來的,學起來有精神得多。」看來他學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是為了完成兒時的夢想,只是時機到了,一切水到渠成。難得的是他一旦掌握到時機,就全力以赴,絕不含糊馬虎。他練琴跟修車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而我覺得這種精神的原動力,跟爸爸當年的支持與尊重有密切關係。這讓他的生命熱情沒有被斲傷,所以他能清楚看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一旦確定,便全力以赴。一天練琴八小時,對於一個業餘的學習者,需要多大的熱情,多堅強的意志?但這一切對他而言,彷彿都很自然。
他說拉琴是精神上的需求,跟修車不同。把車子修理好了固然快樂,但心裏總有一部分難掩空虛,似乎該有一種更高層的追求,這種需求在拉琴中得到了回應。在拉琴的時候,他可以走入作曲家的內心世界,與他共鳴,這感覺是金錢買不到的。
應我們的邀請,他即興拉了一首莫札特的曲子,悠揚的琴音在修車廠房中飄散開來,飄到外面的開心農場。同一雙手,剛剛才修過車子,現下卻在拉琴。廠房、琴音、菜圃,在空闊的藍天下,一切都很和諧,因為世界的中心有一個真實自然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