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帶上太空突變 回地球後更毒
2007/09/26 04:09
為發展新療法鋪路
〔編譯羅彥傑綜合華盛頓24日外電報導〕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微生物學家想知道太空飛行對於細菌的影響,於是將食物中毒常見禍首-沙門氏桿菌仔細包覆,在去年6月送上太空梭亞特蘭提斯號。結果發現,這些細菌在返回地球後毒性更強,而且更危險。
這些結果將有助於瞭解沙門氏桿菌與其他傳染病,替發展新療法鋪路。
研究指出,在太空軌道上遨遊數百萬公里的沙門氏桿菌樣本,和在地球上的同類相比,改變了特定基因的模型。這篇研究25日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研究人員把沙門氏桿菌放置在容器內,然後將其中一個送上太空,另外一個容器留在地球,而且使其處於相似於太空梭的溫度。太空梭返回地球後,研究人員餵食老鼠這兩種不同的沙門氏桿菌並進行觀察。
沙門氏桿菌167個基因變異
結果在25天後發現,口服到過太空的沙門氏桿菌的老鼠,染病機率是對照組老鼠的3倍,而且死得更快。餵食地球沙門氏桿菌的老鼠存活率達4成,至於吃下太空沙門氏桿菌的老鼠,則只有一成存活率。
研究人員也發現,和地球的沙門氏桿菌相比,太空沙門氏桿菌只要用3分之1的數量就能殺死半數老鼠。
亞利桑納州立大學傳染病與疫苗學 中心副教授妮克森指出,上太空的沙門氏桿菌,有167個基因發生變化。研究人員不敢百分之百確定太空飛行的哪一種機制引導這些變化,但認為這是一種所謂 「流體剪」的效應。妮克森說,這些細菌會透過環境變化感應到所處位置,而且一感應到環境變化就會改變基因機制,以便存活。
【聯合報╱二十四日電】
![]() 沙門氏菌是一種比較難以對付的細菌
|
亞利桑納州州立大學傳染病與疫苗學中心副教授雪莉‧尼可森表示:「不論人類到何處,都會帶著微生物,所以我們應了解這些微生物如何改變。」知道這些改變,可能有助於找出抑制傳染病的新方法。尼可森在廿五日出版的「國家科學院彙報」上發表研究結果。
研究人員把相同菌株的沙門氏菌放入兩個容器,一個送上太空,另一個留在地面,以類似太空的溫度條件保存。太空梭返航之後,老鼠服下不同劑量的沙門氏菌。
廿五天後,服用留在地球沙門氏菌的老鼠四成還活著,但服用太空細菌的老鼠只有一成存活。與地球細菌比起來,三分之一的太空細菌便能殺死半數老鼠,研究員發現,上過太空的沙門氏菌有一百六十七個基因改變。
尼可森說,研究員不確定改變的原因,但有可能是流體剪切力 (fluid shear)所致,「生長在微量地心吸力的環境下,意味流經細胞的液體很少,細胞出現流體剪切力效應,是微量地心吸力間接造成的影響」。
尼可森解釋道,人體有些地方的剪切力低,如沙門氏菌生存的胃腸道,所以不單太空飛行是剪切力低的環境,地球上也有類似環境,包括被感染的生物體內。同時細菌可以感受到環境變化,並以改變基因來回應以便繼續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