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日數學家
 
貝克萊主教
George Berkeley
 
貝克萊主教
George Berkeley (IPA: /ˈbɑː(ɹ).kli/) (12 March 168514 January 1753)
當年今日數學家
 
以下是當年今日出生的數學家:
1685Berkeley
1824Kirchhoff
1835Newcomb
1859Cesaro
1945Patodi

以下是當年今日殞落的數學家:
1834Feuerbach
1898Balmer
1972Mordell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年3月12日1753年1月14日),通稱為貝克萊主教。他是愛爾蘭哲學家,與洛克(John Locke)和休謨(David Hume)被認為是英國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家的三位代表人物。著有《視覺新論》(1709)和《人類知識原理》(1710)等。

美國加州的柏克萊市是以喬治·貝克萊而命名的。耶魯大學也有一個學院是以他命名。

哲學上的貢獻

貝克萊同意洛克關於人的一切觀念都是來自經驗的看法,但不同意洛克的第一性的質和第二性的質的學說。他認為,根本沒有第一性的質,只存在洛克所謂的 第二性的質,因為一切知識都是正在經驗著或知覺著的人的一種機能。在他看來,物理對象只不過是我們一起經驗到的諸感覺的累積,習慣的力量使它們在我們的心 中聯合起來。經驗世界是我們的感覺的總和,即「存在就是被感知」。

貝克萊用聯想來解釋人們關於現實世界事物的知識,這種知識本質上是簡單觀念(心理元素)的結構或複合,由人的聯想把它們結合到一起。貝克萊還用這種 聯想的概念來解釋深度知覺。在他的《視覺新論》中,他研究了人們在只有兩個維度的視網膜上如何知覺到深處的第三維度的問題。他認為,人們知覺到深處的第三 維度是由於經驗的結果,即視覺印象與觸覺和運動覺聯合起來的結果。運動覺則是眼睛在不同距離注視對象時由於適應動作而發生的動作,或者是在走向或離開所看 到的對象時由於身體運動而發生的。換句話說,走向物體或伸手拿物體的連續感覺經驗與眼肌感覺形成聯想,便產生了深度知覺。因此,深度知覺不是一種簡單的感 覺經驗,而是一種必須經過學習才能得到的觀念聯合。這是第一次用感覺的聯合解釋純心理過程。這樣貝克萊繼續發展了經驗主義中的聯想主義傳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uelove1968 的頭像
    Bluelove1968

    藍色情懷

    Bluelove19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