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易學界的神秘面紗——當代中國易學研究反思錄(20


                                        荒唐的最高極致表現

 ---用高科技手法來助長迷信

   --- 用牽強附會的伎倆來裝飾迷信

    劉子華先生是四川簡陽縣人,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就讀於巴黎大學。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保發現太陽系第9顆行星-----冥王星。當時有一 些天文學家認為,天王星運動中不合規律的現仍有一小部分不能用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影響來解釋,因此他們認為,在冥王星軌道外還應當有一顆超冥星的存在。 據此線索,一些天文學工作者開始了艱苦的尋找超冥星的工作。劉子華先生想,中國古老的《周易》是究天人之際的學問,《說卦傳》也說乾為天、坤為地、離 為日、坎為月,說明八卦必與中國古人對太陽系以及宇宙的認識相關,因此他決定用八卦學理來推證太陽系第10顆行星的有無。1939年,劉子華完成了《八卦 宇宙論與現代天文一——顆新行星的預測》博士論文。在該文中,劉子華先生預測太陽系第10顆行星木王星不僅存在,而且計算出其軌道速度為2公里/, 密度為0.424/立方釐米,對日距離為74億公里,運行週期817年。1940年,劉子華在巴黎大學通過了論文答辯,受到一些西方學者的讚賞。劉子華 先生的研究如果得到證實,似乎是八卦為宇宙世界之總規律、八卦與現代天文學相吻合的一個確證,但實際上也不是那麼一回事,因為其論證牽強附會和疏漏之處甚 多。比如他將先天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分別與土、火、日、木、金、月、水、地八個星球相對應,然後根據先天八卦的對待原理求各組對卦星球的 速度參數,這樣大致得到金木(巽、震)、水火(艮、兌)兩對星球的速度和基本相等但剩下的一半對卦星球並沒有這個規律,於是他在巴黎圖書館翻閱了數百本 易學書籍,終於找到明朝來知德《易經圖解》中的一個八卦圖(劉子華先生認為是傳說中的中天八卦,但據易家從《周易參同契》、《帛書六十四卦》、《京房八宮 卦序》、《元包經八宮卦序》中考證,中天八卦圖與劉子華先生所說即來著八卦圖不一樣——參見歐陽紅著《易圖新辯》52頁;田合祿、田峰先生則以後天八卦圖 為中天易,與來著八卦圖更相去甚遠——參見田合祿、田峰著《中國古代曆法解謎》459——460頁),將乾離(土、日)、坤坎(地、月)四卦所對應的星球 兩兩相合,然後作為一對卦星球得其速度和即四卦四星球的速度和大致與前面所言兩組對卦星球速度和相等,這便是其八卦宇宙論的證據之一。又如他將巽、震、 兌、艮四單卦、複、臨、遁四重卦及其所對應的金、木、火、水四星與天王星、木王星、冥王星、海王星分別視為四母卦四子卦、四母星四子星,然後納入先天八卦 圖式,按乾、兌、離、震為天部,巽、坎、艮、坤為地部,求天地兩部陰爻爻數的比值為1.75(實際天部陰爻數為13,地部陰爻數為11,得不出 1.75),“木王星”的速度為1.189(與根據先天八卦對應八星球按對待原理求出的“木王星”速度為2相差接近1倍),而且天地兩部總速度、總密度的 比值都是1.75,天部總速度與總密度的比值,地部總速度與總密度的比值也都是5.638,這是其八卦宇宙論的又一證據(參見:劉子華《八卦宇宙論與現代 天文學》,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劉子華《八卦宇宙論與第10顆行星的推定》,曹展碩、吳恒昭主編《易學世界》第一輯,中國哲學文化出版社)。總 之,即使太陽系第10顆行星完全按照劉子華先生的預測得到發現,它或者可以說明大自然和宇宙星空存在著某種和諧,但卻並不證明先天八卦或其他什麼卦圖反映 了太陽系或者宇宙的根本規律,因為劉子華先生對八卦圖、八卦原理作了個人的改造、拼湊和理解

  有一種關於河圖、洛書與愛因斯坦相對論有關的說法,傳者往往只是概略地提到,並不作具體介紹或深究。我在一位很有造詣的象數易學專家的著述中看 到相關的一點介紹,說愛因斯坦曾將河洛數結合時空相對論推衍,這可能是愛因斯坦相對論與河圖洛書有關說法的最早的源頭。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雖然很深奧, 但我還是想盡可能搞清楚相對論與河圖洛書究竟存在著什麼關係,因為這個問題對探究易學以及河圖洛書的本來面目至關重要。從專家的書中看不出河圖洛書與相對論到底存在著什麼內在的聯繫以及愛因斯坦是怎樣將河洛數與時空相對論結合推衍的,除了一種數字遊戲以外(或者我沒有看懂)。1999年初我將電話打進了這位我所敬重的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知名度的著名象數易學專家家裏,我說明瞭我的無知和困惑,真誠地向他請教,並希望能夠允許我登門求教(當時我正在該專家所居 的城市)。但是這位專家以含糊其辭的說法對待了我的疑惑。在我非常明確的意思表達和請求下,該專家連連說:“那都是些空套子,那都是些空套子……什麼東西 都可以往裏套!”專家說“空套子”我就明白了,因為馮友蘭先生早就說了:《周易》是“宇宙代數學”、“《周易》本身並不講具體的天地萬物,而只講一些空套子,但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套進去”。易學界還流行愛因斯坦的一段話,即:“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即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在 歐幾裏得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文藝復興時期)。在我看來,中國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令人驚奇的是 這些發現全都被做出來了。”  似乎愛因斯坦非常欣賞中國古代非邏輯的思維方式以及有機迴圈的認識論,這是那些《易經》現代神話論者最津津樂道的一面旗幟。不過愛因斯坦這段話先後有兩種譯本,後一種譯本為:“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即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裏德幾何學中), 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文藝復興時期)。在我看來,中國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若是這些發現全都做出來倒是令人驚 奇的”(許良英等編譯《愛因斯坦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1979年版;轉摘自侯樣祥編著《傳統與超越》81頁,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0 月版)。照後一種譯文看來,意思完全相反,愛因斯坦似乎有批評中國古代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之嫌。當然,如果誰有愛因斯坦研究過河圖洛書、將河圖洛書與相對 論結合推衍的確鑿資料,希望在看到本文後能公佈出來,以便進一步研究、探討。

  還有一種神話。李樹菁先生987年在山東濟南國際周易學術討論會上發表《現代自然科學條條道路通象數》說:“60年代以來,聞名世界的重大 科學成果共計14項,其中12項是80年代以後的。更可喜的是,14項科學成果中,有9項是我國科學家80年代以後研究的成果。這些成果中有一元數學、物元分析、混沌理論、天地生偶次序、全球地質構造的呂德斯線、地球經絡穴位結構、地震自然節律、自然週期可公度性、生物全息律,其理論基礎都來源於《周易》 中的象數或與象數有關,有的與《周易》中的理論完全一致(轉引自歐陽紅著《易圖新辯》20頁)。這個聞名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共計14不知是按照什 麼標準遴選出來的。按照這種說法,中國無疑早已成了世界頭號科技強國。筆者不才,但也知道1988年鄧小平在參觀正負電子對撞機實驗室時說:雖然我們還比較落後,但不是一切領域都落後。我們在學習、吸取世界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是有能力在高科技領域搞出一些達到世界先進水準的東西的(《人民日報》 1988年10月25)。也知道江澤民總書記1989年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說: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著深刻的革命,大力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從 總體上逐步縮短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努力接近和趕上世界先進水準,是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人民日報》19891220日)。也 知道堪與相對論、量子理論一併載入二十世紀科學史冊的混沌理論為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洛侖茲所提出,而與中國人沒有什麼關係。《三聯生活週刊》1998 年第21期《科學的歷程》排出了自1543年哥白尼天體運行論到1997年克隆羊多利的產生計32項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其中沒有一項屬於中國和中國人。遊 光榮研究員長期研究中國科技國情、科技發展戰略,1998年發表文章從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科技對社會的影響力三方面對美、俄、日、德、中五大國科技實力 作對比分析,認為若美國的科技實力為100,日本約為美國的72%,德國約為美國的54%,俄羅斯約為美國的28.4%,中國則為美國的18.8%,還不 到美國的1/5(遊光榮著《中國科技國情分析報告》194——195頁,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1月版)。200221,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人民 大會堂召開,人們發現,此前已連續3年空缺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及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仍未評出。新華社在次日的新聞報導和評論中指出:這反映出我國缺乏基礎 研究的重大突破和重大技術發明創造。中科院物理所一位元元專家認為,一等獎的空缺主要是由於我國整體科研實力與國際相比薄弱造成的。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為這 些現象和事實感到痛苦和羞愧,但我們不能不面對現實和事實。

  筆者並不反對將現代科學與易學結合起來研究或者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去看待和研究《易經》,但若以前述那些似是而非的現象或類似的情況為據,認為 《周易》包含有數不盡的現代科學知識、破譯了《周易》八卦就會將人類文明推進一個世紀就足以使中國人屹立於世界民族、世界文化之巔,或者現代科學、現代文 明中有什麼,《周易》也亦步亦趨、與時俱進地有什麼,那我們只能認為是妄說。

 

用周易推算出太陽系存在第10顆行星的人

劉子華:中國第一個推算出太陽系存在第10顆行星的人


  中國第一個推算出太陽系存在第10顆行星的人是劉子華。自1940年法國正式發表他的論文,到1989年我國出版他的論文,整整經歷了50年。

  劉子華,1899年出生于四川省簡陽縣甑於場,後遷至成都市龍泉驛。劉子華從小家庭貧困,但他刻苦立志,奮發進取。

 191910月,劉子華第一批出國赴法勤工儉學。到法國巴黎後,劉子華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除攻讀醫學、工藝外,他還留心其他各種新知識。一 天,劉子華到學術講演廳聽老師講《宇宙科學》,老師說這本書的資料出自中國的《易經》,使劉子華知道《易經》與天文學也有聯繫,啟發了劉子華開始攻讀《易 經》。劉子華千方百計借來《易經》,一遍一遍地翻讀,一遍一遍地琢磨,整日地冥思苦想,終於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易經》原來是一種揭示事物內在規律,即對 立統一、相輔相成、發展變化的理論。接著,劉子華將易經八卦卦爻的組合和演變規律帶進各學科領域進行考察,進一步得出結論:八卦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宇宙 論,是有關萬事萬物的起源和發展的總模式。用這種認識方法,可解釋小到原子、大到天體宇宙。為了證實這個理論,劉子華先從太陽系研究入手。他比較系統地研 究了太陽系中日、地、月、金、木、水、火、土各星球的性質,結果發現這些星球可與各卦爻相合。八卦的組合是,每一卦與相應的另一卦成配偶,其爻數相加即可 為一個恒數,顯示出一種平衡狀態。劉子華由此想到:既然卦爻之間可成一種平衡的恒數,那麼與每卦相合的星球之間,是不是也有這麼一種平衡關係呢?於是,他 把西方現代天文學幾百年研究出的各星球平均軌道數帶進據卦理相對應的配偶星球之間進行計算,結果出現了一個可以精確到三位小數的恒數。這個奇跡,使劉子華 震驚。他怕這是一種巧合,又將星球密度數帶入計算,結果,又一個恒數出現了。這對劉子華來說,該是多麼重要啊。

 1930年,西方天文學家用數學方法推算出太陽系第9顆行星--冥王星並被迅速發現之後,便把劉子華原先的計算一直顯示的恒數給打破了。但這又引起劉 子華的深思:這平衡被打破是因為還有一個"未知星"在作怪,有這個"未知星"存在,這個平衡才能重新保持。劉子華由此推定太陽系還存在第1O顆行星。至 此,劉子華考察論證這一問題的初稿大體告成。但由於當時缺少"冥王星"的速度和密度數位,給劉子華的預測工作帶來困難。

 1933年,巴黎舉辦"世界博覽會",公佈了"冥王星"的天文數字。劉子華喜出望外,他趕緊將這些資料帶回計算,並由此及彼,推算出了第10顆行星的 平均軌道速度每秒169公里,密度0.424(水=1),對太陽平均距離約74億公里這些令人驚異的數字。這些資料的出現,證明太陽系與八卦宇宙原理吻 合了。劉子華根據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命名規則,為這顆新推測的行星取名"木王星"。在此基礎上,劉子華又運用卦理和各星球(包括木王星)的天文參 數,推算太陽系的演化過程,證明太陽系是以胎時太陽和木王星組成的胎時中心的分層次等級式結構。結果與法國天文學家琴斯的太陽系演化論不謀而合。

 1937年,劉子華以對"八卦宇宙論"的研究,申請就讀巴黎大學博士論文班。在此期間,他奮力將自己研究的成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精審,計算。兩年來,他又翻遍了700多家《易經》注釋類書籍,將中西天文史做了詳盡的審研,他的論文即將誕生了。

 1939年,劉子華終於捧出了自己的心血結晶--《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日月胎時地位,一顆新行星的預測》。好事多謀。論文正待通過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法國也捲入了戰爭,劉子華在異國他鄉度過了戰亂時期。

 19401111,法國巴黎大學論文評審委員會開始評審劉子華提出的論文。經過激烈爭論之後,評審委員會主席愛米爾卜勒耶教授站起來:"現在我 宣佈,論文《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日月之胎時地位,一顆新行星的預測》正式通過。茲授予作者--可尊敬的劉子華先生,巴黎大學博士學位!"10天后, 法國《巴黎晨報》報導劉子華是"唯一用數論推出'木王星'必然存在的人。"1128法國《每週畫報》第20期用7個版面刊發了劉子華一組照片。接著, 墨西哥、澳大利亞、比利時等來信祝賀。祖國獲息卻非常冷淡,1941127重慶《大公報》發表一篇通訊,自裝"公允",說是把劉子華吹得"神乎其神 "了,把"老而又老"的《易經》說得高深莫測了。

  劉子華回國後的1945112,《中央日報》作了報導後,教育部長邀他加入國民黨,劉子華以"不吃政治飯"拒絕後,真就使他陷入窘困之中了。

 1949年建國後,由劉伯承簽署,劉子華被任命為四川省參事。1959年,劉子華的論文譯成中文。1982年出 現"九大行星聯珠",劉子華向全國科 學大會提出利用"九大行星聯珠"可以找到他預測的第10顆行星--"木王星",未被重視。而美國海軍天文臺終於捕捉到這顆行星的神秘行跡,證實劉子華的推 測是完全正確的。198912月,四川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劉子華的著名論文。此時,據論文最初發表,將近半個世紀,這行程真太長了。

 199241,這位向全世界放出一顆輝煌閃亮的"新星"的新星,也殞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love19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