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命是什麼?

作者:潘震澤

2002/12/18

 


   《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 一書是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 (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 於1943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三一學院所發表的系列演講結集而成。該書自1944年出版以來,已成為二十世紀生物學經典著作之一,影響 了好幾世代的生物學家。國內近年出版了中譯本(貓頭鷹,2000),其中還收集了1956年薛丁格於劍橋三一學院的另一場演講稿《心靈與物質》,以及他過 世前一年寫的一篇簡短自傳。

  拿「生命是什麼?」這個問題來問不同領域的人,得到的答案只怕是南轅北轍。對近六十年前的薛丁格來說,他 是以基本的物理原理及本身量子力學的專長,試著對當時仍然未知的遺傳物質及突變原理,提出臆測;同時他也以熱力學的第二定律,來解釋有序的生命。近代許多 生物學家都自稱受到薛丁格這本小書的影響,包括1953年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克立克與華生。

  的確,現代生物學在實證科學的基礎上,已摒棄了生機論的講法,不認為生命本身有什麼不可捉摸的生命力存在;生命體既是由物質所構成,其運作也必定要符合物理與化學的原理。雖然以生物體的複 雜程度,還有許多超過我們完全瞭解之處;至少,迄今還沒有什麼生命現象違反了基本的物理化學原理。

  根據韋氏大學辭典對「生命」一詞的 定義,係指表現出代謝、生長、對刺激反應,以及生殖等功能的個體,與「無生命物」或「死去個體」相對。還有的定義會加上修補、適應不同環境,及產生變化 (突變)等特質。1948年,發明博戲論 (game theory) 的數學家馮紐曼 (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 對生命的特質提出了一些理論分析,在今日電腦及自動化的時代,看來特別引人入勝。他認為包含以下四個部分的,即可稱為生命體:

  A收集原料,並根據「書面」指令轉換成產品;
  B複製裝置,能接受指令進行複製;
  C控制器,接受指令後,先將指令傳給B進行複製,再送至A產生行動:將一份拷貝傳給「子代」(A之產品),一份自己保留;
  D擁有書面指令。

   馮紐曼分析的有趣點,在於他不是完全以生物系統為考量,許多科幻小說及電影所描述的機器人就具備了這樣的本事。但套用在生物系統上,任何大於病毒的生物 都符合上述的分析:像A是製造蛋白質的核糖體,B是複製DNA及RNA的酵素,C是細胞複製中控制基因開啟及關閉的分子,D是DNA序列上頭的遺傳訊息。

  病毒之所以不符合上述的分析條件,是它缺少了A及B,因此病毒必須侵入宿主,利用宿主細胞的複製裝備,來達成己身的繁衍。至於細菌就具備了所有的條件,可以獨立存活;其餘的各種動植物,自然也都是符合的。

   去年(2000年)六月,美英等國宣佈了人類基因組定序工作的完成,為解開生命的奧秘奠立重要的里程碑。事實上在那之前,科學家已完成了不下十來種生物 基因組的定序工作,其中以各種微生物為主,詳情可閱《基因組圖譜解密》(Cracking the Genome)一書(時報出版,2001)。基因組定序的工作引出了一個讓人著迷的問題,那就是:要成就一個生命體,所需要的最少基因數是多少?

   人類的二十三對染色體由三十億個鹼基字母排列組成,其中攜帶約三至四萬個基因。而由凡特 (Craig Venter) 所領導的賽勒拉公司解開最小號的細菌基因組(生殖道黴漿菌),只有五十八萬個鹼基,五百多一點的基因數。凡特等人更進一步破壞該細菌的基因,將其維生所必 需的基因數目,降至兩百五到三百五之間。凡特甚至考慮採用由下往上的方式,在細菌的外殼中加入人造的染色體,以逐步添加基因的方式,希望製出獨立存活的生 物來。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生命體當然不只是一個細胞膜包著一捆基因而已。除了得表現上述對生命的所有定義外,一個活細胞必須花 能量維持細胞內外的差異;當細胞內外變得都一樣時,這細胞也就死了。薛丁格試著以熱力學第二定律來解釋無序到有序的生命現象,就是這一點。至於怎麼樣給死 氣沉沉的人造細胞帶來生命的那一口氣、那一閃火花,還不是許多人敢想的問題,但遲早會有人嘗試。

  因此,科學家眼中的生命,可能少了宗 教家的神秘與藝術家的浪漫,但尊重的態度其實並無二致。有人以為只有動物有生命,卻忘了植物也是生命,而堅持茹素,當然是有盲點;而比起有人把體外受精的 胚胎幹細胞看成是寶貝的生命,而無視更多病人的生命可能因這些細胞而受惠的事實,科學家對生命的態度,毋寧是更實際的。


(原載於90.10.31《中央日報》副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uelove1968 的頭像
    Bluelove1968

    藍色情懷

    Bluelove19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