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數學家 |
|
以下是當年今日出生的數學家: |
|
|
以下是當年今日殞落的數學家: |
| |
死於1853年的科學人物包括光學、天文學和電磁學專家阿拉果(Dominique-Francois
Arago),他還多年擔任法國最高法院的代表,及巴黎科學院的執行秘書;美國外科醫生威廉‧博蒙(William
Beaumont),他根據對一位病人胃部瘻管的觀察寫出了著名的《對胃液和消化生理學的實驗與觀察》(1833,1.7¢);克里斯蒂安‧利奧波德‧馮
‧布赫(Christian Leopold von
Buch),他是水成論的堅定捍衛者,即以水的活動來解釋所有重大的地質特徵;還有與熱拉爾共同發展分類理論的奧古斯特‧洛朗(Auguste
Laurent)。這些死亡事件多少被英-美藥物企業家亨利‧所羅門‧威康(Henry Solomon
Wellcome)在威斯康星的出生所抵消,他建立的信託機構成為當代生物醫學研究的重要資助者。
天琴座流星雨的歷史
由於流星天文學起步甚晚,所以對於天琴座流星雨的研究也並不多。1803年四月 19日20 時,美國東部曾有多人目擊天琴座流星雨出現每小時七百顆的盛況,但直到 1835
年之前,都沒有人再注意到這個流星雨,當時獅子座流星雨才剛被確認不久, 許多天文學家正努力想找到其他具有週期性的流星雨,而 Dominique
Francois Jean Arago (1786-1853) 首先推測每年四月二十二日可能都有大量流星出現。
要確認
Arago 所提出的這個流星雨還需要許多觀測資料為佐證。Edward C. Herrick (New Haven, 康乃迪克州) 在 1839
年首先對天琴座流星雨進行了輻射點的座標測量,證實這個數量不多的流星雨的確存在,四月十九日時的輻射點位於 RA=273 ,
DECL=+45。另一方面,他也收集了許多歷史資料,結果發現 1803
年、1095年、1096年與1122年的四月十日都曾有流星雨出現。但是之後天琴座流星雨再度為人們遺忘,直到 1864
年四月19-20日,Alexander Stewart Herschel 教授觀測到 16 顆流星來自輻射點 RA=277
,DECL=+35,才又帶起一波大眾對流星雨,特別是天琴座流星雨的興趣。
阿拉果(Dominique François Jean Arago)的遺憾
阿
拉果一向是光波動說的捍衛者,他和菲涅耳在光學上其實是長期合作的。菲涅耳關於光是橫波的思想,最初還是來源於托馬斯•楊寫給阿拉果的一封信。而對於相互
垂直的兩束偏振光線的相乾性的研究,是他和菲涅耳共同作出的,兩人的工作明確了來自同一光源但偏振面相互垂直的兩支光束,不能發生干涉。但在雙折射和偏振
現象上,菲涅耳顯然更具有勇氣和革命精神,在兩人完成了《關於偏振光線的相互作用》這篇論文後,菲涅耳指出只有假設光是一種橫波,才能完滿地解釋這些現
象,並給出了推導。然而阿拉果對此抱有懷疑態度,認為菲涅耳走得太遠了。他坦率地向菲涅耳表示,自己沒有勇氣發表這個觀點,並拒絕在這部分論文後面署上自
己的名字。於是最終菲涅耳以自己一個人的名義提交了這部分內容,引起了科學院的震動,而最終的實驗卻表明他是對的。
這大概是阿拉果一生中
最大的遺憾,他本有機會和菲涅耳一樣成為在科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當時的菲涅耳還是無名小輩,而他在學界卻已經聲名顯赫,被選入法蘭西研究院時,得票甚
至超過了著名的泊松。其實在光波動說方面,阿拉果做出了許多傑出的貢獻,不在菲涅耳之下,許多還是兩人互相啟發而致的。在菲涅耳面臨泊松的質問時,阿拉果
仍然站在了菲涅耳一邊,正是他的實驗證實了泊松光斑的存在,使得波動說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關鍵時候的遲疑,卻最終使得他失去了「物理光學之父」的稱號。
這一桂冠如今戴在菲涅耳的頭上。
阿拉果(Arago)與巴黎的子午線(le meridien de Paris):在丹布朗的書中,巴黎子午線只是在書中人物的一次談話中提到過。
然
而,這道在格林威治(Greenwich)天文臺確定為本初子午線經過的一點之前用作確定地理位置的參照線有著一段傳奇的歷史。沿著這道假想的分割線的軌
跡,荷蘭藝術家揚迪波茨(Jan
Dibbets)完成了一件最不易察覺的橫穿整座巴黎城的紀念性作品:135枚固定在地面上直徑12釐米的銅製徽章沿子午線的軌跡依次排列,形成了橫穿巴
黎城的中軸線。
這
一作品的獨特設計是為了紀念1 9世紀的科學家和政治家弗朗索瓦阿拉果(Francois
Arago),因為整件作品是藝術家使用曾經佇立在巴黎桑島廣場(la Place de
l'Ile-de-Sein),後被德國人為獲取材料而熔化的一座阿拉果的青銅塑像作為原料創作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