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會了很好,忘了也不賴!
  - 讓電腦去記憶,讓人腦有創意。

作者╱曾志朗 ( Ovid J. L.Tzeng )

  創意是個非常時髦的名詞,尤其在知識經濟掛帥的現代社會,人人都被要求做一個有創意的人。在提升社會競爭力的政治正確下,這樣的要求聽起來非常 合理,而且動機純正。所以我們到處聽到這類偉大的名字與訓詞,但是聽來聽去,總是在談某些因為有了創意導致成功的案例。這些眾多的案例,涵蓋的範圍確實是 五花八門,各行各業都有,而且點子之新穎、手法之巧思,常令人歎為觀止。但是從創意科學研究的觀點而言,這樣的案例再多,對創意歷程的本質之了解也似乎是 無濟於事,因為它們都是在出現了成功的結果之後的闡述,對於創意的原委之探求,總是讓人有隔靴搔癢的遺憾。看到了成功的事實就說有創意,那失敗當然不能侈 談創意,落入了「創意為成功之母,而成功為創意之表現」的循環論證,沒完沒了。說的人可以疊積一堆現象、事實及各種因果理論,但就是說不清楚「何為創 意?」以及「為什麼有創意?」這就像我們常說這個人真聰明,為什麼?因為他腦筋轉得很快,很有創意;然後又說,這個人腦筋轉得很快,很有創意,因為他很聰 明?!
  所以說,創意是看起來很容易理解,但實在是很難界定的概念。研究者一不小心,就掉入永遠在自圓其說的困境。因此,研究者就最好不談什麼 是創意,也不要去問創意要在什麼條件之下才能產生。我們應該反過來問:「為什麼會沒有創意?」這個問題的同義詞是:「大部份的人在困境中為何無法出奇制 勝?」也許,問題的核心就在「出奇」這兩個字上,也就是說人太容易習以為常,一旦陷入工作的常規,就很難打破慣例,而且工作越做越順手,就更因循苟且,整 個認知系統就越鎖越緊了。有時候,新的曙光就在一念之間的改變,但那「一念之間」就是轉不過去。用這麼一個問題問學生:「小明早上去爬山,清晨八點鐘出 發,走走停停,終於在下午五點鐘到達山頂,拿起睡袋在山上睡了一覺,隔天早上起來,沿原路下山,八點鐘出發,也是走走停停,下午五點鐘到達山腳。請問小明 在下山的路上會不會經過一個地點,就是昨天上山時同一個時間所經過的那個地點?」在問學生這個問題時,如果把上山與下山的走走停停講越多遍,則解出答案的 學生就越少,但如果告訴學生可以圖表的方式去表示山高(Y軸)與時間(X軸),則答案就在眼前。由語文式的思考到圖表的表達方式,就在那一念之間,但大部 份的學生就是轉不過來。
  另外一個例子也很有趣。有一次我問班上的學生:「這裡有兩個袋子,A袋裝了100顆紅珠子,B袋裝了100顆黑珠子。 現在,我從A袋中拿出10顆紅珠子,放到B袋裡,然後伸手到B袋裡把混合的珠子攪拌、攪拌、再攪拌……,接著,我再從B袋中捉出10顆珠子(其中可能有紅 有黑),丟回A袋,然後又伸手到A袋裡,把混色的珠子攪拌、攪拌、再攪拌……。現在我問一個問題:由A袋中取出黑珠子,與由B袋中取出紅珠子的機率是否相 等?」這問題的解法是很簡單的,但很多學生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攪拌、攪拌、再攪拌……」的詞彙上。當問問題的人把攪拌兩字重複越多次,則答「不相等」(正 確答案是「相等」)的學生數就越多。想想看,如果由B袋捉回的10顆全是紅的,則回復到A袋100顆紅珠子,B袋100顆黑珠子;如果捉回來全是黑的,則 A袋變成「90顆紅、10顆黑」,B袋呢?當然是「90顆黑、10顆紅」,所以,從A袋取出紅珠子和從B袋取出黑珠子的機率是完全相等的。為什麼聽到多次 攪拌就會答錯呢?學生被攪拌的固有意義鎖住,腦裡想的都是攪拌後珠子混到袋子各處的雜亂狀態,就會化簡為繁,解決不了問題了。
  因為太熟悉某一 個相當平常的概念,就會阻礙了解題的邏輯推論。例如在一片鐵板中間,挖了一個直徑為一吋的圓洞,然後把鐵板加熱,洞會變大還是變小?大部份的學生因為太熟 悉熱脹冷縮的原理,都認為洞會變小。但這個答案是錯的,因為如果洞變小,那麼把挖下來的圓型鐵片也同時加熱的話,就無法填入原來的洞,因為它也會因熱脹 大。有一次,我想把水管嵌入一片鐵板的小圓洞中,就差那麼一點點,怎麼也塞不進去,去請教鐵工廠的老工人,他把鐵板拿來就加熱,洞就變大了一點,再把水管 塞進去,放入冷水中,鐵片的洞又縮小了,水管和鐵片像焊接一樣的緊密。越是想像熱脹冷縮,就越難想像圓洞會變大的事實,老工人教了我一堂有用的生活物理。
   所以,要有創意就是不要被很多概念的固有型態綁住。我有一位研究認知心理學的朋友,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有一位很有能力的公司副總, 在一位也很有能力的總經理手下做事,上司把所有事情都打點好了,他真是空有一身功夫,卻無用武之地,很想掛冠求去,另外謀職,但目前的工作薪水不錯,公司 距離剛買的家也很近,而且小孩的學區很好,就覺得留下來也不錯。有一天,他看到另外一家公司的求才廣告,正想投遞履歷去應徵,忽然靈機一動,認為他「應該 為他那能幹的上司找事才對」!果然,別家公司一聽說他那位才能出眾的老闆有異動的念頭,就立刻想盡辦法挖角。結果呢?他的老闆走了,他則高升為總經理。創 意就在那「一念之間」。
  如果功能性的固執是一切不能有創意的根源,那有解的可能性嗎?心理學家最近的答案是正面的,而他們提出的方法是「學會 如何去忘記!」他們讓學生去記憶一串組織良好的字群,學會之後,再學另一串字群,一共學會了四個字串。一星期之後,再找學生來回憶這些字群,結果發現,由 於原有的字串裡的字群組織良好,因此,一星期之後,回憶出來的字群雖然比一星期前少多了,但字串與字串之間的字群很少有跨組的情況。但是,假如在最早的字 串學習中,告訴他們可以把這些字群都忘了,以後不會「考」了,則一星期之後的回憶,跨組出現的重新組合就增加了好多。這個實驗的結果值得深思,原來學會如 何遺忘原先的聯結,可以增強往後再重組的可能性。也許在教學的方法上,除了要教學生「學會如何學習」,也要教他們「學會如何遺忘」了。
  以前我們都說,學習就是要把所學的東西記下來,現在我們要改變說法了:「讓電腦去記憶,讓人腦有創意!」忘了沒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uelove1968 的頭像
    Bluelove1968

    藍色情懷

    Bluelove19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