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萬菁英出走

         八月五日早上,從事營造業的張垂堂開著黑色的賓士S三二○,離開濱臨台北市內湖區大湖公園的高級住宅,展開一天的工作。這輛S三二○是三年前買的,此後, 他沒有在台灣有過一百萬元以上的消費。因為隨著事業重心的外移,他飛離台灣的時間越來越久。七月中,他回到台灣停留三星期,這是他最近半年待 在台灣待較久的一次。結果,就碰到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說」,搞得台北股市又重挫。做生意的他,最怕政治人物隨意丟政治炸彈。

  曾經幫鴻海精密及其他知名電子公司建廠的他,目前大陸的建案越接越多,台灣反而相對蕭條下來。他的營造事業如今橫跨海峽兩岸及越南,事業蓬勃發展。所 以,雖然這三年沒有在台灣置產,但是,他在大陸南京買了一幢約一百五十坪的別墅,在美國德州也添購一幢公寓、買了一輛賓士。他的財富指數隨著他的飛航里程 增加,而不斷攀升,但是對台灣的長期消費承諾卻在遞減。八月初,他又要飛到大陸,然後,回台灣短暫逗留後,要繼續飛到越南。

‧ 故鄉的「經濟馬達」轉速減弱,未來的計畫與希望轉往大陸,人們不願做長期消費的承諾

  開一家小型傳統建設公司的陳培明,公司已經快經營不下去了,明年他決定到上海或廈門開工廠,「買房子?現在瘋子才會去買房子,明天都不知道在哪裡,誰 會去買房子,我的營造同業九成都跑路了。」一輛國產車,陳培明已開了五、六年,要換車?考慮都不考慮,因為他計畫要去大陸,一切先將就。

  從事電子業的林樹旺,他的故事也相仿。他不但跑大陸做生意,而且也在上海買了房子,在台灣他不會再有購屋的打算。孩子還在台灣讀書,未來他計畫舉家遷 往大陸。因為回到台灣的時間越來越短,短到訂的雜誌回家都成了過期雜誌。所以,最近他把家中及公司訂的雜誌一一停掉,「在機場零買就可以,何必許一個長期 訂閱的承諾!」

  七月,在大陸元祖食品擔任行銷經理的莊子枋,花了人民幣一百四十萬元(約新台幣五百六十萬元)在上海徐匯區買了一戶五十幾坪的樓中樓公寓。六月底他回台灣,把健保的欠費一次繳清,並準備把台灣的信用卡剪掉,因為他已經用不到了,他正一步步遠離台灣。

  這是一群三十歲到五十歲、為了追求事業發展,離開故鄉跨海走向大陸的台灣人。過去的年代,也有一群相仿的族群從高雄、從台中奔赴台北工作,因為「經濟 馬達」在北部。當時台灣的經濟馬達全速運轉,甚至吸引遠在美國發展的科技人才如前德州儀器副總裁張忠謀等人紛紛回國創業,造就了新竹台灣科學園區的奇蹟。 曾幾何時,台灣的經濟馬達逐漸轉弱。中國大陸,一個新的經濟馬達興起,讓相仿的一群菁英紛紛跨海離家。也因此,張垂堂現在與商場朋友通電話的第一句話就 是:「你在哪裡?」

‧ 四分之一的頂級消費族群出走,台灣菁英點亮了上海的夜景,卻讓台北的街頭黯淡下來

  究竟這群「出走菁英」有多少人?保守估計有五十萬人,也有人估計,高達一百萬人。他們多數人有資金、技術、有消費能力。台灣兩千萬人口中,前十分之一 的消費族群是兩百萬人,以保守的五十萬人估計,占台灣頂級消費族群的四分之一比率。他們留在台灣,就是內需市場的最主要消費者,他們出走到大陸,當然也會 降低在台灣的消費,衝擊內需市場。最直接的影響,是他們對於購買耐久財如房子、車子的消費承諾降低。

  昱泉國際總經理曹約文和先生李慈泉(昱泉國際董事長),為了公司業務,分居上海和台北兩地,每個月都會到上海探親的曹約文,目前有八成家庭消費支出花 在上海、其餘兩成才是在台北,本來她打算將現在開的Lexus轎車換成更高檔的雙B轎跑車,不過想到夫婦分居兩處,再好的車子也只有她一人開。所以,她暫 時打消在台灣購置名車的慾望。不過,她和先生倒是在上海浦東的湯臣高爾夫球場買了房子。

  而三年前才在土城買新屋的湯小姐夫婦,最近決定賣掉房子,舉家搬到廣東的番禺定居。曾經,她和先生為了裝潢台灣的新屋,利用休假時逛各大家具店,添購 二十萬元的西德牛皮沙發等,先生還形容「房子是我的命根子。」曾幾何時,隨著先生在廣東台商電子公司的工作越來越穩定,為了避免分居兩地,考慮一年後,湯 小姐還是忍痛賣屋。

  隨著菁英在大陸停留的時間拉長,豪宅林立的台北市信義計畫區內,如今入夜之後燈火稀疏。一位不具名的代銷業者估計:「信義計畫區的豪宅至少還有四十億元的餘屋賣不出去。」豪宅交易清淡主要是經濟不景氣,但是,菁英出走讓豪宅成交的機率更為降低。

  「菁英」出走到上海,在上海買房、在金貿凱悅頂樓的貴賓廳宴客、買車代步,點亮了上海的夜景,同時卻讓台北的街頭暗淡下來。「以前台北市東區的忠孝東 路、南京東路越夜越熱鬧,現在十點多就顯得冷冷清清。」時常在兩岸跑的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產業政策研究所執行長羅懷家感受特別深刻,他認為這與數 十萬菁英出走有絕對的關係。

‧ 台灣的菁英從飯桌上消失、也從駕駛座上、會議桌上消失,共同的原因:都到大陸打拚了!

  過去,菁英分子是高價位餐廳的主力客層,如今高價位餐廳盼不到這些人,因為,這些人留在大陸的時間變多了。一家以前要排隊才吃得到的頂級魚翅餐廳,近兩年來生意掉三成。這位老闆到大陸才發現,從台北店裡消失的客人,都在大陸。

  法樂琪法式餐廳廚藝總監張振民也說:「本來到我餐廳吃飯的人,現在都出現在上海新天地(編按:上海最熱門的餐飲休閒廣場)。」法樂琪餐廳有三家分店。 台北天母店和復興店業績仍有成長,但最高價位的台北忠誠店(晚餐平均客單價約一千五百元),現在是三家分店中,業績最差的一家,目前忠誠店來客數,約較全 盛時期減少三成,「少三成客人,等於沒有利潤。」張振民打算放棄這個店,或者,轉型為非高價餐廳,因為,「高消費的人群不見了!」

  御生坊藥膳餐廳負責人許財旺也感受到他的客人一天一天消失,養生餐飲的顧客年齡層通常在四十歲以上,而且,都是企業界人士,這些人待在大陸的時間一次 比一次長。「本來一個月來吃四、五次飯的客人,現在半年、一年才出現一次,他們共同的答案是:到大陸去了!」御生坊的營收較一九九八年全盛時期銳減了八 成,而且,剩下的這兩成生意,還有不少是日本觀光客帶來的。許財旺說,今年以來,每個月都虧錢,他已經將餐點價由本來的兩、三千元,降低為六百到一千元, 最近還打算再降價。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說:「台灣民間消費不振,這也許跟太多人到大陸投資有關,那些人比較會花錢。幾十萬人跑到大陸去,那些錢如果留在台灣花哦……。」

  台灣的菁英不僅從飯桌上消失、從駕駛座上消失、也從會議桌上消失。由知名企業家第二代繼承會員資格的扶輪社分社,向來有扶輪社的「中央社」之稱,以前開會的時候,第二代出席率都很高,但是,去年以來,空的位子比來的人多,沒來的人大都在大陸打拚。

  獅子會、青商會以及同濟會等工商團體都遇到相同的情況,獅子會去年的會員人數還有三萬五千多人,今年六月卻只剩下三萬一千多人。全盛時期獅子會有高達 四萬名的會員,這流失的一萬人已轉往大陸發展,「每次開會,就會發現老朋友又少了幾個,不用問也知道,這些人一定是轉往大陸找機會。」一位獅友無耐的說。

‧ 對土地的認同感不再那麼強烈,為了討生活,連國籍都可能放棄,台灣的消息不再被台商所關心

  離開久了,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感會不會也隨之降低?以買房子為例,中國人安土重遷,當對一塊土地產生認同,才會因為願意承諾承擔二十年、三十年的貸 款,但是,當有人不在台灣買房子,到上海付貸款,這又意味著什麼呢?最近在大陸買房子的莊子枋就說:「跟大陸銀行簽了十五年的貸款協議,我下半生已注定在 上海了!」

  談到認同問題,有人覺得太沉重,建弘證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胡世杰就說,「我在花蓮出生長大,在新竹讀大學,到台北就業發展,現在來到上海,未來可能 到其他城市,對我而言,這些只是不同的城市,我只是很實際的在討生活」、「台灣有些人太敏感了,為什麼那麼多人去溫哥華、矽谷,不去問他們同樣的問題,卻 要質問到大陸發展的人?」他不平的說。剛從中國大陸回台灣就碰上「一邊一國說」的林樹旺非常憤慨總統陳水扁的談話,兩年前他曾經是投票給陳水扁的選民,他 說,他在台灣生長,愛台灣。但是,如果沒法生存,現在連台灣的國籍都可以放棄。

  過去台商到上海的前半年,最渴望接觸的就是台灣的消息,親朋好友從台灣到上海,酒酣耳熱之際,主客之間談論的焦點都圍繞在台灣相關的事物上。但是,這 個情況逐漸改變,日前百勝餐飲集團大中國區營運副總裁韓定國邀請滿桌的台商吃飯,餐會要結束之際,韓定國突然說,「我一直在想大家的話題何時轉到台灣上? 可是整晚大家都沒有提到台灣,與我預想的一樣。」眾賓客回想一下,大家真的整晚都沒有提到台灣的事情。

  離家久的菁英不僅不談台灣的事情,連台灣的電視、報紙也不看了,「以前下班就趕回家打開衛星電視,等著看台灣的新聞、連續劇,現在只要打開電視就頭 痛。」一位台商太太搖搖頭說。台灣的電視永遠爭論只有台灣人自己有興趣的議題,爭吵的問題永遠沒有結論,很多台商幾乎已經很少轉到台灣的頻道,他們更有興 趣的是大陸當地有用的訊息,台灣的媒體到大陸,發行量打不開。因為,在大陸的台商越來越不關心台灣的訊息。

  當中國睡獅醒來、當全球化的經濟馬達啟動後,亞洲許多國家都受到威脅,也都意識到菁英外流的嚴重性。因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在於人才。而這其中,以新加坡政府的作為最為積極。

  同樣面臨經濟發展困境的新加坡,決定成為亞洲的生物醫藥中心,為了創造新的經濟馬達,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全球四處出擊,大手筆投資財源匱乏的 研究機構、大學,一出手就是數百萬美元,新加坡也將吸納人才的觸角深入大陸排名前五十大的著名大學,「大陸頂尖學府前一、二名的高材生大部分都領有新加坡 的獎學金,新加坡根本是在大規模的綁人。」一位台商指出。新加坡工貿部長楊榮文充滿危機意識的說,「除非在這場比賽(指人才競爭)中獲勝,否則我們將失去 所有的比賽。」

  行銷大師科特勒(Philip Cotler)在其新書《科特勒深探大亞洲-人潮、金潮與地區再造》(編按:九月份中文版將問世,商智出版社)中,分析亞洲國家在下一世紀的競爭力,對於 台灣要如何成為新亞洲的贏家,他語重心長的指出:台灣必須像過去五十年般,重新訂定自己的行銷策略,才能持續吸引人才、投資者及觀光客;為了與亞洲各國競 逐人才,台灣除了必須挽留島內的佼佼者之外,還必須能夠吸引國外的頂尖好手加入。科特勒並指出,中國大陸之所以能吸收台灣及世界的人才,因為中國官方深諳 推銷之道,他們賣的是:「能帶來命運變化的機遇。」

‧ 台灣必須重訂自己的行銷策略,政府心中的閘門沒開,台灣的人才就沒有源頭活水

  「菁英出走代表大家對台灣沒有信心!」全國商業總會秘書長邱兆鑫一針見血指出,全球化的趨勢中,菁英只會向有發展、有活力、有經濟潛力的城市集中,現 在的台灣政府,卻反而想用認同、本土化試圖拉住菁英,甚至以政策手段限制菁英外移、限制大陸人才來台灣,形成人才只出不進的現象,「政府心中的閘門沒有開 啟,台灣的人才就沒有源頭活水。」羅懷家說。

  「菁英出走」的戲碼在台灣的各角落正悄悄上演。《就業情報》雜誌社董事長、也從事兩岸人力仲介的翁靜玉說:「七月向我們遞履歷,表明要到大陸發展的竹 科人比六月份增加二七%。」沒有研究報告可以告訴我們,這樣的現象會持續多久,以及會造成台灣內需市場多大的衝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菁英出走」的影 響面正在持續擴大。

  他們對台灣的消費,對台灣的土地認同,甚至對留在台灣的配偶……,承諾都在流失中。與台灣距離一萬公里遠的愛爾蘭曾經也飽受菁英外流之苦,他們大舉流 向美國。但是,隨著經濟馬達的重新啟動,愛爾蘭成為全球第一大軟體出口國,人才又重新回到故土,這甚至包括第二代的愛爾蘭裔移民。愛爾蘭的人才「流失與重 獲」給予台灣什麼樣的啟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love19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