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數學家 |
波義耳 Robert Boyle(January 25, 1627 – December 30, 1691) |
當年今日數學家 | |||||||||||||||||||||||||
|
近世化學之父---波以耳
Robort
Boyle,1635~1703)
波以耳(Robort Boyle,1635~1703)是一位傑出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在科學發展歷史中,居於先驅者的領導地位,具有影響後世力量。他在十七世紀所做的實驗、所提倡的理論,對現代物理和現代化學的貢獻十分巨大。因此,許多人稱他為「化學之父」。
波以耳於1627年出生在愛爾蘭曼斯特的利斯摩爾堡。
波以耳童年時,他並不顯得特別聰明,說話還有點口吃,但是比起他的兄長們,他卻是最好學的,常常手不釋卷。
由於小波以耳的表現特殊,他的父親很重視他的教育。當他八歲的時候,送他到著名的伊頓男生學校接受教育。在他十一歲時,他的父親請了一位私人教師陪 他到歐洲大陸去旅行,並繼續學業。他在歐洲住了六年,大部分時間住在瑞士的日內瓦,後來也到過法國及義大利。就在義大利,他閱讀了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的名著《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年後他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模仿這本書的格式寫的。也因這本書讓波以耳樹立起將化學確立為科學的地位。波以耳也是伽利略的崇拜者之一,他開始研究伽利略所做的實驗,並激起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下面這個有名的實驗就是他做的:
硬幣和羽毛的實驗 將一支羽毛和一個硬幣同時放手,哪一個會先到達地面? 當然是硬幣。這和空氣阻力有關係。 如果沒有空氣阻力呢?哪一個會先到達地面? 伽利略認為會同時到達。 怎麼證明呢? 十七世紀,波以耳(Robert Boyle)做了一個實驗。他把管子抽真空,去除了空氣阻力的影響,管子裡面放一支羽毛和一個硬幣,實驗結果是同時落下。 |
後來,英國發生革命,政治發生騷亂,他在1654年搬到牛津。牛津是英國文化中心,充滿自由研究的學術氣息。他對科學的興趣在這裡受到鼓舞。 1657年,他建造了一座小實驗室,裡面的研究設備由他自己設計,他還親自動手做實驗。波以耳在這間小實驗室中研究各種科學問題,如燃燒、呼吸、聲音等, 在這裡,他完成了科學史上有名的「波以耳定律」。
波以耳終生未婚,專心致力研究科學與宗教。在科學研究方面,他研究生物、物理和化學等自然科學中的問題。例如,他研究動物如何呼吸、血液如何循環, 他說明物質怎樣燃燒、沸騰及凝固。他的研究範圍很廣,從氣壓計、晶體到光、聲音等。雖然其中一些以今日科學眼光來看並沒有甚麼重要性,但是它們在科學上卻 有重大的意義,就是:羅柏特. 波以耳是首先運用謹嚴科學方法存在的事實,以及對化學元素的正確定義,使他獲得「近世化學之父」的榮譽。
雖然他是一位活躍的人物,可是他卻常常生病,但他對科學的興趣一直到逝世之前始終沒有改變。波以耳從小體弱多病,在一次患病時,由於醫生開錯了藥而
差點喪生。經過這次遭遇,他怕醫生甚於怕病,有了病也不願找醫生,並且開始自修醫學,到處尋找藥方、偏方為自己治病。由於當時的醫生都是自己配製藥物,所
以研究醫學也必須研製藥物和做實驗,這就使波以耳對化學實驗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實驗室,完全沉浸於實驗之中。1691年12月31日他與
世長辭,並安葬在英國著名西敏寺教堂。
學習過氣體定律的同學,想必對波義耳 (Robert Boyle) 這位科學家不會感到陌生。除了以他命名的波義耳定律外,波義耳對元素的定義,粒子哲學及其他化學問題都有廣泛的研究。由於他是進行嚴謹科學實驗的先驅,所以有「近代化學之父」之稱。
1627年,羅伯特‧波義耳出生在一個愛爾蘭的新教徒家庭,父親是當時英國最顯赫的柯克公爵。柯克公爵共有十五個孩子,而羅伯特‧波義耳則排行十四。柯克
公爵要給予小羅伯特最好的教育,所以在羅伯特八歲時,便將他送往英國著名的寄宿學校 ─
伊頓學校唸書。初時,小波義耳熱愛學習,成績優異,因此深得老師和同學的愛護。可是自從老校長退休後,波義耳似乎無法適應新校長的作風,學校生活過得很不
愉快。因此,在1638年柯克公爵轉而聘用一名私人教師陪著只有十一歲的波義耳到歐洲各國遊學。
在歐遊的六年間,波義耳除了學習各國語言和宗教外,還開始學習數學。他十分崇拜意大利的偉大科學家伽裡略。1642年伽利略在阿切特裡
去世,而波義耳正住在鄰近的佛羅倫斯。波義耳得知伽利略的死訊後,大為震驚,並開始詳細研究伽利略的工作。他知道人們必須使用一套全新的科學方法來理解事
物。從此,波義耳便走進科學研究的世界。
1644年,波義耳回到英國承繼父親的遺產,獨居在史泰爾布利治莊園。由於他擁有大量田產,因此可以隨心所欲,專心地進行研究。期間,
波義耳只透過與「無形學社」成員的討論來保持與科學界的接觸。這個學社由一群熱心的科學家組成,因為沒有固定的集會地點,所以叫做無形學社,也就是皇家學
院的前身。1653年,波義耳接受無形學社領袖約翰‧維金斯的邀請,遷居牛津。不過他沒有接受任何大學教職,反而自己建造了一座實驗室來進行研究。他的實
驗室聘請了很多研究員,虎克也是其中一位。
波義耳利用虎克設計的氣泵,研究氣體體積和氣壓的關係,得出著名的波義耳氣體定律。此外,他又證明了真空的存在、並得出在真空中聲音不
能傳播、火不能燃燒、生物不能生存等重要的結果。氣體行為的實驗研究令波義耳相信基本粒子的存在,因為粒子的運動可以解釋氣體的表現。他反對亞理士多德的
四大元素 ─
泥土、空氣、火和水的學說,提出所有物質都是由粒子組成的。在化學上,波義耳提出酸鹼作用會產生鹽的學說,還發明了分辨酸鹼的石蕊試紙。波義耳的影響不單
在於其研究成果,他提倡以實驗結果來印證理論和學說的科學方法,為現代科學研究打好基礎,影響更為深遠。
波義耳有深厚的宗教信仰,他認為宗教和力學所描述的世界之間並沒有矛盾,還在許多佈道會和有關自然神學的著作中宣揚這種宗教觀。他說:「能夠創造力學世界的神─令物質符合運動定律的神,比只會創造沒有科學定律的世界的神,更值得我們崇拜。」[1, 2]
把化學確立為科學的波義耳 |
|
化學史家都把1661年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年代,因為這一年有一本對化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著作出版問世,這本書就是《懷疑派化學家》,它的作者是英國科 學家羅伯特·波義耳。革命導師恩格斯也同意這一觀點,他譽稱「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波義耳是怎樣一位科學家?在發展化學科學上作出了哪些突出的貢獻 呢? 巨人輩出時代的乎凡經歷 波 義耳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家境優裕為他的學習和日後的科學研究提供了較好的物質條件。童年時,他並不顯得特別聰明,他很安靜,說話還有點口吃。沒有哪樣游 戲能使他入迷,但是比起他的兄長們,他卻是最好學的,酷愛讀書,常常書不離手。8歲時,父親將他送到倫敦郊區的伊頓公學,在這所專為貴族子弟辦的寄宿學校 裡,他學習了3年。隨後他和哥哥法蘭克一起在家庭教師陪同下來到當時歐洲的教育中心之一的日內瓦過了2年。在這裡他學習了法語、實用數學和藝術等課程,更 重要的是,瑞士是宗教改革運動中出現的新教的根據地,反映資產階級思想的新教教義熏陶了他。此後波義耳在實際行動中雖然未參與任何一派,但是他在思想上一 直是傾向於革命的。 1641 年,波義耳兄弟又在家庭教師陪同下,遊歷歐洲,年底到達意大利。旅途中即使騎在馬背上,波義耳仍然是手不釋卷。就在意大利,他閱讀了伽利略的名著《關於兩 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年後他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模仿這本書的格式寫的。他對伽利略本人更是推崇備至。 波義耳的哥哥們和他們的父親一樣,在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中都是保皇派。1644年,他父親在一次戰役中死去。家庭情況的突變,經濟來源的中斷,使波義耳回 到戰亂的英國。回國後他隨著同情革命的姐姐萊涅拉夫人一起遷居到倫敦。在倫敦他緒識了科學教育家哈特利怕,哈特利泊鼓勵他學習醫學和農業。 義 耳在家裡是14個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個:在他三歲時,母親不幸去世。也許是缺乏母親照料的緣故,他從小體弱多病。有一次患病時,由於醫生開錯了藥而差點喪 生,幸虧他的胃不吸收將藥吐了出來,才未致命。經過這次遭遇,他怕醫生甚於怕病,有了病也不願找醫生。並且開始自修醫學,到處尋找藥方、偏方為自己治病。 哈特利伯的鼓勵使他下決心研究醫學。當時的醫生都是自己配製藥物,所以研究醫學也必須研製藥物和做實驗,這就便波義耳對化學實驗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研究醫學的過程中,他翻閱了醫藥化學家的許多著作,他很崇拜比他大50歲的比利時醫藥化學家海爾蒙特。海爾蒙特不論白天黑夜,完全投入化學實驗,自稱為 「火術的哲學家」。這就成為波義耳學習的榜樣。波義耳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實驗室,整日渾身沾滿了煤灰和煙,完全沉浸於實驗之中。波義耳就是這樣開始了自己獻 身於科學的生活,直到1691年底逝世。 英國皇家學會的元老 波 義耳1646年在倫敦就參加了無形學院的活動。後來由於厭倦首都上層社會生活中的空虛,更重要的是想集中精力做一些科學實驗,於是遷往他父親一所偏遠的莊 園,在那裡讀書、進行科學實驗,一住就是8年。莊園的生活雖然安靜,但是對於波義耳的科學活動畢竟有很多不便之處,特別是他很想念那些無形學院的朋友們。 1654年,他遷往牛津,寄宿在牛津大學附近一個藥劑師家裡。以後他又建立了自己設備齊全的實驗室,並為自己聘用了一些助手,有些助手還是些很有才華的學 者。例如羅伯特·虎克後來也戌為一個著名的科學家,他發現了形變同應力成正比的固體彈性定律,製成了顯微鏡,觀察到植物細胞。這些助手在波義耳領導下進行 觀察和實驗,並幫助波義耳收集整理科學資料和來往信件。這樣就在波義耳的周圍形成了一個科學實驗小組,波義耳的實驗室也一度成為無形學院的集會活動場所。 波義耳的一系列科研成果都是在這裡取得的,那本劃時代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也是在這裡完成的。據統計,在1660一1666年的6年裡,他寫了10本 書,在《皇家學會學報》上發表了20篇論文。在牛津,波義耳一直是無形學院的核心人物,正式成立一個促進實驗科學的學術團體也是波義耳的主張。不過當皇家 學會在倫敦成立時,波義耳身在牛津,所以沒有成為該學會的第一批正式會員,但是大家都公認波義耳是皇家學會的發起人之一,固而被任命為首屬幹事之一。 1668 年,波義耳得知他姐夫去世的消息後,決定從牛津遷往倫敦,和他親愛的姐姐萊涅拉夫人住在一起。到倫敦後,他又在他姐姐家的後院建造了一所實驗室,繼續進行 他的研究工作。對於社交活動,他看得很淡漠,甚至有點厭惡。但是他卻把自己的科學活動與皇家學會密切地聯繫起來,因而在皇家學會贏得很高的聲譽,是科學界 公認的領袖。1670年他園勞累而中鳳,經過很長時間的治療才痊癒。因此1680年波義耳被選為皇家學會會長時,他因為體弱多病又討厭宣誓儀式而拒絕就 任。 傑出的成就,不朽的貢獻 當 時的許多科學家一樣,波義耳首先研究的對像是空氣。通過對空氣物理性質的研究,特別是真空實驗,他認識到真空所 產生的吸力乃是空氣的壓力。他做了一系列實驗來考察空氣的壓力和體積的關係,並推導出空氣的壓力和它所佔體積之間的數學關係。在他的著作《關於空氣彈性及 其物理力學的新實驗》中,他明確地提出:「空氣的彈性和它的體積成反比」。法國物理學家馬略特在此後15年也根據實驗獨立地提出這一發現。所以後人把關於 氣體體積隨壓強而改變的這一規律稱作波義耳一馬略特定律。這一定律用當今較精確的科學語言應表達為;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它的壓強和體積成反比。 在 化學實驗中,波義耳讀了不少前人的有關著作,也瞭解到當時的一些科研成果。這不僅開闊了他的眼界,豐富了他的思想,同時也為他整個實驗的安排提供了指導。 當時德國有位工業化學家格勞伯,大半生從事化學實驗,對金屬冶煉、酸鹼鹽的制取有較多的研究,對於振興德國的工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格勞伯的事蹟以及他的關 於化學實驗的著作《新的哲學熔爐》給了波義耳一個重要的啟示,使他認識到化學在工業生產中所具有的廣泛意義,化學不應只限於製造醫藥,而是對於整個工業和 科學都有著重要作用的科學。為此,他認為有必要重新來認識化學,首先要討論的是什麼是化學。 波義耳根據自己的實踐和對眾多資料的研究,主張化學研究的目的在於認識物體的本性,因而需要進行專門的實驗)收集觀察到的事實。這樣就必須使化學擺脫從屬 於煉金術或醫藥學的地位,發展成為一門專為探索自然界本質的獨立科學。這就是波義耳在《懷疑派化學家》中所闡述的第一個觀點。為了引起人們的重視,他在書 中進一步強調指出:「化學到目前為止,還是認為只在製造醫藥和工業品方面具有價值。但是,我們所學的化學,絕不是醫學或藥學的婢女,也不應甘當工藝和冶金 的奴僕,化學本身作為自然科學中的一個獨立部分,是探索宇宙奧秘的一個方面。化學,必須是為真理而追求真理的化學」 為了確定科學的化學,波義耳考慮到首先要解決化學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元素。最早提出元素這一概念的是古希臘一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他用元素來 表示當時認為是萬物之源的四種基本要素:火、水、氣、土,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進一步明確提出構成萬物的四元素說。這一學說曾在兩千年裡被許多人視為 真理。後來醫藥化學家們提出的硫、汞、鹽的三要素理論也風靡一時。波義耳通過一系列實驗,對這些傳統的元素觀產生了懷疑。他指出:這些傳統的元素,實際未 必就是真正的元素。固為許多物質,比如黃金就不含這些「元素」,也不能從黃金中分解出硫、汞、鹽等任何一種元素。恰恰相反,這些元素中的鹽卻可被分解。那 麼,什麼是元素? 波義耳認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學方法再分解的簡單物質才是元素。例如黃金,雖然可以同其它金屬一起製成合金,或溶解於王水之中而隱蔽起來,但是仍可設法恢 復其原形,重新得到黃金。水銀也是如此。 至 於自然界元素的數目,波義耳認為:作為萬物之源的元素,將不會是亞里士多德的「四種」也不會是醫藥化學家所說的三種,而一定會有許多種。現在看來,波義耳 的元素概念實質上與單質的概念差不多,元素的定義應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現在這種科學認識是波義耳之後,又經3百多年的發展,直到20 世紀初才清楚的。波義耳當時能批判四元素說和三要素說而提出科學的元素概念已很不簡單,是認識上一個了不起的突破,使化學第一次明確了自己的研究對象。在 《懷疑派化學家》一書中,在明確地闡述上述兩個觀點的同時,波義耳還強調了實驗方法和對自然界的觀察是科學思維的基礎,提出了化學發展的科學途徑。波義耳 深刻地領會了培根重視科學實驗的思想,他反覆強調:「化學,為了完成其光榮而又莊嚴的使命,必須拋棄古代傳統的思辨方法,而像物理學那樣,立足於嚴密的實 驗基礎之上。」波義耳正是這樣身體力行的。波義耳把這些新觀點新思想帶進化學,解決了當時化學在理論上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為化學的健康發展掃平了道路。 如果 把伽利略的《對話》作為經典物理學的開始,那麼波義耳的《懷疑派 化學家》可以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 實驗和觀察是一切的基礎 在 一次緊張的實驗中,放在實驗室內的紫羅蘭,被濺上了濃鹽酸,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沖洗了一下,然後插在花瓶中。過了一會波義耳發現深紫色的 紫羅蘭變成了紅色的。這一奇怪的現象促使他進行了許多花木與酸鹼相互作用的實驗。由此他發現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作用都能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 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用石蕊浸液把紙浸透,然後烤乾,這就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 也是在這一類實驗中,波義耳發現五信子水浸液和鐵鹽在一起,會生成一種不生沉澱的黑色溶液。這種黑色溶液久不變色,於是他發明了一種制取黑墨水的方法,這 種墨水幾乎用了一個世紀。 在實驗中,波義耳發現,從硝酸銀中沉澱出來的白色物質,「如果暴露在空氣中,就會變成黑色。這一發現,為後來人們把硝酸銀、氯化銀、溴化銀用於照像術上, 做了先導性工作。 晚 年的波義耳在制取磷元素和研究磷、磷化物方面也取得了成果,他根據「磷的重要成分,乃是人身上的某種東西」的觀點,頑強努力地鑽研,終於從動物尿中提取了 磷。經進一步研究後,他指出:磷只在空氣存在時才發光;磷在空氣中燃燒形成白煙,這種自煙很快和水發生作用,形成的溶液呈酸性,這就是磷酸,把磷與強鹼一 起加熱,會得到某種氣體(磷化氫),這種氣體與空氣接觸就燃燒起來,並形成縷縷自煙。這是當時關於磷元素性質的最早介紹。 波義耳所以取得這麼大的成就,正如他所說:「人之所以能效力於世界,莫過於勤在實驗上下功夫。」 |
|
|
波義耳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 |
|
波義耳的科學研究方法,也是他極其重要的貢獻,是影響科學研究和發展很重要的東西。
一、把科學實驗作為研究化學的基本方法 「實驗科學始祖」──弗·培根認為:「一般說來,要窺探大自然的奧秘,除了實驗之外,別無其它門徑可入。」作為培根哲學思想信奉者的波義耳也強調物理 學、化學知識的真正基礎是實驗。他指出,不能停留在對自然界作偶然的觀察而要主動地向自然進攻。要作系統的而且往往是人為的調整自然界,調整物理世界,以 使在非常不同的條件下觀察它,也就是,通過有目的的實驗去觀察自然現象。實驗和觀察的方法是形成科學思想的基礎,化學必須依靠實驗來確定自己的基本定律。 波義耳把比較嚴密的實驗方法引入化學研究,為使化學成為一門實驗科學打下基礎。波義耳一個有眼光的自然科學家,應該「比亞里士多德學派更經常地留心考究 經驗;不要滿足於自然界自然地產生的現象,當人們需要找出經驗時,他們渴望通過有目的地裝備起來的試驗去擴大他們的經驗。」可見波義耳不僅要求科學工作者 要注意實驗,而且要主動地實驗,從實驗中總結經驗。波義耳明確指出:「化學,為了完成其光榮而莊嚴的使命,就不能認為目前為止的研究方法是正確的。是必須 拋棄古代傳統的思辨方法」,只有這樣,化學才能像「已經覺醒了的天文學、物理學那樣,立足於嚴密的實驗基礎之上。」他勉勵科學工作者說:「人之所以能效力 於世界者,莫過於勤在實驗上做功夫。」這也是波義耳取得成功的重要科學方法,也是學習科學的重要科學方法。
二、重視對實驗的理論分析 波義耳認為實驗材料毫無疑問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沒有材料的理論是沒有根據的,也就是虛偽的理論。但是他也不相信科學原理、定律或規律是從實驗材料中現成 地得出來的。他認為實驗材料是理論家用來進行思維加工的,用這些材料作研究的依據從中提出科學的見解,去對歷史上發生的事件或現象作出因果性的解釋。可 見,波義耳重視實驗,並沒有忽視理論思維。 作為弗·培根信奉者的波義耳,雖然同培根一樣強調實驗方法的重要性,但他跟培根卻有些不同。培根認為科學原理將會是通過對自然現象的研究以一種機械論的 方式自然而然地湧現出來。波義耳則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他不僅重視以實驗為基礎的歸納法,而且也注意用笛卡兒的演繹法。對實驗進行理論分析,使實驗和理論、 歸納法和演繹法的關係能夠有正確的理解。所以波義耳在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和應用,對培根的實驗方法有所發展。 波義耳也和培根一樣,重視彙集浩瀚的自然科學史料,蒐集繁多的化學實驗材料。他親筆記載了許多有關物質的流動性、堅硬度、多孔性、顏色、凝聚、火焰、空 氣、液體、呼吸、人體血液、金屬等實驗材料。但蒐集這些材料的目的,不是想機械地從中歸納出科學原理和定律,而是把它們作為理論家分析研究的原材料。所 以,波義耳是把實驗和理論結合起來研究的,這就發展了培根提出來的實驗方法論。
三、重視假設的研究方法 波義耳認為實驗材料只能是科學家分析研究事物的依據,以便從中提出各種假設用以解釋自然現象或歷史事件。材料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沒有材料的假設是毫 無根據的空想。波義耳說:「恐怕很少有人比得上我對實驗懷著深摯的愛和重視了,然而對我來說,如果有人提出某個有創造力的概念……那麼,我就會比他向我透 露某個精巧的實驗更加感激他。」可見波義耳既重視實驗又重視假設的作用。他認為科學家孜孜不倦地進行科學實驗,但卻不要過早提出科學原理或公理,可以在提 出原理或公理之前先提出猜測性的假設。看看所提出的假設是不是具有解釋問題的能力,即使這樣慎之又慎也還會有錯誤,但可以從錯誤中獲得教益。之所以需要這 樣謹慎地對等科學,因為人們對待問題常常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看不見事物的內在本質。假設有時可能不正確,只有對現象作出比較深刻的分析,才能確定假設是 否具有真正的價值。他曾作過很好的比喻:「某些假設就像出售藥品的藥店一樣,第一眼看到的可能是毒蛇和鱷魚,還有其他可怕的和有害的物品,但實際上卻是有 益於人們身心健康的有效藥物的儲藏室。」即使先錯誤地作出藥物都是有毒的假設,但經過謹慎地分析之後,就可以作出對人們健康有益的正確的假設了,所以人們 研究事物,為了不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先作個假設,再檢驗它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確定假設是不是能夠成立。這種過程是研究科學很需要的。 |
波義耳 |
|
羅
伯特·波義耳(Boyle,R.1672-1691)出身於愛爾蘭的貴族
,家境富裕。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8歲入伊頓學校,11歲能操法語和拉丁語,12歲去法國、瑞典、意大利旅遊和學習。4年後回到英國住多爾塞特,博覽了科
學、哲學和神學等方面的書籍。波義耳27歲遷居牛津,同胡克等許多科學家進行每週一次的學術交流,自稱他們的聚會是「無形大學」,後來這個組織發展為世界
第一個學會組織──英國皇家學會。1663年該學會受英王查爾斯第二之特許,設會所於倫敦。 |
References:
(http://www-groups.dcs.st-and.ac.uk/~history/Mathematicians/Boyle.html)
[2] Biography in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New York 1970-1990)
Robert Boyle
Robert Boyle
Robert Boyle (1627–1691)
Robert Boyle
Robert Boyle
ROBERT BOYLE: MIGHTY CHEMIST
Robert Boyle (1627 - 1691)
Robert Boyle
Boyle, Robert (1627-1691)
羅伯特·波義耳
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 ~1691)建立酸鹼作用後產生鹽學說的第一人
化學大師波義耳(Robert Boyle)
波義耳 (1627~1691年) -- 回到最基本的元素/化學之父
波義耳(Robert Boyle),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
波義耳對分析化學的貢獻
呼吸的奧秘─波義耳
波義耳
波義耳( Boyle, Robert )(英國)
科學家波義耳和法拉第小傳
把化學確立為科學的波義耳
波義耳 (1627~1691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