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m.edu.tw/rad/cbase/main.htm

何謂行動電話基地台?居住、工作、休閒、上學的場所接近行動電話基地臺天線是否有可能危及健康?

行動電話基地台是低功率、多頻道、雙向的無線電,而行動電話是低頻率、多頻道、單向的無線電。當你用行動電話通訊時,等於是在對基地台說話,而這些訊息會進入埋設在地下的電話線路系統。

         因為行動電話及基地台是相向的無線電,他們產生的無線電頻率輻射(此後稱為「射頻輻射」)是他們溝通的方式,而此射頻輻射,功率非常低,因此對於其周圍的暴露量也非常低。

         科學界一致認為,來自這些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的功率很低,只要人們不要正對著天線指向,實在是遠低於危害健康的程度(見問題十三問題十四)。

         在此,要澄清天線(antenna)與天線塔(tower)的差別。天線是產生射頻輻射的物體;天線塔是一個建築或結構,使天線可以在上面。人們要遠離的是天線,不是天線塔。

有人認為行動電話基地臺和某些健康危險因子有很大的關係?

的確有一些原因,使我們要關心手持式行動電話與他們的使用者,雖然沒有證據指出使用行動電話會危害健康。為何要關心,是因為那些行動電話的天線所產生的射頻輻射,會通過人體的局部小區域[83]。反而是基地台的天線,不會對人體造成這樣的「熱區」(hot spots)(除非你站在基地台天線指向的正前方),所以實在沒有需要去特別擔心基地台天線對人體的影響。

        可以參閱以下報告:[1951319912826165163]

在評估基地臺天線對人類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時,行動電話、PCS行動電話或是其他種類的行動電話有什麼不一樣?

在技術上,行動電話和PCS行動電話有許多不同的地方。[2,也可以看國際要項2]但是要評估是否會對健康造成為害,這些系統的差別就只在操作頻率上的不同。有些基地臺所發射出的無線電波(例如:美國使用的行動電話基地臺)和其他基地臺所發射出的無線電波(例如:美國使用的PCS行動電話基地臺)比較起來,會比較容易為人體所吸收[23]。但是一旦吸收了這些能量,造成的影響基本上是相同的。

電磁場和電磁輻射有何不同?
一般而言,電磁來源會產生輻射的能量和非輻射的場,輻射自輻射源傳開,甚至是輻射源已經關閉也仍然存在。相反的,在電磁來源附近的一些電場和磁場,不會發散到空間,當射源關閉後即消失。

        事實上,在距離小於50或60赫茲輻射的波長,暴露在電頻場中,稱為「近場」(near-field),電場與磁場可視為各自獨立,這是與電磁輻射相反的,在電磁輻射中,電場與磁場是綁在一起的。

行動電話或是PCS行動電話基地臺天線會產生輻射嗎?
是的。行動電話與PCS行動電話的天線以及他們的基地臺天線都是輻射源會產生射頻輻射(RF radiation)[3]。這是他們的工作原理。這些射頻輻射屬於」非游離」輻射,其生物效應基本上與由X光機所產生的」游離」輻射不同[見問題六]。

由行動電話以及PCS行動電話基地臺天線所發射出的非游離輻射(無線電波)X光之類的游離輻射類似嗎?
並不相同。電磁波與生物之間的作用由電磁波的頻率決定[4]。X光、無線電波以及」EMF」都在電磁波頻譜範圍內,在這個頻譜中以不同的頻率區段來區分不同的電磁波。頻率是指每單位時間內電磁場變化的速度,其單位為赫茲(Hz),1 Hz就是每秒一個週期(方向變化),一百萬赫茲(MHz)是每秒一百萬個週期。

  在美國電線的頻率為60 Hz。AM廣播的頻率為1 MHz上下。FM廣播在100 MHz上下,微波的頻率為2450 MHz,X光的頻率超過百萬MHz。行動電話的頻率在860-900 MHz,PCS行動電話則操作在1800-2200 MHz。[見國際要項2] 

 X光的極高頻率區段中,電磁粒子有足夠的能量打斷化學鍵結(游離),這就是X光傷害細胞遺傳物質而可能導致癌症或是遺傳缺陷的原因。在比較低的頻率區段,例如無線電波,電磁波粒子的能量太低而無法打斷化學鍵結。所以稱無線電波為非游離。由於非游離輻射不能打斷化學鍵結,所以非游離輻射(無線電波)與游離輻射(X)的生物效應並不相同[4]

 

由行動電話或是PCS行動電話基地臺天線所發射出的無線電波和由電線所產生的EMF類似嗎?
並 不相同。電線產生不明顯的非游離輻射,主要產生電場和磁場。與非游離輻射比較,其電磁場的強度並不足以將能量輻射到空間中,而且將電源關閉就不會有電磁 場。電線電磁場是否會產生以及如何產生生物效應的機制並不清楚。但是其生物效應會與高功率無線電波所產生的生物效應不同[453]。

行動電話以及PCS行動電話基地臺天線有安全標準嗎?
有的。目前針對民眾暴露於行動電話以及PCS行動電話基地臺天線所產生的無線電波,有國家以及國際的安全指標。最廣被採用的標準包括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美國國家標準局(ANSI) [5],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6],以及美國國家輻射及偵測會(NCRP)[7]所制定的標準。

  這些射頻標準以」平面波功率密度」來表示,其量測單位為mW / cm-sq [8]。1992 ANSI/IEEE公佈公共區域的暴露標準,PCS行動電話天線的限製為1.2 mW / cm-sq。行動電話則為0.57 mW / cm-sq [9]。ICNIRP的標準稍微低一點,NCRP的標準則相同[10]。

  1996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針對其所管制的頻率以及設備公佈射頻指標,包括行動電話以及PCS行動電話基地臺天線[11]。FCC的行動電話以及PCS行動電話基地臺天線標準和ANSI/IEEE的標準相同[12]。

  公共區域的暴露標準是指短時間內的平均功率密度,ANSI/IEEE,NCRP,以及FCC在行動電話以及PCS行動電話頻段中以30分鐘為標準。如果有許多天線在一起,這些標準是指全部天線的功率總和[13]。   [見國際要項12]

這些射頻安全標準有科學基礎嗎?
[詳見156714538390959699]:

1. 對於無線電波的研究非常廣泛[15],有足夠的研究來建立 安全標準。

2. 暴露於很強烈的無線電波下會有風險發生。可能的傷害包括白內障,皮膚灼傷,深度灼傷,熱衰竭以及熱休克。

3. 無線電波的生物效應與能量吸收速率有關[8],在1到10000 MHz的頻率範圍內,不同頻率之間的差距很小。

4. 無線電波的生物效應與能量吸收速率成比例,與持續暴露時間之間的關係很小[96]。

5. 在某個全身能量吸收速率以下並不會看到有生物效應發生[16]。  

 基於科學的結論,不同機構及國家採用不同的裝設安全標準。一般都使用ANSI/IEEE[5]以及FCC[11]的安全標準。

 ANSI/IEEE以及FCC公佈了10個安全等級以建立職業暴露的指標。對公共區域的連續暴露也訂有5個安全等級。最後,建立量測到的功率密度與能量吸收之間的關係需要詳細的研究[8]。

         這些 一般暴露的指標都很保守,都會設定到某個層級,在此層級設定下只有2%可能會有可觀察到的生物效應。

所有的安全標準都相同嗎?

不是。不同的標準間會有差異。ANSI,ICNIRP,NCRP以及FCC使用相同的生物醫學資料、相同的安全設定指標。然而,不同的組織使用不同的模型來建立標準,所以之間會有小小的不同[17]。在此小小的差距上並不會有明顯有意義的生物效應出現。

  其他的標準,例如澳洲的標準[國際要項12],由於使用比較大的安全範圍,所以會比較不同[見國際要項17]。

 

美國對於行動電話基地台有安全標準嗎?

有的。之前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the U. S. 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 ; FCC)使用1982年ANSI為職業性暴露而非為公共區域暴露的標準。1996年FCC則開始使用ANSI於1992年所公佈的標準[11],但是兩者並不完全相同。

  FCC對於行對電話基地台的新標準:行動電話頻率為0.57 mW/cm-sq;PCS行對電話為1.0 mW/cm-sq,此規定適用於97年10月15日以後申請的新無線電發射器,但之前的儀器則到2000年9月1日才適用。

 

          以上所述適用於來自行動電話基地台的射頻輻射,不包括來自行動電話本身以及職業性的暴露,關於後者的討論請參閱[11131135]。

 


行動電話以及
PCS行動電話基地臺天線符合安全標準嗎?

經過適當的設計,行動電話以及PCS行動電話基地臺天線都可以在各方面符合所有的安全標準。

  行動電話或是PCS行動電話基地臺天線,架設離地十公尺(30呎)高,操作在最大強度時,在天線位置附近的地面,功率密度最大可以允許到 0.01 毫瓦特/平方公分 (mW/cm-sq)。但是一般基地臺在地面的功率密度大部分都在0.00001到0.0005 毫瓦特/平方公分 (mW/cm-sq)的範圍間[5777123130],遠遠低於安全標準,而安全標準則設定在遠低於可能產生危險的功率密度範圍。

  在 離天線基部位置200公尺(600呎)之內,天線基部位置上方的高度,其功率密度會比較大(例如二樓的高度或是在山丘上的建築物)。如果在基地臺同時有許 多種天線,例如同時有行動電話以及PCS行動電話的天線位於同一基地台中,當高度或是距離天線位置大於60公尺(180呎)的時候,功率密度會比指標功率 密度少2%。

  超過天線位置200公尺(600呎)的功率密度則不會隨著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在建築物內的功率密度則比建築物外面少 3 到 20倍[54130]。

  Peterson等人[77]量測行動電話基地台的功率密度。量測塔上的1600 W (ERP)低功率天線,量測範圍為40到83公尺(120到250呎)高。地面上的最大功率密度為0.002 毫瓦特/平方公分 (mW/cm-sq),而最大值出現在離塔基部20到80公尺(60-240呎)的高度。在塔基部100公尺(300呎)內的平均功率密度小於0.001 毫瓦特/平方公分 (mW/cm-sq)。

          1999年,在加拿大溫哥華,Thansandote等人[123]在五所學校測量射頻強度,五所學校中的三所有基地台在校區內或在校園附近。測量出來的結果,和加拿大或美國及國際的射頻標準的限制都離的很遠。下表提供這五校的射頻強度之最大值。

附近有手機基地台的加拿大學校之射頻強度
學校 基地台位置 最大射頻強度 (mW/cm-sq)
1 PCS基地台在對街 0.00016
2 在屋頂有類比基地台 0.0026
3 在對街有類比基地台 0.00022
4和5 附近沒有無線天線 小於0.00001

加拿大的標準 小於0.57

         在2000年,英國國家輻射防護委員會對十七個大哥大基地台做了測量,測量點是118個一般民眾能接近的地點[130],所得的最大暴露值是在一個學校操場,該學校建築物的屋頂有一個天線,而測量值為0.00083毫瓦特/平方公分 (mW/cm-sq)。一般正常的功率密度是小於0.0001毫瓦特/平方公分 (mW/cm-sq),比起ICNIRP所規定的值還低。室內的功率密度大致要比室外低,當來自於各種射源的射頻輻射都要列入考量時,例如來自行動電話、調頻廣播、電視等等,在任何場所的最大功率頻率必須小於ICNIRP所規定之公眾暴露值的0.2%,相關細節請參閱下圖:

     英國行動電話基地台附近的射頻輻射程度

 

 

 

Standards for Mobile Phone Base Stations

射頻功率密度與距離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的地點,以此圖分析比較。[130]

下圖顯示了產生已知生物效應與所需射頻強度之間的關係,FCC安全指標中的射頻強度規定,以及在行動電話基地台周圍量測到的射頻強度。

行動電話基地台標準

產生已知生物效應與所需射頻功率密度強度之間的關係,FCC安全指標中的射頻功率密度強度規定,以及在行動電話基地台周圍量測到的射頻功率密度強度。由於產生生物效應所需的射頻功率密度與射頻的頻率有關,所以這個圖只適用頻率在800到2200 MHz的射頻範圍(這個頻率目前用在類比以及數位式行動電話系統)。

 


有情況會使行動電話及PCS行動電話基地臺天線會不符合安全標準嗎?
有的。在有些行動電話以及PCS行動電話基地臺天線設計不適當的情況下會使此天線不符合安全標準。

  如果天線的架設可使一般人接近到距離天線20呎內的範圍,則可能達到非控制區(公共區域)暴露的安全標準[18]。這種現象可能是天線安裝或是接近建築物的屋頂。

       如果需要將天線架設於會使工作人員接近到距天線10呎內的地方,則可能達到控制區(職業)暴露的安全標準[18]。例如Peterson等人[77]發現在距一個1600 W (ERP)的低功率頂樓天線2-3呎的地方,功率密度高達2 毫瓦特/平方公分 (mW/cm-sq) (ANSI[9]0.57 毫瓦特/平方公分 (mW/cm-sq)公眾暴露標準比較)


為了使架設的行動電話以及PCS行動電話基地臺天線符合安全標準,架設地點的評估標準有何要求?
有了詳細的架設位置,天線,以及基地臺架構的知識,才有適當的評估標準出現。請見接下來的題組。

一般的架設位置評估標準為何?

1.天線的架設地點的要求為,不可使一般民眾接近到有暴露值超過1992年ANSI [5]或是FCC [11]中一般民眾暴露標準值的區域。就是說,非控制(一般民眾)暴露標準不可以超過離天線20呎的暴露值[18]。

 2.如果工作人員會接近到暴露值超過1992年ANSI [5]或是FCC [11]中一般民眾暴露標準值的區域,工作人員必須了解這些區域位於何處,在進入這些區域時也要格外注意。通常這些區域指距離天線20呎內的範圍[18]。

 3.如果有暴露值超過1992年ANSI [5]或是FCC [11]中控制(職業)暴露標準值的區域,工作人員必須了解這些區域位於何處,而且進入這個區域時,工作人員可以將天線或發射器電源關掉。這些區域理論上不應該存在,如果有,大概都限制在距天線10呎以內的距離[18]。

  如果對架設的天線是否符合安全標準,在天線開始運作之後應該加以量測並視狀況加以修正。 

  FCC的指標[11]中對於架設在屋頂上的一些高功率發射器以及某些安裝於低發射塔的高功率發射器需要詳細的計算或是量測[19]。

  一般來說,天線安裝完成之後都要符合前面所提到的各種指標,會出現不合規定的狀況包括:

-天線架設於建築物的屋頂,尤其是不同的通訊業者將行動電話以及PCS行動電話系統的基地臺天線架設在同樣的建築物屋頂上。

-天線架設於需要工作人員(包括日常維修以及油漆或是處理屋頂等事項)接近的地方。

 [見國際要項19]


請問如何區分高功率(扇型)天線與低功率(鞭型)天線?
由於高功率和低功率天線其架設地點的標準不同,所以要很清楚的區分兩種天線。幸運的是,兩種天線的差別極大:

 

 

  就算是從遠的地方來看,高功率與低功率天線的電塔看起來也不一樣。高功率天線如果架設於建築物上,通常不太明顯,尤其是架設於建築物的外側或是頂樓外側。

 



高功率以及低功率天線,其射頻(RF)的形式有什麼不同?
兩種天線所發射出的射頻形式非常不同。大部分行動電話基地臺所使用的低功率(鞭型)天線,其射頻形式如下:

 

 

  在很接近單一低功率天線的位置(技術上稱為」近距離場」),天線周圍的功率密度分布如下:

 

 

        上面的圖形資料由美國德州的Unisite inc. of Richardson所提供(http://www.unisite.com)

  

       而PCS行動電話基地臺所常用的高功率(扇型)天線,其射頻形式如下:

 

 

        要注意的是,一般PCS行動電話系統會使用三個(偶而四個)這種天線,每個天線指向不同的方向。

  在很接近單一高功率天線的位置(技術上稱為近距離場」),天線周圍的功率密度分布為:

 

 

上面的圖形資料由美國德州的Unisite inc. of Richardson所提供(http://www.unisite.com)

        射頻對不同種類的天線是非常不一樣的,如下圖。低功率天線,1000瓦特(ERP)是許多行動電話基地台所採用的。較新的基地台會採用高功率(扇型)天線。

來自15公尺低功率(1000W ERP)天線塔的射頻輻射

RF Radiation from Low-Gain Antenna

來自13公尺高之建築物屋頂之上2公尺高功率天線(單一1000W ERP)的射頻輻射

RF Radiation from a High-Gain (Sector) Antenna

        要記住的是,行動電話基地台如果是使用超高功率(high-high-gain)扇型天線的話,它還會需要3或4組傳送天線,分別朝向不同方向。(最後兩個圖是由UniSite Inc. of Tampa, Florida提供)



住在有行動電話或是基地台天線架設於建築物上的頂樓安全嗎?

一般來說,這應該不會有問題。 

 1.如問題十四C所顯示的天線外型,不論是高功率或是低功率的天線,其能量因散發而很快的降低。 

 2.建築物屋頂會吸收大量的射頻能量。一般的屋頂會降低訊號強度5到10倍(如果使用強化材質或是金屬屋頂會降低更多)。 

  3.FCC需要對最低功率的屋頂發射台進行射頻評估(見參考資料1119)。 

 4.就算以最保守的計算來預測,天線下屋頂處的功率密度也符合目前的射頻安全標準[55]。
 5.在公寓頂樓以及通道的實際量測證實其功率密度遠低於所有目前射頻輻射安全標準[55]


在行動電話或是PCS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周圍需要使用限制或是」setbacks」嗎?
不需要。射頻安全指標中在行動電話或是PCS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周圍不需要setback或是使用限制。這是因為天線連續公開的暴露,其周圍地面的功率值都不會超過指標(見問題八問題十二)。 

     如同問題十三以及問題十四中所討論的,也許會有在天線周圍放置限制標誌的情況出現。


當工作地點在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週遭時需要採取哪些措施?
射頻輻射職業安全指標將在這題的領域中詳細討論。對於長途電信天線安裝指標的詳細討論中,Tell [116]給予了下列建議事項

特定天線安裝指標 (Tell [116])

1.安裝在屋頂的天線,發射天線的高度要提高到會到屋頂的人的高度以上。

2.安裝在屋頂的天線,發射天線要儘量離開人們大部分會在該區活動的區域。

3.安裝在屋頂的有方向性天線,將天線放置於周圍,其所指方向要離開建築物。

4.在大孔徑天線(較低的最大射頻強度)以及小孔徑天線(較小的視覺衝擊)之間做抉擇。

5.記住射頻標準對較低頻天線(例如 900 MHz)比較高頻天線(例如 1800 MHz)要來得嚴格

6.採取特別預防措施使高功率天線離開容易接近的區域

7.在同一位置的天線儘可能分開擺設;雖然這也許會和局部區域需求相反

8.在設計"co-location"地點,該處會有許多有相同結構但分屬不同公司擁有的天線時,要採取特別預防措施。尤其是在同時也有高功率廣播天線(FM/TV)存在的地點。局部的區域劃分通常比較喜歡co-location,但是co-location也會造長射頻輻射安全方面的問題

 

減少射頻輻射暴露的作業習慣(Tell [116])

1.在天線所在工作的個人應該熟知射頻輻射存在處,潛在的暴露以及任何可以減少其暴露的步驟。

2."如果某處的射頻輻射會超過FCC對一般公眾/為控制區域暴露的標準該區應該貼上適當的標誌。[Per Richard Tell, personal communication , Fev 2000]

3.某地點的射頻輻射強度應該在該處建構前先加以模擬

4.某地點的射頻輻射強度應該量測

5.假設所有的天現在任何時間都是在運作狀態

6.於天線處工作前將所有附加的發射器關掉

7.使用個人型監視器已確定所有的發射器事實上都已經關機

8.與天線保持安全距離"要保持[射頻輻射]低暴露的實際指標,需要維持與任何[遠據通訊]天線距離 3-4呎(1-1.2公尺)以上,"[116]

9."不斷的移動"以及"避免不必要以及特別長的接近天線"

10.在某些地點(例如許多天線在侷限的區域內而且部分天線不能關機),則需要使用防護性的衣著。

11.記住大部分地點有許多非射頻性的危險(例如危險的化學物質,電震危險,跌落的危險),所以只能允許經過訓練及認可的人在該種區域

  如何制訂行動電話基地台的射頻輻射標準?

可已經由測量和計算的方式來制訂標準,不論是何種方式,都要對於射頻輻射的物理觀念上有具體的認識,測量則要經由精密而且昂貴的儀器。

計算:如果已經知道該基地台天線的有效輻射功率(effective radiated power, ERP)、天線增數(antenna gain)和天線的高度,那麼對於地面的「最糟」功率密度可以算得出來。不過,計算的方式並不簡單,而有效輻射功率通常是未知的(天線的高度及天線增數可 用觀察估計出)。何謂有效輻射功率及天線增數,請見問題十四H

測量: 要從行動電話基地台得到實際的真實的功率密度,需要精密且熬貴的儀器和足夠的科技知識。用來測量高壓電力輸配線輻射場的儀器,和用來測是微波爐的儀器,都 不適用於測量行動電話基地台。要決定某個基地台是否符合什麼法規的標準是比較容易的,但是測量的儀器至少要花費2000美元。要從行動電話基地台的天線, 得到實際的真實的功率密度更是困難,因為在任何地點的射頻輻射是來自許多不同的射源,不只是天線而已[130134]。


何謂「天線增數」、「傳送功率」、「有效輻射功率」?
行動電話基地台的功率,通常以有效輻射功率(effective radiated power , ERP)來描述,單位是瓦特(watts, W)。或者,用傳送功率(transmitter power, 單位為瓦特)和天線增數(antenna gain)來表示。 

        傳送功率是測量總功率,有效輻射功率則是測量主射束的功率。如果天線是全方向性的(omni-directional),而且效率是100%,那麼該天線 的傳送功率和有效輻射功率是一樣的。但是行動電話基地台的天線絕大多數不是全方向性的,是屬於中等(低功率天線)到高等(高功率天線)方向性的。所謂方向 性是在某些方向集中功率發射,則在其他方向的功率就非常低。

         天線增數是測量某個天線的方向性,單位是分貝(decibels, dB)。因此,一個具有高增數天線,且功率為20-50W的基地台,可以在任何地方產生幾百到超過一千瓦的有效輻射功率。

         或許「增數」和「有效輻射功率」的概念可以用電燈泡來解釋。比較一個一般的100W電燈泡和一個100W的聚光燈泡,它們有相同的總功率,但是當你站在聚 光燈的主燈束內和外有很大的差別(內亮外暗)。行動電話基地台的天線(尤其是高功率天線)就像是聚光燈,而有效輻射功率就如同聚光燈主光束內的功率。

         要知道更多技術方面的資訊請看[134]。


每個人都同意目前的射頻安全標準嗎?
並非每個人都同意。在科學界有少數科學家主張有證據顯示低功率的射頻輻射暴露是有危險的(例如,見問題十五B十五C)。然而,這些科學家不會質疑在嚴格設計的基地台天線位置周圍,那樣低的功率密度是有否危險。



是否有澳洲的研究小組主張有證據顯示住在電視廣播電塔附近會導致小孩白血病的增加?
有些證據顯示有,有些沒有。這個主張在1996年提出,但是接下來在澳洲(下面會介紹)以及英國(請參考問題十五D)接下來的研究則反駁此說法。

 Hocking以及他的同事[28]發表一個」生態學上的」流行病學研究,其中比較了住在」電視電塔」附近以及遠離電塔附近的居民狀況。實際上並未對射頻輻射暴露進行量測,但是作者計算住在」電視電塔」附近的居民,其暴露為0.0002到0.0008 毫瓦特/平方公分 (mW/cm-sq)。並沒有其他的射頻輻射源暴露列入計算中,而且此研究只在一個都會區中進行。作者發現全體白血病以及小孩白血病的發生率都提高了,但是全體腦瘤以及小孩腦瘤的發生率並未增加。

    在英國更多詳細的流行病學研究中並未發現調頻/電視天線與腫瘤之間有關連的證據(見問題十五D)。

      1998年,McKenzie以及他的同事[62]重複了Hocking的研究[28]。 McKenzie以 及他的同事觀察相同的區域及相同的時期,但是他們更明確的評估許多不同區域的居民的射頻輻射暴露。他們發現有一個接近電視天線的區域,小孩白血病會增加。 但是其他接近電視天線的類似區域,並沒有小孩白血病增加的現象。另外發現射頻輻射暴露與小孩白血病發生速度並無明顯關係。他們也發現許多額外的小孩白血病病例是發生在24小時高功率電視廣播開始啟用前。這個重複的實驗使得在英國較大的研究(問題十五D)中所發現的任何效應都算失敗,認為Hocking等人[28]所報告的關連性是不正確的。


是否有以色列的流行病學家提出有證據顯示低功率的射頻輻射暴露會引起許多健康效應?
有的。1995年在一個標明著」評論發表」的文件中,Goldsmith[29A] 證實有證據顯示射頻輻射暴露會與突變,生長遲滯以及腫瘤有關。這個評論是大大的基於作者允許有」不明顯射源」non-peer-reviewed sources」,這些射源是」不完全」的,也缺乏」可靠的劑量評估」。作者另外說明」並沒有包含負面報告的系統作用力;這篇報告有正面報導偏見」

 1996年會議報告文件中[29B]Goldsmith證實」假設射頻輻射暴露可能有潛在致癌性或其他健康效應」的流行病學研究。他的結論主要根據:

  -莫斯科美國大使館射頻輻射暴露研究 (請見問題十六以及Hill[68])

  -在問題十五B以及問題十五D中討論過的Hocking等人[28]以及Dolk等人[3435]關於」地理關聯性」的研究;

  -問題十六中討論Robinette等人[67]有關韓戰雷達操作員研究。

  少數科學家同意Goldsmith的觀點(例如在 15671453等射頻輻射流行病學報告)。更少數科學家會基於Goldsmith所依靠的資料來源做結論。


是否有英國的研究小組發現在高功率調頻/電視廣播天線周圍會有比較多的白血病以及淋巴癌?
有些研究有,有些研究沒有。Dolk以及其同事[34]研究於英國Sutton Coldield地區,接近高功率調頻/電視廣播天線區域的白血病及淋巴瘤狀況。他們發現在距離天線兩公里內的成人白血病及皮膚癌的發生率會增加,而且這些癌症發生率會隨距離增加而降低。而對於腦瘤,男性或女性乳癌,淋巴瘤或其他腫瘤來說並沒有什麼關連性。

  由於這個發現。Dolk和他的同事[35] 擴展他們的研究到英國其他20個高功率調頻/電視廣播天線。研究中分析了成人白血病,皮膚黑色素細胞癌,膀胱癌,小孩白血病及腦瘤。結果發現天線附近的腫 瘤發生率並未提高,也沒有隨距離增加,腫瘤發生率下降的現象。這個大規模實驗並不支持同一作者於Sutton Coldfiled[34]所作的類似研究或是Hocking等人[28]於澳洲所作研究的結果。



是否有英國及新雪蘭的研究人員提出有證據顯示低強度的射頻輻射暴露是危險的?
有些研究有,有些研究沒有。Roger Coghill (英國)以及Neil Cherry(新雪蘭)都在媒體上提出有證據顯示在低於ANSI,FCC,ICNIRP以及NRPB等指標的射頻輻射強度暴露也會有危險。

  Roger Coghill是一個」環境經理」,其實驗室製造(永久?)磁鐵來幫助患有肌肉以及關節痛的人 [59]。他自己發表文章[58]來解釋」Coghill's的cerebral morphogenic raidiation理論」。明顯的,Coghill相信」大腦實際上是一個完整的可控制無線電傳播站…大腦中每個細胞都是以無線電連接」[59]。他的理論是根據一個沒在西方世界中發表的一個」東歐」研究[59]

  Neil Cherry是一個從新雪蘭來的選舉官員,以及一個」農業氣象學的高級講師」[60]。類似Chghill,他也自己發表了一篇認為低強度射頻輻射暴露會有危險的文章[60]。他於媒體上提出」電磁頻率(EMF)暴露」雖然並沒有科學證據顯示EMF會造成健康效應,但是在統計上卻很有關連性」[61]。根據Cherry的說法,這些健康效應包括」身體多處地方的癌症,失眠,慢性疲勞症候群,流產,生長遲滯,人類EEG以及心律改變以及其他有害的影響。」[61]。Cherry的想法是根據Goldsmith(問題十五C)以及Hocking(問題十五B)的觀點。

 Coghill 或是Cherry都沒有在任何明顯的科學文獻上發表以支持他們的看法,也沒有在科學會議上說明他們的理論。由於功率頻率場(power- frequency field)以及射頻輻射在生物上等效(現在幾乎確定不正確),所以Chghill以及Cherry將兩者混在一起討論。而且他們的理論極度依賴一些尚未 發表或是無法追查來源的研究(不太可能去檢查)。他們在媒體上的評論因為沒有科學上的根據支持其觀點而顯得模糊不清。要等到Coghill以及 Cherry於科學界的公開場合發表他們的理論並且讓理論回歸於真實的資料上,科學家才可能嚴謹的採用他們的理論。


是否有華盛頓大學(西雅圖,美國)的研究人員聲稱有證據顯示暴露於基地台射頻輻射下是危險的?
有些研究有,有些研究沒有。Henry Lai博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在會議中主張」低強度」射頻輻射對老鼠的神經系統有影響。Lai博士早先曾在會議中主張以發表的研究顯示射頻輻射可以在」非常低場」強度產生」健康效應」。

 Lai博士自己的研究中還沒有對於行動電話基地台安全可觀察到的關聯性,他的研究大部分的射頻輻射強度遠大於接近基地台區域的強度有關。一般來說,Lai博士的研究室在功率密度 1 mW/cm-sq以及SAR 0..6 W/kg [319293]。這種射頻輻射強度超過接近FCC通過的基地台,群眾可接近區域的標準直100倍以上[16],也大大的超過FCC[11]以及ANSI[5]對於SAR限制的群眾暴露安全標準[17]。其他更多關於射頻輻射在神經系統可能造成的效應的研究討論請參考Lai [93]、Juutilainen以及Seze[90]的回顧文章。

 1998年在維也納的一項會議,以及1999年給官方人員的信中,Lai博士參考六個研究以支持他對」非常低場」強度的射頻輻射會產生」健康效應」的論點。這些研究包括:

  • Changes in the blood-brain barrier (Salford et al,1997)。一個尚未發表的會議口頭報告。

  •Changes in cell proliferation (Kwee and Rasmark,1997)。這是個尚未發表的研究與Kwee和Rasmark 在1998年發表的研究[76]相同。

  •Decreased fertility in mice (Magras and Xenos,1997) [86]。

  •Decreased eating and drinking in mice (Ray and Behari,1990) [88]。

  • Changes in calcium transport in cells (Dutta et al,1989) [89]。

  •DNA damage (Phillips et al,1998) [78]。

 回顧上述研究,很少有對Lai論點實際上的支持。

  •其中一個由Salford等人所做的研究,從未發表而不能被用來評論。

  •其中兩個研究 [7788]實際上並沒有報告任何有統計意義的效應。

  。Ray以及Behari [88]指出暴露組的動物只不過比控制主動物有吃喝教少的」傾向」,暴露結束後這個效應就消失了。

  。Phillips等人[78]指出在12組暴露中有三組顯示暴露會增加DNA傷害,其他九個暴露中有四個顯示暴露會減少DNA傷害。研究整體顯示沒有發現有效應和暴露模式產生,

  •在兩個研究 [7689]中出現有統計意義的效應,不過問題在於出現效應的數目很少而且只在幾個實驗中出現。

  。Dutta等人 [89]在19組暴露實驗組中只有6組發現鈣流量增加的現象。這些增加和暴露強度或是頻率無關,可能只是許多原因造成的假象。

  。Kwee及Rasmark [76]的研究指出暴露會導致減少細胞成長5-10%,但是統計意義上9組試驗只有5組有意義。

  •另外兩個研究 [8688] 沒有適當的控制組,所以就算有效應出現,也沒辦法證明是因為射頻輻射所導致的。

  。Magras以及Xenos[86]在實驗室中把一對繁殖老鼠對放在」antenna park」中觀察老鼠的繁殖力。結論是射頻輻射比其他環境因子更會對繁殖力造成影響只是推測性的。

  。Ray以及Behari [88]對暴露組有嚴格限制,但是對控制組則沒有。這種」限制壓力」會造成生理及行為上的改變(請參見Szmigielski等人[65]在問題二十三D中的討論)。

 

  •幾個研究 [8889]中所使用的射頻輻射強度基本上也超過了任何接近通過FCC標準的基地台附近公眾區域的強度。

 

  •許多報告的」效應」並不清楚其和任何人類健康危險來源有關係。例如,不論是Dutta等人[89]報告的鈣流量改變以及Kwee及Rasmark[76]報告的輕微降低細胞成長,或是Ray及Behari [88]報告的小量的食物消耗量改變對人類健康來說都沒有什麼意義。

 •Lai博士所引用的全部」效應」在其他研究的題材中,就算是在更強場強度的實驗下也沒有顯示有這些效應。


在莫斯科的美國大使館,所輻射出的微波是否使得在當地工作的人員罹患癌症或其他傷害?
從1956到1976年,在莫斯科的美國大使館建築物輻射出低能量微波的事情一直被關注。Lilienfield等人[70]做了一項健康狀況的調查,對於1827位被指派到當地工作的人員以及陪同的家屬。然後與2561位被指派到東歐大使館的人員以及陪同的家屬比較。在莫斯科大使館所做的實際測量,顯示最大暴露量是0.5~9GHz, 0.015 毫瓦/平方公分(mW/cm-sq),每天18小時的暴露。這些數值都還在一般的背景劑量範圍。 

         Lilienfield等人[70]沒有找到任證據支持在莫斯科的工作人員罹患癌症的機率較高。雖然他們的實驗設計很好,但是由於人數不夠多,後來繼續追縱的時間不長,實驗結果又被「極低射頻輻射」限制,所以結論的立場不夠強固。再說,該建築物的「極低射頻輻射」比行動電話基地台附近測量的大。

         該研究結論:「在莫斯科的美國大使館工作之人員,不會因為該建築對於大法院(the Chancery)發射的微波,而產生有害健康的效應。」


有流行病學上的研究指出射頻輻射暴露是安全的嗎?
有些研究有,有些研究沒有。雖然並沒有癌症與行動電話基地台之間的流行病學研究,但是有癌症與其他無線電波暴露之間的流行病學研究。請參看Elwood[94]和Rothman[139]最近的回顧文章。

 一般來說,射頻輻射與癌症之間的研究並沒有發現暴露與癌症之間有明顯的關

係。這些研究包括:

    -不同的潛在無線電波暴露區域之間癌症發生率的地理關係研究。

  「癌症群」研究。

  -職業上或軍事上無線電波暴露的癌症研究。

  手持行動電話的使用者研究。

地理關係研究(Geographic correlation studies

        地理關係研究是評估地理區域內的射頻輻射強度,並將評估結果與該地區疾病機率作比

對相關。即使地理相關研究的設計為最佳化,此方法的結論只能用作參考,而不用於決定因

果關係上。目前此種研究法對於成人或兒童癌症是否與射頻輻射相關仍無證據。

(見問題十五B十五D以及Elwood[94])

 

癌症群的研究(Cancer cluster studies)

報告提供臨床上的資料。評估癌症群報告的主要步驟為:

  -定義一個空間與時間上的邏輯(與武斷性相反)界限。

  -決定是否真的有特定種類的癌症額外發生。

  -確認共同暴露與特殊暴露。

  然而上述步驟在射頻輻射研究中還沒普遍性的採用。而且「癌症群」的報告在決定是否射頻輻射暴露會引起癌症方面基本上沒有價值(欲知本研究詳細內容請看Elwood[94]的文章)。

 

職業性暴露的研究(Occupational exposure studies)

           大多數的職業性射頻輻射暴露的研究,由於使用職業或是工作頭銜來評估暴露,都缺乏暴露評估,所以實際上的無線電波暴露量並不清楚。

 有四個流行病學研究:Robinette等人[67],Hill[68],Milham[69],以及Morgan等人[118]被認為有可接受的設計,分析,足夠的樣本大小以及充足的追蹤時間。這四個研究並沒有顯示無線電波暴露與一般或特殊種類腫瘤之間有統計上具意義的關係。

  Morgan和他的同事們[118]在2000年初做了一個研究,主要是針對在Motorala的生產無線通訊之從業員工,死於腦癌、淋巴癌和白血病的人數。根據工作的職稱,把工作人員的射頻曝露量分成高低及背景值,在屬於中或高度射頻暴露的工作人員,並未發現有明顯換有腦癌、淋巴癌和白血病的人數比例。實際上,真正的患病最高值和平均射頻暴露的關係還是未知

 其他在設計上可接受的研究(Lilienfeld等人[70],Lagorio等人[71],Muhm[72],Tynes等人[73],Grayson等人[33],Thomas等人[105],Dreyer等人[122]),在暴露評估、個案調查或是追蹤時間上有更多限制,但他們也都不認為無線電波暴露會增加一般或特殊腫瘤的危險發生率。

 Szmielgielski等人[79]研究曾有無線電波暴露的波蘭軍方人員。研究中評估暴露人員的各種腫瘤,腦瘤,白血病,以及淋巴癌的發生率。由於收集、分析資料的方法描述不充足或是不適合以及無線電波暴露評估不足,所以這個報告並不符合流行病學上可接受的標準。Elwood [94]也認為在Szmigielsdi的研究當中所使用的方法會造成系統偏差」對所有癌症來說都預期會友增加相對危險性的結果出現」。

行動電話射頻輻射的研究(Studies of exposure to mobile phone RF radiation)

 在1996年,Rothman等人[121]曾設計一個實驗,再次翻閱超過25萬行動電話使用者的健康紀錄。他們發現在使用手提式電話(無線天線靠近頭部)和行動電話(無線天線是架在車子上),死亡率方面並無差異。到了1999年,追蹤這個實驗[122]同一批研究人員在美國的九個城市中,觀察近30萬例的行動電話使用死亡的特別例子,發現對於這兩種死用者的致癌率,生成白血病,或是腦癌發生率,大致上都沒有太大的不同,只有一個例子和行動電話有關,就是因為使用行動電話而發生車禍死亡。

       1999-2001年,四項研究關於使用手持行動電話與腦癌的關係:Hardell 等人 [100]、 Muscat等人 [138]、 Inskip等人 [143]、 Johansen等人 [155]。沒有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行動電話與腦癌有相關連(見下表),也沒有研究顯示有暴露效應的趨勢。一般來說,人腦聶葉在使用手持式行動電話時,會接受到最高的射頻輻射暴露,Hardell 等人 [100]的報告指出,這樣的暴露不足以使該腦部區域產生腫瘤,但是,Muscat等人 [138]、 Inskip等人 [143]、 Johansen等人 [155]的說法則為「這樣的暴露不會減低該腦部腫瘤的發生機率」。

         Hardell 等人 [100] 分析233位瑞典籍腦瘤病人使用行動電話的情形,有些病人使用手持式行動電話長達10年。這項研究是關於腦癌發生原因研究計畫的一部份,該計畫還評估了職 業、放射治療、診斷性放射線、化學物質等等的因素。結論是手持式行動電話與腦瘤沒有相關。2000年12月,Muscat等人 [138]採用類似的研究設計,在美國分析469位腦癌病人,有些病人使用手持式行動電話長達4年,結論是手持式行動電話與腦瘤沒有相關。Muscat是探訪組織病變型的腦瘤病人,而 Inskip等人 [143]反而發現神經上皮瘤與使用行動電話為負相關,他們在美國分析782位腦癌病人,有些病人使用手持式行動電話長達5年,結論亦然。Johansen等人 [155]在丹麥分析154位腦癌病人,有些病人使用手持式行動電話長達5年,結論亦然。

手持式行動電話使用者與腦癌的關係

Brain Cancer in Users of Hand-Held Mobile Phones

        在一篇評論中,Park[155]寫到:

           「儘管各種證據有力的指出行動電話是安全的,未來仍然會有類似的爭論會一直被提起。在科學界,這樣的情形是少見的,所以更應該負起責任讓大眾明瞭這些研究證據。」

        2001年1月,Stang 等人[152] 的報告指出,在工作場所每天使用收音機、行動電話或其他類似的設備幾小時,與眼球內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intraocular) melanoma)的發生有關。在118位罹患眼球內葡萄膜黑色素瘤的病人中,有六位(5.1%)說他們「可能或應該」曾經在工作時受到行動電話的「暴露 輻射」。根據作者的說法,因為工作而使用行動電話的次數比預期的次數高四倍,而他們沒有評估非工作時的使用以及其他的風險因子(如紫外線照射和淺膚色)。 相較於另一個研究,Johansen等人[155]發現,使用行動電話的人,反而較少罹患黑色素瘤和眼癌。根據一篇評論所述[153]:

           「Stang等人提高了一個可能性,也就是我們應該對射頻輻射所造成的可能危險中再加上一種癌症的類別,或許將來的研究會支持他們的假設。不過,這樣的研 究規模不大,且沒有將紫外線或其他可能的變項納入考量,再說支持他們說法的文獻有限,因此我們必須很謹慎的來解釋他們的研究結果。」

流行病學的總結(Summary of the epidemiology)

        缺乏射頻輻射與整體癌症(total cancer)的關連,以及缺乏射頻輻射與特定癌症的關連,所以推論射頻輻射不太可能是癌症的原因。

        1999年Elwood [94]在有關射頻輻射流行病學文獻中的回顧文章的結論如下:

       「許 多報告中的正相關都假設暴露較多的射頻輻射會增加某些種類癌症的危險率。然而,這些結果都不一致:並沒有特定的癌症與射頻輻射暴露有一致的關聯性。流行病 學上的證據強度不足或是證據的一致性不足以對射頻輻射可能造成一種或更多種人類癌症下合理的結論。由於結果不一致,研究的設計缺少了實際暴露狀況的細節, 而且這些研究在處理其他可能的相關因子的能力有限,所以證據顯得薄弱。在某些研究中資料使用就有所偏差。

        2000年Rothman[139]在有關射頻輻射流行病學文獻中的回顧文章的結論如下:

        「根據目前的流行病學資料,最主要威脅大眾健康的是汽機車肇事。不論是射頻輻射在職場暴露,或是行動電話使用者的研究,都難以證明它們腦癌或其他惡性腫瘤的造成原因。即使有研究認為射頻輻射對腦癌是有影響的,這個風險還是遠低於車禍發生率。」


在許多實驗室研究中,調控式(modulated)射頻輻射是否和連續波(continuous-wave CW)射頻輻射產生不同的效應?
可能,但是這個效應並沒有重複的證據。目前認為調幅(AM)射頻輻射也許和連續波(CW,未調控)射頻輻射所造成的效應有些不同。由於行動電話,PCS行動電話以及基地台所產生的都是調控式訊號,所以這個現象很重要。而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使用未調控的射頻輻射射源。

  這個爭議已由Juutilainen以及 de Seze[90]詳細的評論,其結論為:

  「AM射頻輻射可能造成的生物效應文章由使用廣泛多樣性的實驗模式以及暴露參數的各種觀點組成…

 有幾個研究發現在對深經系統以及癌症相關的生物過程效應上有一致性。然而,實驗方法和暴露參數非常多樣化,並沒有獨立重複實驗的正相關發現有報告出來。目前可用的結果都難以從暴露於射頻輻射中支持調控式特定生物效應的存在。」



特定族群(例如小孩或老人)會對無線電波的效應反應更敏感嗎?
有可能。在一般群眾中的某些族群可能會比其他族群對無線電波的效應反應更敏感,但實際上還沒有發這類的族群。這種敏感個體的可能存在是公眾暴露指標中增加5個額外安全區域的原因(問題九)


行動電話或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會影響心律調整器,引起頭痛等症狀嗎?
雖然大眾基本健康關注於行動電話以及PCS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和癌症產生關聯的可能性(見問題二十一以及問題二十三C~問題二十三E)但是偶爾也會有其他與健康相關的文章出現。最常見的問題是有關其對心律調整器的影響(請見問題十九A)。這個問題中也會包含其他比較少見的文章。而與流產以及生產缺陷之間的關聯性則在問題二十二中討論。



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會影響醫療儀器例如心律調整器嗎?
不會。在非控制暴露的暴露量都保持在ANSI標準以內下,基地台天線並不會幹擾心律調整器或是其他植入性的醫療設備(見問題八以及問題十二)。
如果直接將數位行動電話系統天線放在心律調整器上,可能會幹擾心律調整器。這個問題只出現在某些數位行動電話以及某些心律調整器上[46137]。

行動電話或行動電話基地台會引起頭痛嗎?
使用行動電話有可能造成頭痛。

         1998年,Frey[48]報導一些未經證實的證據說行動電話會造成頭痛。

         2000年,Oftedal等人[154]發現行動電話的使用者普遍的說有頭痛的現象,但這項研究並沒有比較不使用行動電話的人,所以無從瞭解頭痛是否真的與使用行動電話有關。Sandström等人[162]做了進一步的研究,顯示使用類比式電話(NMT 900)比起使用數位式電話(GSM)的人,前者的頭痛症狀較高。

         2000年,Chia等人[142]發表,使用手持式行動電話,與不使用行動電話的人,前者的頭痛症狀比較多(65% vs 54%)。而使用手持式行動電話的持續時間越長,頭痛的比例越高。

         而行動電話基地台是否會造成頭痛,至今沒有科學的證據,也沒有生物物理或生理學方面的理由表示有這種效應。



行動電話或行動電話基地台會引起人類的生理或行為變化嗎?
目前在這些效應有一些尚未重複進行的報告。有些研究認為由手持行動電話所發出的輻射可能會引起微小的生理或行為改變。然而,這些研究並沒有提供行動電話基地台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方面真實的證據

       •報告中的"效應"並沒有意味存在著危險。

  •這些研究所使用的射頻輻射強度都超過行動電話基地台的強

  •這些報告並沒有被重複研究,這就是這些報告被質疑的理由。

-Braune等人[82]指出使用兩瓦功率GSM行動電話系統的自願測試者在使用35分鐘後發現血壓會上升5-10毫米汞柱。這個研究結果效應小而且不是無法理解。這種成度的血壓增加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Eulitz等人[84]指出行動電話會改變腦的電活性。然而,這個效應可能是由於射頻輻射干擾EEG導線所出現的假象。

-Freude等人[111]讓自願實驗者暴露於916 MHz 350 mW的GNS數位電話射頻輻射下。EEG方面發現有些許改變,"並沒有指出會對人類行為表現,身心健康造成任何影響"

-Mann以及Roschke[113]在報告中指出暴露在行動電話訊號下可能會引起輕微的睡眠模式改變,但是由同一研究群接下來的研究[115]則發現並沒有證據來支持這種效應。在更新的研究中,Borbely[110]指出以1W/kg的功率暴露於行動電話訊號下可能會引起輕微的睡眠模式改變。

-De Seze等人[113]讓自願實驗者暴露於行動電話射頻輻射下並不會對黑色素於晚上的分泌造成影響。黑色素上的效應被認為是電線電磁場也許會影響人類健康的機制。(見附註4)

-Wang以及Lai [109]報告指出老鼠暴露於2450 MHz的脈衝式射頻輻射顯示"會對長時間的記憶造成缺陷"。受到射頻輻射暴露的動物顯示學習迷宮上比正常的老鼠來的慢。這些動物接受每天一小時的全身射頻暴露。平均SAR為1.2 W/Kg,尖峰值3-4 W/Kg。這種信號與行動電話基地台發出的射頻輻射非常不同而且其尖峰的SAR值可能高到足夠引起熱壓了。其暴露強度(SAR)比FCC對一般大眾的全身暴露標準要高上15倍。

        2000年,Sienkiewicz等人[120]在老鼠身上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使用模擬歐式數位行動電話基地台的訊號及電力密度),但未發現有影響到老鼠的迷宮學習。

  1999年,Preece等人[97]指出自願測試者暴露於行定電話射頻輻射也許會減少反應時間。這個報導的效果廣泛,但是實際上的研究並沒有令人印象深刻:

  •這個效應只是十五個認知功能測試中的一個(反應時間,記憶力測試等)。

    •這個效應影響很小(反應時間從0.388秒降到0.373秒)。

    •這個效應只適用類比訊號,而非數位訊號。   

    •由於這個效應在三十個測試中只出現一次,所以有可能是假象(統計雜訊)。

    •就算這個效應是真的,其影響太小而不會對實際上的功能變化有所意義。

 

行動電話使用以及反應時間

從Preece等人 [97]研究得來的反應時間資料。圖中顯示七種分別的反應時間測試的反應時間。"類比"訊號是915 MHz的正弦波。"數位"訊號是915 MHz的正弦波與217 Hz方波以12.5%的 duty cycle調控而成。根據作者說明,類比訊號測試組在測試"選擇的反應時間"(紅色標記)項目中被認為比未暴露組(sham exposure)的值低而且有意義,但是其他測試的不同則不被認為有統計上的意義

 

        2000年初,Koivisto等人[117132]發表了一篇自願受試者的研究,即受試者曝

露在從250mW數位手機(GSM)發射的902MHz的射頻下,且以1個電池反應時間來測

。跟Preece等人[97]的實驗比較,Preece發現類比訊號會產生效應。Koivisto等人[117]

則是未發現數位訊號有甚麼效應,並未發現數位訊號會影響認知功能;他們在2001

年進一步的實驗[160],暴露在GSM手機的射頻輻射下30~60分鐘,沒有觀察到受試

者有何不適。

         2000年,Krause等人[146]受試者曝露在從250mW數位手機(GSM)發射的

902MHz的射頻下,並且做記憶與反應時間的測試。從腦波圖來看,是有一些效應,

但還是無法因此推論出行動電話會影響認知功能。

         2000年,Tsurita等人[133],以老鼠做實驗,發表射頻輻射不會對老鼠的腦血管障壁

(blood-brain barrier)產生影響。老鼠是被暴露在1339MHz的數位訊號(TDMA)下每天一小時,為

期2到4週。全身的平均SAR是0.25W/kg,而腦部的SAR是2W/kg,但體溫沒有改變,體重也沒

有改變,腦血管障壁的通透度也沒有改變。

          2000年,Bornhausen 與 Scheingraber [145]將懷孕的老鼠暴露在射頻輻射下,他們的後代

並未觀察到行為上的異常。這些懷孕老鼠是連續暴露在900MHz GSM射頻0.1mW/cm-sq (SAR

在17.7~75mW/kg),後代的認知功能也沒有被影響。

 要看有關射頻輻射對行為產生的效應更新的回顧文章請看D'Andrea[96]。



無線電波會造成生物效應嗎?
會的。如果暴露的強度足夠的話,無線電波會造成生物效應。可能造成的傷害包括白內障,皮膚淺層燒傷,深層皮膚燒傷,熱衰竭以及熱休克。大部分暴露於高功率射頻輻射源所造成的生物效應,目前所知都是由於熱效應[20]。這種熱效應的範圍從行為改變到對眼睛的傷害(白內障)[見國際要項1567145383,及90]。除了可能在天線數呎之內[18],由行動電話以及PCS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所產生的功率都太低而不至於產生熱效應。  

        有些零散的報告中指出某些生物效應[21]並非源於熱效應,這些效應稱為非熱效應(non-thermal effects)[20]。這些效應都還沒單獨出現,也沒有任何與人類健康危險有可觀察到的關連性。



有任何證據指出無線電波會致癌嗎?
沒有。就算暴露量很大,目前也沒有真實的證據指出無線電波會引起或促進癌症的發生(要看相反的觀點請見問題十五B問題十五C中的討論)。雖然在這個領域中的研究很多,但對於行動電話以及PCS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所發射出無線電波的公眾暴露,其無線電波功率在實驗室或是流行病學上並沒有證據顯示會引起癌症[詳見國際要項1567147483]。

 目前有兩個實驗室發表說射頻輻射暴露在動物上可能致癌或是與癌症相關的傷害。這些研究會在問題二十三C以及問題二十三E中討論。兩個研究中所使用的射頻輻射強度都遠大於一般基地台天線附近射頻輻射所可能達到的強度,而且這兩個研究都沒有人再重複驗證。 

        射頻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射頻與各種腫瘤或是特定種類腫瘤之間有一致的關連性(見問題十六)



有任何證據顯示無線電波會引起流產或是生長遲滯嗎?
並沒有直接的證據。暴露於無線電波下到達某種程度會引起全身的熱效應而引起流產或是生長遲滯。行動電話以及PCS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所產生的功率很低還不至於產生熱效應。並沒有實驗室或是流行病學方面的證據顯示由行動電話以及PCS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所產生的無線電波功率與流產或是生長遲滯有關。[詳見國際要項1567,以及14]。

  也可以看Bastide等人[26]在問題二十三A中的討論。



最新的無線電波以及人類健康的科學研究中顯示什麼?
新的資訊中有相同的趨勢。本問題中將綜合這些新資訊。每個引人注意的研究會放在不同的章節中,例如在問題二十三A以及二十三B中的老鼠實驗以及問題二十三C中所討論的DNA鍵結斷裂研究。



有關暴露在行動電話輻射下造成白血病的老鼠實驗有哪些?
1997年,來自澳大利亞 Repacholi 等人 [37] 的研究報告,將有淋巴瘤傾向的老鼠暴露在數位行動電話的射頻輻射下,非連續性暴露的長達18個月,發現有淋巴瘤的老鼠增加許多,而其他的腫瘤則沒有因此增加。不過,實驗中所採用的場強度是超過ANSI/IEEE 的規定(見問題八),也遠大於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附近的場強度[16]。

         雖然這項實驗很感人興趣,但是並沒有顯示是否對於正常動物(沒有癌症傾向的)也有相似的效應;另外,也沒有說明怎樣程度的射頻輻射暴露,會導致那些有癌症傾向的老鼠罹患淋巴瘤。

         顯然,這項研究還需要被重複實驗,並且要採去正常的與有淋巴瘤傾向的老鼠,如果上述效應還是出現,那麼就可以因此決定又發淋巴瘤的劑量反應(dose-response)關係,也可以推估是否能應用到其他腫瘤以及物種。

         關於這項研究,有以下幾個問題一直被提及:

         - 這項研究表示行動電話最成癌症?

            不是的。一項動物研究的結果若要推估到人類身上,必需要經過重複實驗,而且一定要以正常老鼠當作對照組,實驗結果的暴露反應(exposure-response)關係一定要清楚。

         - 既然很難從有癌症傾向的動物實驗推論到人類,那麼為什麼要以那些老鼠當作實驗對象?

             當你想要知道某個東西是否會造成癌症,一開始你通常會先試試看比較敏感的動物,以及較高的劑量,這麼做會使你發現某些事情的機會增加。如果你在這樣的情況 下,什麼東西都沒發現,你就能非常有自信的說,這樣不會造成癌症。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現比平常更多的癌症事件,你就必須去繼續驗證,是否同樣的情況也 會發生在正常動物身上,或者是否在一般的劑量下仍會有這樣的結果。如果一開始就以正常動物並且低劑量來做實驗,而沒有發現什麼,你還是必須要用有癌症傾向 的動物以及高劑量做測試。

            另外一個問題關於正常老鼠與低劑量而想要誘發出淋巴瘤,就是淋巴瘤在正常老鼠的發生率非常低(終身1~3%)。若想要增加這個比率到50%,就必須要實驗超過2000隻老鼠。

         - 暴露在行動電話輻射下,會使正常老鼠罹患淋巴瘤嗎?

            至少有15項研究,關於齧齒動物長期暴露射頻輻射的研究,結果都沒有發現牠們有過量的癌症事件(見問題二十三B)。

           正常動物與基因改造動物(改成使牠們有癌症傾向),對於誘發腫瘤的研究也有[112]。

         - 為什麼在這項研究的射頻輻射暴露程度難以界定?

            使動物暴露在一致的射頻輻射下不容易做到。如果動物不被關在籠子裡,射頻劑量會隨著以下幾項因素改變[8]:動物的位置、動物相對於天線的方位、幾隻動物的互相影響、動物的大小。要得到界定良好的射頻輻射暴露,動物一定要關在小小的籠子裡,每天要來檢查牠是否因此產生其他的生物效應[161],即使這樣,SAR還是會因為動物體型的長大而增加。基本上,實驗學家是選擇:讓儘量不受干擾的動物自由活動,接受不確定的劑量測定;或者,要有好的劑量測定,而一些風險來自於實驗操作。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招致批評。


有其他人將齧齒類動物暴露在行動電話輻射下,而使得牠們罹患癌症嗎?
至少有15篇囓齒類動物長時間暴露於射頻輻射的研究。  

         -1971年,Spalding等人[64]發表了一篇老鼠暴露於射頻輻射的研究報告。其暴露條件為,使用800 MHz的射頻,每天暴露兩小時,每週暴露五天,共暴露35週,SAR為13 瓦特/公斤(W/kg)。有射頻輻射暴露的實驗組老鼠的平均壽命(664天)比未受射頻輻射暴露對照組老鼠的壽命(645天)稍微長一點。  

         -1982年Szmigielski等人[65]發表老鼠暴露於射頻輻射的研究報告。其暴露條件為,使用2450 MHz的射頻,每天暴露兩小時,每週暴露六天,總共六個月。SAR為 2-3以及6-8 瓦特/公斤(W/kg)。控制組包含未被暴露的動物以及容易順從於」限制壓力」(confinement stress)的動物[161]。而射頻輻射暴露以及有限制壓力兩組則會明顯加速化學引起的皮膚癌以及化學引起的乳癌的發生。這個研究的劑量度量部份是令人懷疑的,而且似乎暴露於較高劑量的老鼠有較明顯生理上的熱效應傾向。

           - 1988年Saunders等人[98]發表一個雄鼠暴露於2450-MHz射頻輻射(功率密度 10 mW/cm-sq,SAR 4 W/kg),每天暴露六小時,八週時間內總共暴露120小時的研究。暴露結束後雄鼠和為暴露的雌鼠交配。結果發現懷孕率沒有有意義的降低,所以並顯性致死突變並沒有增加。對精蟲進行檢查,染色體變異沒有增加。作者的結論為」在此實驗中沒有證據顯示雄性老鼠慢性暴露於2450 MHz微波下會引起突變反應」。

         -1994年Liddle等人[66]發表一個調查暴露於2450 MHz射頻,對老鼠壽命影響的研究。老數每天暴露一小時,每週五天直到老鼠死亡,SAR為2或6.8 瓦特/公斤(W/kg)。老鼠暴露於6.8瓦特/公斤(W/kg)條件下壽命明顯會縮短(平均572天VS未受暴露的706天)。但是如果暴露於2 瓦特/公斤(W/kg)的條件,受過射頻輻射暴露的老鼠的壽命(平均738天)比未受射頻輻射暴露老鼠的壽命會稍微但不明顯的增長。作者認為暴露於6.8 瓦特/公斤(W/kg)條件下的熱效應夠強而導致壽命的降低。

           -1992年Chou等人[43]發表一個100隻正常老鼠暴露於2450 MHz,0.15-0.40 瓦特/公斤(W/kg)的射頻[8],每天21.5小時,總共25個月。並沒有觀察到有壽命縮短以及引起死亡的現象。在暴露組中發現全部癌症發生率上升,但不會影響老鼠存活。在控制組中的惡性腫瘤發生率不尋常的低,而且沒有觀察到良性腫瘤發生率增加的現象。在暴露組動物中觀察到兩個一級淋巴瘤,控制組也發現兩個。在暴露組或控制組中並沒有良性或惡性腦瘤出現。

         作者的結論為:「無線電波暴露……在一般健康上並沒有明顯的生物上影響……在暴露組動物中發現有額外的一級惡性腫瘤是令人爭議的部份。然而,當這個單一的發現被認為是由其他因素所引起的,我們就要推測統計上的不一樣是否會反應真實的生物效應。綜合結果來看,並沒有明確的生物上有意義的效應出現……」。

         -1994年Wu等人[56]發表一篇26隻老鼠給予化學致癌物加上2450 MHz、10 毫瓦特/平方公分 (mW/cm-sq) (10-12 瓦特/公斤(W/kg))射頻輻射暴露的報告。暴露持續每天三小時,每週7天共5個月。這種化學致癌藥物會引起結腸癌。暴露於單獨致癌物與暴露於致癌物加上射頻的兩組動物比較並沒有發現在結腸癌發生率上有何不同。

         -1997年Toler等人[45]發表一篇200隻有乳癌傾向的老鼠暴露於435 MHz、1.0 毫瓦特/平方公分 (mW/cm-sq) (0.32 瓦特/公斤(W/kg))射頻的報告。暴露持續每天22小時,每週7天共21個月。作者指出在存活率或是乳癌發生率上並無不同。另外指出暴露組與控制組間任何腫瘤的發生率也並無不同。特別要注意的是,暴露組與控制組在淋巴癌,白血病或是腦瘤發生率上並無不同。

         -1998年Frie等人[44]發表一篇100隻有乳癌傾向的老鼠暴露於2450 MHz、SAR為0.3 瓦特/公斤(W/kg)射頻的報告。暴露為每天20小時,每週7天共18個月。這個研究中發現暴露組與控制組在腫瘤發生率或是存活率上並無不同。

 1998年稍後,Frie等人[47]發表第二個研究,使用條件相同的老鼠以及相同的暴露模式。但是SAR提高到1.0 W/kg。再次發現暴露組與控制組在腫瘤發生率或是存活率上並無不同。兩個研究中暴露組和控制組在淋巴癌,白血病或是腦瘤發生率上也沒有不同。

         -1998年Imaida等人[63a]發表一篇48隻老鼠給予一種會引起肝癌的化學致癌物並且暴露於929 MHz,SAR為0.6-0.9 W/kh射頻的報告。暴露為每天90分鐘,每週5天共6週。在單獨給予化學致癌物以及加上射頻輻射暴露的老鼠之間,肝癌發生率並無不同。

 Imaida等人[63b]在1998年第二篇論文中發表一個類似但是沒有給予促進肝癌發生物質的老鼠暴露於1500 MHz,SAR為2.0 瓦特/公斤(W/kg)射頻輻射的研究。

 在1998年Adey等人[24]報告老鼠暴露於脈衝調控式837 MHz射頻輻射並不會增加腦瘤發生率。在已發表的研究中,老鼠全身接受遠場(fae-field)射頻輻射暴露由懷孕期開始連續暴露直到哺育期。在七週大的時候,開始局部的頭部近場(near-field)暴露連續進行22個月(每天2小時,開7.5分鐘,關7.5分鐘,每週四天)。某些老鼠給予腦瘤的化學致癌物(ethylnitrosourea,ENU)。腦部SAR是0.7到1.6 W/kg,全身SAR則決定於動物體重以及位置所引起的改變。射頻輻射暴露組的腦瘤數目比模擬暴露組(對照組)來的少,但是之間的差別沒有統計上的意義。這種沒有意義的減少在單獨給予射頻輻射暴露以及射頻輻射暴露合併腦瘤的化學致癌物兩組老鼠中都可以發現。

        -2000年,Adey等人[50]發表了另一篇報告,指出以連續837MHz射頻照射老鼠,不會誘發或促成老鼠的腦癌,而這次的實驗所採取的步驟、暴露條件與設計都與1999年所做的實驗相同。

         -1999年,Chagnaud等人[106]的報告中指出老鼠暴露於GSM訊號下沒有化學性的促進作用來引起乳癌。在暴露化學至癌物質許多次之後,老鼠每天暴露於0.075或0.27 W/Kg,900 MHz GSM訊號兩個小時,共暴露兩個星期。並沒有與腫瘤發生,腫瘤生長或是動物存活有關聯的效應出現。

         -1999年,Higashikubo等人[107]報告指出有腦瘤的老鼠暴露於射頻輻射並不會對其腦瘤生長造成影響。老鼠暴露於835 MHz連續波或是848MHz脈衝式的射頻輻射,SAR為0.75 W/Kg。暴露時間為每週五天,每天4小時,在腫瘤植入前28天開始並且持續到腫瘤植入後150天。

         -2001年,Zook與Simmens [104]報告指出老鼠暴露於1.0 W/Kg、860 MHz射頻輻射下並沒有與腦瘤發生有關聯的效應出現。暴露從老鼠兩個月大開始,每天六小時,每週五天,達22個月。Zook與Simmens 也指出相同的射頻照射程序沒有化學性的促進作用來引起腦瘤,統計上也無法指出射頻輻射會造成其他癌症(包或淋巴瘤)的增加。

  -2001年,Jauchem等人[156]UWB(ultra-wideband)的各種頻率電磁波,包括射頻輻射,對於哺乳類動物的腫瘤發展,以及有癌症傾向老鼠的存活,都沒有有意義的影響。

          所以嚙齒目終身暴露於射頻輻射一般來說可能引起淋巴瘤以及腫瘤的情況並不是一般的現象。


暴露在行動電話輻射下,使得老鼠腦中DNA被破壞的報告有哪些?
對細胞DNA造成傷害的物質,被認為可能是致癌物質[4],稱為基因毒素(genotoxin),也就是會造成毒害基因的作用。一般來說,細胞暴露在射頻輻射下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尚未有證據顯示射頻輻射具有基因毒性(genotoxicity),只是SAR的確可以高到造成一些熱傷害(thermal injury) [56714]。

       1995和1996年,Lai 與 Singh [31] 的報告裡表示,射頻輻射對老鼠造成DNA的傷害(基因毒性傷害)。在這些實驗裡,老鼠是暴露在2450MHz的射頻輻射,SAR為0.6和 1.2W/kg。暴露之後,將老鼠殺死取出牠們的腦細胞,來觀察分析是否有DNA傷害。報告裡說在結束暴露之後四小時,DNA股的斷裂增加。

         Lai 與 Singh 的實驗卻無法獲得重複實驗的證實。1997年,Malyapa 等人[49a、49b]無法再觀察到Lai 與 Singh 的實驗結果,雖然他的實驗作了一點變化。1998年,Malyapa 等人[49c]再度做了一次實驗,這回完全參照 Lai 與 Singh的實驗,同樣無法觀察到他們的實驗結果。

         其他相關的實驗如下:

     - Vijayalaxmi 等人 [41a, 41b, 119],在2450MHz、1W/kg達18個月的射頻輻射下,在老鼠的血球細胞裡沒有發現基因毒性的傷害。在2450MHz、2.1或12.5W/kg的射頻輻射下,在培養的人類淋巴球細胞裡也沒有發現基因毒性的傷害。

     - Cain 等人 [42] 發現836MHz、0.015W/kg的射頻輻射,對於要轉變為纖維母細胞的原始細胞沒有影響。

     - Antonopoulos 等人 [75]在380MHz、0.08W/kg;900MHz、0.2W/kg;以及1800MHz (GSM)、1.7W/Hz的射頻輻射下,並沒有發現對人類淋巴球細胞成長與染色體進行破壞或影響。

     - Gos 等人 [136]發表GSM電話產生的射頻輻射(SAR在0.13或1.3W/kg),不會造成基因突變,也不會加速化學致癌物的活動。

     - Maes 等人 [149]發表人類血球細胞在射頻輻射暴露下,SAR為6.5w/kg,並不會造成染色體的傷害,也不會加速化學致癌物質的活動,也不會使得X光引起的染色體傷害加劇。

     - Roti Roti 等人 [151] 以射頻輻射(包括類比與數位)、0.6W/kg暴露乳腺細胞,並不會造成細胞變性。

     - Vijayalaxmi 等人 [150] 以射頻輻射、4.4-5.0W/kg暴露人類血球細胞,並不會傷害染色體,也不會增加小核組成(micronucleus formation)。

     - Maes 和 Collier [157] 在600MHz GSM、0.4-10W/kg達4小時的射頻輻射下,不會增加染色體異常以及子染色分體互換(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 SCEs)。射頻輻射也不會增加因X光或化學致癌物質造成的基因毒害效應。

         然而,在1996~1998年,其他研究找出一些證據指出射頻輻射可能會毒害基因:

     - Maes 等人 [32]在954MHz、1.5W/kg的射頻輻射下,不會造成染色體傷害,但會增加因化學致癌物引起的染色體傷害。

     - Scarfi 等人 [36] 在9000MHz、70W/kg的射頻輻射下,使得動物白血球的基因被毒害,而且增加因化學致癌物引起的基因毒害。不過,這個實驗的SAR已經高到足以造成熱傷害,所以實驗結果是否可應用到人類的日常生活暴露,不未知。

     - Phillips 等人 [78在814或827MHz、0.0002或0.002W/kg達2或21小時的射頻輻射下,發現乳腺細胞的DNA股斷裂現象,有的增加有的減少,但都不明顯。

         1998年,兩份關於射頻輻射可能具有基因毒性的回顧,Verschaeve 和 Maes [80] 結論:

     「根據大量的文獻報告,射頻場與行動電話頻率不具基因毒性:它們不會造成培養細胞和活體細胞的基因影響,至少在沒有熱傷害的情況下是如此,也不會造成胎兒畸形或導致癌症。」

         Brusick 等人 [81]結論:

     「來至超過100項研究的數據指出,射頻輻射不會直接對被暴露的生物造成突變,而若有造成這樣的效應,其射頻輻射強度一定很高,而且主要是因為熱傷害:不過,可能對基因複製轉錄會有微小的不直接的影響。」


如何得到更多資訊?
許多射頻標準的文章中[56714]都有許多參考資料。這個領域最新的資料:

     - ICNIRP在手持行動電話方面的最新出版物[1]

     - Stuchly[83]的回顧文章。

     - Repacholi [74]的回顧文章。

     - 美國聯邦電機科技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Offic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135]的線上問答集:

 http://www.fcc.gov/Bureaus/Engineering_Technology/Documents/bulletins/oet56/oet56e4.pdf

     - 英國行動電話獨立專家組織 ( U.K. Independent Expert Group on Mobile Phones) [128] 的線上報告:http://www.iegmp.org.uk/IEGMPtxt.htm

     - 加拿大皇家學會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99]的線上報告:

        http://www.rsc.ca/english/RFreport.pdf

     - 關於個人無線通訊的行動電話基地台的安全報告,是IEEE (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的COMAR (Committee on Man and Radiation)發表。IEEE Eng Med Biol, Mar/Apr 2001, pp 110-114. 線上可閱覽:http://www.seas.upenn.edu:8080/~kfoster/base.htm

     -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1年做的回顧[165]。

     - 美國癌症協會在2001年做的回顧[163]。



是誰寫這些問題與解答的?
這篇問答集錦是由美國威斯康辛醫學院放射腫瘤學,輻射學 ,藥物學,毒物學教授John Moulder博士所完成。Moulder博士曾經在非游離輻射以及電磁場方面的生物效應上教育,演說以及寫作超過20年。原始的問答集錦於1995年在威斯康辛的Brookfield城完成。

  

這份問答集錦有些是由下列兩篇出版物中得來:

 

-JE Moulder and KR Foster:Biological effects of power-frequency fields as -KR Foster,LS Erdreich & JE Moulder:Weak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cancer in the context of risk assessment. Proc IEEE 85:731-746,1997.

 

-JE Moulder:Power-frequency fields and cancer. Crit Rev Biomed Eng 26:1-116,1998.

 

-JE Moulder,LS Erdreich,RS Malyapa,J Merritt,WF Pickard,Vijayalaxmi:Cell phones and cancer:What is the evidence for a connection? Radiat. Res.,In press,1999.  

 Moulder博士於」Power Lines and Cancer」以及」Static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Cancer」中有類似的問答集錦文章。


1.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ProtectionHealth issues related to the use of hand-held radiotelephones and base transmitters. Health Physics 70:587-593, 1996. 

2. 低功率PCS行動電話 (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s)電話與大部分行動電話不一樣,並非使用類比通訊系統,而是使用數位通訊系統。在美國,行動電話的工作頻率是在800-900 百萬赫茲,而低功率PCS行動電話的工作頻率是在1800-2200 百萬赫茲。在表面上,行動電話和低功率PCS行動電話的基地站的天線是相似的。在美國,「無線」電話(「cordless」 phones)的工作頻率是在46-60 百萬赫茲,而民用波段的無線電收發機(「citizens band」 transceiver)的頻率約在27 百萬赫茲。

 

國際要項

  在世界各地,類比與數位的手提無線電收發機、行動無線話機及其他不同名稱但相同的系統,使用了多種其他的頻率(詳見Stuchly[83]論文中表一)行動電話系統(「cellular」 system)最常見的頻率是800-900 百萬赫茲(類比與數位)1800-2000 百萬赫茲(數位);但是現有的手提無線電收發機所使用的頻率由最低的25 百萬赫茲到最高2500 百萬赫茲。手提裝備的功率輸出很少超過5瓦特,可是置放在交通工具上的裝備,如由法律強制人事部門(law enforcement personnel)所使用的功率輸出可高達100 瓦特。 

 

加拿大:類比與數位電話在824-849 百萬赫茲下工作,2000 百萬赫茲的數位系統(與美國低功率PCS行動電話服務類似或相同)即將出現。 

 

澳洲:類比式AMPS行動電話系統的工作頻率是825-890 百萬赫茲,數位歐規GSM行動電話系統的工作頻率是890-960 百萬赫茲。 

 

歐洲:類比系統約在900 百萬赫茲;數位(歐規GSM行動電話系統)系統約在9001800 百萬赫茲兩個頻率。

3. 行動電話及低功率PCS行動電話的特定頻率可被稱為微波(MW)、射頻(RF)或無線波。在討論中,區分無線波和微波的健康效應,意義是一樣的,因此,在本文件中將使用微波(或無線波或射頻)來表示3 千赫茲到3千億赫茲所有的頻率。 

4. 較詳細的討論可參考: 

JE Moulder and KR Foster: Biological effects of power-frequency fields as they relate to carcinogenesis. Proc Soc Exper Biol Med 209:309-324, 1995. 

JE MoulderPower-frequency fields and cancer. Crit Rev Biomed Engineering 261-1161998. 

5. IEEE Standards Coordinating Committee 28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Hazards: Standard for safety levels with respect to human exposure to radio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3 kHz to 300 GHz (ANSI/IEEE C95.1-1991),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New York, 1992. 

6.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Protection: Guidelines for limiting exposure to time-varying electric, magnetic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Health Physics 74:494-522, 1998. 

7.  National Council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Measurements: Biological effects and exposure criteria for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NCRP Report No. 86, 1986. 

8. 微波的生物效應是根據功被吸收的比率,這個能量吸收的比率被稱為特定吸收比率(SAR,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單位為瓦特/公斤(W/kg)SARs在常規的基準上是很難被測量的,因此常被測量的是平面波功率密度(plane wave power density)。平均的全身SARs可以由平面波功率密度算出。留意有些文件把功率密度寫成微瓦特/平方公分,1000 微瓦特/平方公分相等於1 毫瓦特/平方公分。 

9. 關於功率密度的標準,行動電話的頻率比低功率PCS行動電話的頻率來得嚴格,這是因為人體在860 百萬赫茲所吸收的無線波比在1800 百萬赫茲還要多,而被吸收的功率總量比較受注重。 

10.  ICNIRP的標準具體說明,行動電話的頻率訂為0.40 毫瓦特/平方公分,低功率PCS行動電話的頻率訂為0.9 毫瓦特/平方公分,而在NCRP的指標下,行動電話的頻率訂為0.57 毫瓦特/平方公分,低功率PCS行動電話的頻率訂為1.00 毫瓦特/平方公分。

11.  Guidelines for Evaluating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FCC 96-326),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Washington, D.C., 1996. Available from the FCC web page. 

12. 很明確的,行動電話頻率的新FCC標準為0.57 毫瓦特/平方公分,而低功率PCS行動電話的頻率為1.0毫瓦特/平方公分。 

 

國際要項:一些國家有它們自己的管制,雖然這些管制通常採用ANSI/IEEE[5] ICNIRP [6] 相同的形式及基本原理,它們還是有差別。

 

 澳洲的標準 

    澳洲的情況較複雜,1998年以前,澳洲的射頻輻射暴露標準根據從澳洲標準協會制定的的」AS2772.1-1990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Part 1Maximun exposure levels-100 kHz to 300 GHz including Amendment NO.1/1994」標準。根據該標準,行動電話的頻率所允許的一般大眾曝露限制是0.2 毫瓦特/平方公分,這比ANSI/IEEE, ICNIRPNCRP 的標準低了約2-6倍。

 

       這個標準在1998年重新修正,新的暫時性標準[AS/NZS2772.1(Int):1998],其所允許的一般大眾曝露限制與ICNIRP標準[6]相近,除了在高頻的區域仍使用1990年較低的限制標準。這個暫時性標準有效期限到9935日,之後需要批准,駁回,或是修正。如果委員會認為這個標準不能達成對個暫時性標準批准或是修正的一致性程度,這個標準就會被駁回。

 

    當AN/NZS2772.1(Int):1998失效後,澳洲通訊局(ACA)就會加入並且通過它自己的無線通訊射頻標準。ACA標準與AN/NZS2772.1(Int):1998大部分都相同,除了它只適用於射頻用於通訊領域上。   

 

紐西蘭的標準 

        1998年澳洲及紐西蘭的標準合併成一個暫時的標準 [AS/NZS2772.1(Int):1998]。在澳洲實施時所造成的混亂也一樣發生在紐西蘭。然而與澳洲不同的是,紐西蘭通過最後的標準,」NZS 2772.1:1999 Radiofrequency fileds – Part1: Maximum exposure levels – 3 kHz to 300 GHz」,這個標準完全符合ICNIRP [6]的指導方針,而且不包含較早的標準中對較高頻率減少暴露標準的部分。 

 

加拿大的標準

        Health Canada: Limits of exposure to radiofrequency fields at frequencies from 10 kHz – 300 GHz Safety Code 6. Canada Communication Group, Ottawa, Canada. (1993). 與基地台相關的頻率,加拿大的標準跟FCC的標準相同。 

 

英國的標準

  英國的標準在900 百萬赫茲是0.57 毫瓦特/平方公分,在1800 百萬赫茲的是1.00 毫瓦特/平方公分。

 

希臘的標準  

    基本上與ICNIRP[6]相同 [Measures for protection of the public from operation of land-installed antennas. Athens, Hellenic Republic, 2000] 

 

瑞士的標準

   對於高過6W的無線通訊發射器,在900 百萬赫茲是4伏特/公尺(0.0042毫瓦特/平方公分),在1800 百萬赫茲的是6伏特/公尺(0.0095毫瓦特/平方公分)。對於廣播電視,標準是3.0-8.5伏特/公尺(0.0024-0.019毫瓦特/平方公分)

 

義大利的標準

  [Ministero Dell'Ambientem, Decreto 10 settembre 1998, n. 381, Regolamento recante norme per la determinazione dei tetti di radiofrequenza compatibili con la salute umana.]

    行動電話頻率的標準是1.0毫瓦特/平方公分。若是有一天超過四小時以上的曝露,則上限降至0.010毫瓦特/平方公分,而某些地方政府將標準降了四倍到0.0025毫瓦特/平方公分。

 

13. 因為在不同的頻率有許多種傳送的天線,用來確定符合ANSI[5]FCC[11]標準的方法相當複雜。但是,另有一種簡單的方法來檢查符合的情況;把所有天線的功率密度加起來,然後使用最嚴格的功率密度標準來檢查。任何通過這個簡單的檢查,就會通過更嚴格及複雜的檢查,沒有通過這項檢查的話,就要用FCC中更加嚴格及更複雜的方法來分析。 

14. National Radiation Protection Board: Restrictions on human exposure to static and time vary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radiation. Doc NRPB 4:1-69, 1993. 

15. 舉例來說,1992 ANSI的標準[5]是根據321篇文獻的複審,這些文獻都經過專家的審查,而NCRP的指導方針[7]是根據將近1000篇報導的複審。 

16. 特別說明,在4 瓦特/公斤以下的SAR沒有再次的顯示潛伏的危險。 

 

-行動電話和低功率PCS行動電話使用的頻率,需要20-100 毫瓦特/平方公分的功率密度來達到相當於4 瓦特/公斤的SAR  

-在最不理想個案裡的假設,靠近行動電話或低功率PCS行動電話基地台,且是公共地方及易受影響的地點,人體的SAR值會小於0.005 瓦特/公斤。  

-在實際的狀況下,人體靠近基地台的的SAR值會小於0.0005 瓦特/公斤。

17. ANSI, ICNIRPNCRP都同意,全身的曝露都應該維持在全身SAR0.4 瓦特/公斤以下。這些標準所不贊同的是,SAR與功率密度的特定關係,這個關係是從劑量學及生物物理模式的結合而來。

 

國際要項:由於各國所使用的方法及頻率不一樣,對於來自基地台天線的射頻有持續性曝露的民眾,全世界的標準範圍在0.201.20 毫瓦特/平方公分。

18. 大部分低功率PCS行動電話基地台所使用的」panel」式的天線,所關心的區域只是在天線的前面。許多行動電話基地台所使用的」whip」式的天線,所關心的區域是所有的方向。這樣的差別,在調查各種天線所發出的射頻的樣式後會更加清楚。(參見問題十四C)

 

        這些關於最小安全距離的一般聲明,是假設基地台天線每扇形區域中的總計EPRs不超過2000 W。在美國一般是如此,而在美國FCC 的指標下,總計EPRs超過2000 W的地點需要特別的地點評估法。

 

國際要項:其他地方也可能用到更強的天線,因此最小的安全距離會變大。如果在同一區域有許多的天線傳送,最短的安全距離也會變大。

19. FCC明確的對下列要求評估: 

1.不在屋頂上(non-rooftop)的低功率PCS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離地小於10公尺(30)、總有效輻射功率大於2000 瓦特(3280W 有效等向輻射功率);

 

2.在屋頂上(rooftop)的低功率PCS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總有效輻射功率大於2000 瓦特( (3280W 有效等向輻射功率)

 

3.不在屋頂上(non-rooftop)的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離地小於10公尺(30)、總有效輻射功率大於1000 瓦特(1640W 有效等向輻射功率);

 

4.在屋頂上(rooftop)的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總有效輻射功率大於1000 W(1640W 有效等向輻射功率)

 

 在屋頂上的定義為:在屋頂或建築物外、最高層、或建築物的構造層樓,成為一個工作地點或居住的地方,以及工人或一般民眾易被影響。我會假設在水塔上的裝置被視為不在屋頂上

 

 總功率的定義為:在設備中,所有同時置放的傳送器一起運作時,有效輻射功率或有效等向輻射功率的總數。當應用以上的標準[除外]時,來自所有方向的輻射線都要考慮。利用段落式的傳送天線(sectorized transmitting antennas)的傳送設備,申請人和領到執照的人應該把標準應用到某一範圍的所有的傳送頻道,注意對於方向性很大的天線,相對的對於有效輻射功率或有效等向輻射功率其他方向的加成有很少的貢獻。

 

國際要項;嚴格說明,這些標準只在美國實施,但是,他們對於決定哪一種天線地點最可能觸犯到射頻標準是非常有效率的。舉例來說,在FCC法規下因為測量需求而被免除的地點,應該也會符合較嚴格的澳洲標準

20. 再討論無線波的生物效應時,常常對於非熱效應」nonthermal effect」及熱效應」thermal effect」作區別,這些是指以下效應的機轉;非熱效應是指無線波與物體直接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而熱效應是加熱的結果。有一些無線波生物效應的報導,機轉不明,因此很難(而且沒又用處)在這些效應中找出熱效應及非熱效應的區別。

21. 這些效應包括了腦部電力活動的改變、酵素活動的改變、以及鈣離子通過膜傳送的改變。

22. Santini et al: Electric fields from 900 MHz digital cellular telephones. Bioelectromagnetic Society, Tampa, June 1998.

24. WR Adey, CV Byus et al: Spontaneous and nitrosourea-induced primary tumo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Fischer 344 rats chronically exposed to 836 MHz modulated microwaves. Radiat Res 152:293-302,1999.

25a. KH Mild et al: Use of mobile phones and subjectives disorders. A Swedish-Norwegi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questionnaire. Bioelectromagnetic Society, Tampa, June 1998.

25b. M Sandstr et al: Subjective symptoms among mobile phone users in Sweden and Norway. A Swedish-Norwegi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Bioelectromagnetic Society, Tampa, June 1998.

26a. BJ Youbicier-Simo, JC Lebecq and M Bastide: Mortality of chick embryos exposed to EMFs from mobile phones. Bioelectromagnetic Society, Tampa, June 1998. 

26b. J Youbicier-Simo, JC Lebecq and M Bastide: Damage of chicken embryos by EMFs from mobile phones: Protection by a compensation anatenna. Bioelectromagnetic Society, Tampa, June 1998.

27. 請見63b.

28. B Hocking, IR Gordon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nd proximity to TV towers. Med J Austral 165:601-605, 1996.

29. JR Goldsmith: Epidemiologic evidence of radiofrequency (microwave) effects on health in military, broadcasting, and occupational studies. Int J Occup Environ Health 1:47-57, 1995. 

JR Goldsmith : Epidemiologic evidence relevant to radar (microwave) effect. Environ Health Perspec 105:1579-1587,1997.

30. 有關解釋生態傳染病研究的問題之討論,不屬於本文的範圍內,有關此爭議的探討請參閱; 

S Piantadosi et al: The ecological fallacy. Am J Epidijiol. 127(5):893-904, 1988. 

S Schwartz: The fallacy of the ecological fallacy: the potential misuse of a concept and the consequences. Am J Public Health. 84(5):819-24, 1994.

31a. H Lai & Singh: Acute low-intensity microwave exposure increases DNA single-strand breaks in rat brain cells. Bioelectromag 16:207-210, 1995

31b.H Lai and NP Singh: Single- and double-strand DNA breaks in rat brain cells after acute exposure to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t J Radiat Biol 69:513-521, 1996.

32. A Maes, M Collier et al: 954 MHz microwaves enhance the mutagenic properties of mitomycin C. Environ Molec Mutagen 28:26-30, 1996.

33. JK Grayson: Radiation exposur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brain tumor risk in US Air Force: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Amer J Epidemiol 143:480-486, 1996.

34. H Dolk et al: Cancer incidence near radio and television transmitters in Great Britain I. Sutton Coldfield Transmitter. Amer J Epidemiol 145:1-9, 1997. 

35. H Dolk, P Elliot et al: Cancer incidence near radio and television transmitters in Great Britain. II. All high power transmitters. Amer J Epidemiol 145:10-17, 1997.

36. MR Scarfi et al: Genotoxic effects of mitomycin-C and microwave radiation on bovine lymphocytes. Electro Magnetobio 15:99-107, 1996.

37. MH Repacholi et al: Lymphomas in E Pim1 Transgenic Mice Exposed to Pulsed 900 MHz Electromagnetic Fields. Rad Res 147:631-640, 1997.

38. 引用Repacholi et al [37] 的摘要: 

        100E Pim1老鼠為對照組(sham-exposed)101隻每天用900百萬赫茲平面波場、脈波重複頻率217 赫茲及0.6 毫秒的脈波寬度照射兩次,每次照30分鐘,總共照18個月,伴隨而來的功率密度為2.6-13 瓦特/平方公分 [0.26-1.3 毫瓦特/平方公分],平均SAR0.13-1.4 瓦特/公斤。在被照射的老鼠,得到淋巴瘤的風險明顯的比對照組的老鼠高(OR=2.4, p=0.006, CI=1.3-4.5)… 因此長期間歇在射頻輻射場的暴露下,可以提高帶有淋巴癌致癌基因的老鼠產生淋巴瘤的機率。

39. 引用Repacholi et al [37] 的討論: 

      「一些之前的嚐試,已經用文件證明了活體外經射頻輻射曝露後的對淋巴細胞的影響…[文獻中]並沒有提共機轉說射頻輻射場的曝露會提高惡性淋巴癌的發生率

 

 雖然所發現的淋巴瘤發生率的增加在統計上很重要,而且設計的照射條件是用來模擬由數位行動電話所產生的場,但是此研究關於人們產生癌症的風險並不清楚。由於人類與老鼠對於射頻輻射場的能量吸收能力不同,因此很難由老鼠推斷人類的致癌風險。

 

 根據現有的結果去決定曝露計量和淋巴瘤發生率之間的關係看來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不會打這些研究解釋成射頻輻射場的照射會特別的在正常動物中造成易得淋巴瘤。 

 

        這並沒有暗示任何人都必定是因為照射射頻輻射場後,後果是增加產生癌症的風險。沒有任何的動物實驗提共這樣的結論。

40. 關於Repacholi et al [37]進一步的技術注意事項:

 

-在實驗中所用的老鼠為基因轉移的動物,出生時帶有已活化的致癌基因,能預先造成老鼠產生淋巴瘤。在十個月大時,5-10%的老鼠產生淋巴瘤;十八個月大時(對老鼠來說相當老),大約15%的老鼠產生淋巴瘤,在正常的老鼠,產生淋巴瘤的機率是非常低的。 

 

-資料分析是未加思考的;那就是實驗者在決定哪一隻動物產生淋巴瘤時不知道它們中有沒有被曝露過。這些曝露本身並不完全是未經思考;在實驗的過程中,研究者知道哪一隻有被曝露,哪一隻沒有,但是照顧動物的人不知道。老鼠是在遠場(far-field)被照射,這900百萬赫茲的調節慢衝為217 赫茲,這是模擬在澳洲所使用的數位電話。

 

-在照射的房間中,射頻輻射場並不均勻,在照射時動物可以自由的在籠子裡走動,因此,並不知道動物實際的曝露程度,只知道SAR的範圍是在0.0074.3 瓦特/公斤以及老鼠的平均SAR0.141.4 瓦特/公斤。

 

ANSI/IEEE對於一般民眾對射頻輻射曝露所訂下的標準,是根據把曝露保持在0.08 瓦特/公斤以下。ANSI/IEEE對於射頻輻射的職業曝露的標準,是根據把曝露保持在0.4 瓦特/公斤以下。靠近行動電話或低功率PCS行動電話基地台的公共、易受影響的地點, SAR標準是在0.0005-0.005 瓦特/公斤。因此,在老鼠研究中的曝露程度遠大於人們真正接受的曝露。SAR標準,即時在最大的程度,不至於高到造成熱的壓迫,而且作者並沒有報告熱壓迫的證據。

 

-由於本實驗中所用的老鼠能預先產生淋巴瘤,因此要把它當成是基因中毒的活動或漸成發育的活動的實驗,是很難決定的。 

(可參考powerline-cancer FAQ對於區分的討論。)

41a. Vijayalaxmi et al: Frequency of micronuclei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and bone marrow of cancer-prone mice chronically exposed to 2450 MHz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Radiat Res 147:495-500, 1997.

41b. Vijayalaxmi et al: Proliferation and cytogenetic studies in human blood lymphocytes exposed in vitro to 2450 MHz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Int J Rad Biol 72:751-757, 1997.

42. CD Cain et al: Focus formation of C3H/10T1/2 cells and exposure to a 836.55 MHz modulated radiofrequency field. Bioelectromag 18:237-243, 1997. 

43. CK Chou et al: Long-term, low-level microwave irradiation of rats. Bioelectromag 13:469-496, 1992.

44. MR Frei et al: Chronic exposure of cancer-prone mice to low-level 2450 MHz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Bioelectromag. 19, 20-31, 1998.

45. JC Toler et al: Long-term low-level exposure of mice prone to mammary tumors to 435 MHz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Radiat Res 148:227-234, 1997.

46. DL Hayes et al: Interference with cardiac pacemakers by cellular telephones. New Eng J Med 336:1473-1479, 1997. 

47. MR Frei et al: Chronic low-level (1.0 W/Kg) exposure of mammary cancer-prone mice to 2450 MHz microwaves. Rad Res 150:568-576, 1998. 

48. AH Frey: Commentary: Headaches from cellular telephones: Are they real and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Environ Health Perspec 106:101-103, 1998. 

49a. RS Malyapa et al: Measurement of DNA damage following exposure to 2450 MHz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Radiat Res 148:608-617, 1997.

49b. RS Malyapa et al: Measurement of DNA damage following exposure to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frequency band (835.62 and 847.74 MHz). Radiat Res 148:618-627, 1997.

49c. RS Malyapa et al: DNA damage in rat brain cells after in vivo exposure to 2450 MHz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various methods of euthanasia. Radiat Res 149:637-645, 1998.

50. WR Adey, CV Byus et al: Spontaneous and nitrosourea-induced primary tumo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Fischer 344 rats exposed to frequency-modulated microwave fields. Cancer Res. 60:1857-1863,2000.

51. T Shirai et al: Lack of promoting effect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near-field used for cellular phones (929 MHz) on rat lever carcinogenesis in medium-term bioassay. 2nd World Congress, Bologna, 1997.

52. G d’Ambrosio et al: Preliminary results on human lymphocytes exposed in vitro to cellular telephone microwave frequency. 2nd World Congress, Bologna, 1997.

53. KR Foster, LS Erdreich & JE Moulder: Weak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cancer. In the context of risk assessment. Proc IEEE 85:731-746, 1997.

54.測量顯示出在一棟建築物裡的訊號強度是街外量到同程度的5 %40 %。一般來說,在平地面的訊號衰減,比水平面較高的建築物大,而在較高的頻率(低功率PCS行動電話)的衰減比較低的頻率(行動電話)較少。(JD Parsons, The Mobile Phone Propagation Channel, Wiley & Sons, NY, 1992.)

55. 一個最糟事例的計算(2000 瓦特有效輻射功率(ERP)低功率天線直接放在一個低衰減的屋頂),預計在下方地面的強度密度小於0.10 毫瓦特/平方公分。另一個較典型的裝置在屋頂上(1000 瓦特 ERP 高功率 的天線,放在一般屋頂上方兩公尺處)則預計在下方地面的強度密度小於0.001 毫瓦特/平方公分。 

  

 實際上對有架於公寓頂樓欄杆外的高增益(板型)基地台天線的建築物頂樓進行量測發現功率密度最大微0.0004 mW/cm-sq [101] 在屋頂基地台正下方樓層走廊(天線在屋頂上3公尺)的量測,最高的功率密度為0.008 mW/cm-sq。兩個最大值都假設基地台操作在2000 W ERP最大容量下 [101]

56. RY Wu et al: Effects of 2.45 GHz microwave radiation and phorbol ester 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 on dimethylhydrazine-induced colon cancer in mice. Bioelectromag 15:531-538, 1994.

57. ED Mantiply et al: Summary of measured radiofrequency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10 kHz to 30 GHz) in the general and work environment. Bioelectromag 18:563-577, 1997.

58. R. Coghill: Something in the Air: A Biologists Review of Adverse and Beneficial Effects on Mankind,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From the Use of Radio, TV, Telecommunications, Mobile Phones, Microwaves and Electricity. Source and publisher obscure, 1997? 

59. 引述來自EMF Health and Safety Digest, Sept 1997, pp 12-13.

60. N Cherry: Potential adverse health effects of cell sites. Source and publisher obscure, 1996?.

61. 引述來自19977月的Nzine (www.nzine.co.nz) 網路採訪

62. DR McKenzie et al: Childhood incidence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nd exposure to broadcast radiation in Sydney – a second look. Aust New Zealand J Public Health 22:360-367, 1998.

63a. K Imaida et al: Lack of promoting effect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near-field used for cellular phones (929.2 MHz) on rat liver carcinogenesis in a medium-term liver bioassay. Carcinogenesis 19:311-314, 1998.

63b. K Imaida et al: The 1.5 GHz electromagnetic near-field used for cellular phones does not promote rat liver carcinogenesis in a medium-term liver bioassay. Jap J Cancer Res 89:995-1002, 1998.

64. JF Spalding et al: Effects of 800-MHz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n body weight, activity, hematopoiesis and life span in mice. Health Phys 20:421-424, 1971. 

65. S Szmigielski et al: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spontaneous and benzopyrene-induced skin cancer in mice exposed to 2450 MHz microwave radiation. Bioelectromag 3:179-191, 1982.

66. CG Liddle et al:Alteration of life span of mice chronically exposed to 2.45 GHz CW microwaves. Bioelectromag 15:177-181, 1994.

67. CD Robinette et al: Effects upon health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microwave radiation. Amer J Epidemiol 112:39-53, 1980.

68. DA Hil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 cohort with past exposure to radar: the MIT Radiation Laboratory follow-up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issertation Service, Ann Arbor, Michigan, 1988.

69. S Milham: Increased mortality in amateur radio operators due to lymphatic and hematopoietic maglinancies. Amer J Epidemiol 127:50-54, 1988.

70. AM Lilienfeld et al: Foreign Service Health Status Study – Evaluation of Health Status of Foreign Service and Other Employees from Selected Eastern European Posts. Final Report, Contract No. 6025-619073,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Washington, D.C., 1978.

71. S Lagorio et al: Mortality of plastic-ware workers exposed to radiofrequencies. Bioelectromag 18:418-421, 1997.

72. JM Muhm: Mortality investigation of worders in an electromagnetic pulse test program J Occup Med 34:287-292, 1992.

73. T Tynes et al: Incidence of cancer in Norwegian workers potentially exposed to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mer J Epidemiol 136:81-88, 1992.

74. MH Repacholi: Radiofrequency field exposure and cancer: What do the laboratory studies suggest? Environ Health Perspec 105:1565-1568, 1997.

75. A Antonopoulos et al: Effects of high-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n human lymphocytes in vitro. Mutat Res 395:209-214, 1997.

76. S Kwee and P Raskmark: Changes in cell proliferation due to environmental non-ionizing radiation 2. Microwave radiation. Bioelectrochem Bioenerg 44:251-255, 1998.

77. RC Petersen et al: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radio cell-site antennas. Bioelectromag 13:527-542, 1992.

78. JL Philips et al: DNA damage in Molt-4 T-lymphoblastoid cells exposed to cellular telephone radiofrequency fields in vitro. Bioelectrochem Bioenerg 45:103-110, 1998.

79. S Szmigielske: Cancer morbidity in subjects occupationally exposed to high-frequency (radiofrequency and microwav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Sci Total Environ 180:9-17, 1998.

80. L Verschaeve and A Maes: Genetic, carcinogenic and teratogenic effects of radiofrequency fields. Mutat Res 410:141-165, 1998.

81. D Brusick et al: Genotoxicity of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Environ Molec Mutagen 32:1-16, 1998.

82. S Braune et al: Resting blood pressure increase during exposure to a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Lancet 351(9119): 1857-1858, 1998. 

83. MA Stuchly: Biological concer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rit Rev Biomed Eng 26:117-151, 1998.

84. C Eulitz et al: Mobile phones modulate response patterns of human brain activity. NeuroReport 9:3229-3232, 1998.

85. OM Garson, TL McRobert et al: A chromosomal study of workers with long-term exposure to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Med J Austral 155:289-292, 1991.

86. IN Magras and TD Xenos: RF radiation-induced changes in the prenatal development of mice. Bioelectromag 18:455-461, 1997.

87. PC Goswami, LD Albee et al: Proto-oncogene mRNA levels and activities of multiple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C3H 10T1/2 murine embryonic fibroblasts exposed to 835.62 and 847.74 MHz cellular phone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radiation. Radiat Res 151:300-309, 1999.

88. S Ray and J Behari: Physiology changes in rats after exposure to low levels of microwaves. Radiat Res 123:199-202, 1990.

89. SK Dutta, B Ghosh et al: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induced calcium ion efflux enhancement from human and other neuroblastoma cells in culture. Bioelectromag 10:197-202, 1989.

90. J Juutilainen and R de Seze: Biological effects of amplitude-modulated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 24:245-254, 1998.

91. JL Chagnaud and B Veyret: In vivo exposure of rats to GSM-modulated microwaves: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of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and of mitogen stimulation. Int J Radiat Biol 75:111-113, 1999.

92. H Lai, A Horita et al: Microwave irradiation affects radial-arm maze performance in the rat. Bioelectromag 15:95-104, 1994.

93. H Lai: Research on the neurological effects of nonionizing radi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Bioelectromag 13:513-526, 1992.

94. JM Elwood: A critical review of epidemiologic studies of radiofrequency exposure and human cancers.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07(Suppl. 1):155-168, 1999.

95. JE Moulder, LS Erdreich et al: Cell phones and cancer: What is the evidence for a connection? Radiat. Res., 151:513-531,1999. On line version available.

96. JA D'Andrea: Behavioral evaluation of microwave irradiation. Bioelectromag 20:64-74, 1999.

97. AW Preece, G Iwi et al: Effect of a 915-MHz simulated mobile phone signal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man. Int J Radiat Biol 75:447-456, 1999.

98. RD Saunders, CI Kowalczuk et al: Studies on the induction of dominant lethals and translocations in male mice after chronic exposure to microwave radiation. Int J Radiat Biol 53:983-992, 1988.

99.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A review of the potential risks of radiofrequency fields from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devices.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Ottawa, Ont, (http://www.rsc.ca)

100. L Hardell, A Näsman et al: Use of cellular telephones and the risk of brain tumors: a case-control study. Int. J. Oncol. 15:113-116, 1999.

100a. L Hardell, A Näsman et al: Use of cellular telephones and the risk of brain tumors: a case-control study. Int. J. Oncol. 15:113-116, 1999.

100b. L Hardell, A Näsman et al: Case-control study on radiology work, medical X-ray investigations, and use of cellular telephones as risk factors for brain tumors. Medscape General Medicine 2:2000. This is an on-line journal: http://www.medscape.com/Medscape/GeneralMedicine/journal/public/mgm.journal.html.

101. RC Petersen, AK Fahy-Elwood et al: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RF safety issues, In: "Non-Ionizing Radiation: An Overview of the Physics and Biology", KA Hardy, ML Meltz et al (editors), Medical Physics Publishing, Madison, WI, pp. 197-226,1997.

 

101. RC Petersen, AK Fahy-Elwood et al: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RF safety issues, In: "Non-Ionizing Radiation: An Overview of the Physics and Biology", KA Hardy, ML Meltz et al (editors), Medical Physics Publishing, Madison, WI, pp. 197-226,1997.

102. LP Phillips, DB Blackwell et al: Genotoxicity of 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 fields generated from analog, TDMA, CDMA and PCS technology evaluated using a three test in vitro battery. Environ Molec Mutagen 33 (Suppl. 30):49, 1999.

103. MV Vasquez, CJ Clancy et al: Genotoxicity of 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 fields generated from analog, TDMA, CDMA and PCS in human blood cells evaluated using single gel (SCG) electrophoresis and the cytochalasin B micronucleus assay. Environ Molec Mutagen 33 (Suppl. 30):66, 1999.

104. CA Zook: The carcinogenicity of RF radiation to the brain of rats, Proc 11th Int Congress of Radiation Research, Radiation Research Society, Dublin, pg. 280, 1999.

105. TL Thomas, PD Stolley et al: Brain tumor mortality risk among men with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jobs: A case-control study. J Natl Cancer Inst 79:233-238, 1987.

106. JL Chagnaud, JM Moreau et al: No effect of short-term exposure to GSM-modulated low-power microwaves on benzo(a)pyrene-induced tumours in rat. Int J Radiat Biol 75:1251-1256, 1999.

107. R Higashikubo, VO Culbreth et al: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have no effect on the in vivo proliferation of the 9L brain tumor. Radiat Res 152:665-671, 1999.

108. R de Seze, J Ayoub et al: Evaluation in humans of the effects of radiocellular telephones on the circadian patterns of melatonin secretion, a chronobiological rhythm marker. J Pineal Res 27:237-242, 1999.

109. B Wang and H Lai: Acute exposure to pulsed 2450-MHz microwaves affects water-maze performance of rats. Bioelectromag 21:52-56, 2000.

110. A Borbély, R Huber et al: Pulsed high-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ffects human sleep and sleep electroencephelogram. Neurosci Lett 275:207-210, 1999.

111. G Freude, P Ullsperger et al: Microwaves emitted by cellular telephones affect human slow brain potentials. Eur J Appl Physiol 81:18-27, 2000.

112. FM Johnson: Carcinogenic chemical-response "Fingerprint" for male F344 rats exposed to a series of 195 chemicals: Implications for predicting carcinogens with transgenic models. Environ Molec Mutagen 34:234-245, 1999.

113. K Mann and J Röschke: Effects of pulsed high-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n human sleep. Neuropsychobio 33:41-47, 1996.

114. LG Salford, A Brun et al: Permeability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induced by 915 MHz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continuous wave and modulated at 8, 16, 50 and 200 Hz. Micro Res Tech 27:535-542, 1994.

115. P Wagner, J Röschke et al: Human slee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ulsed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 polysomnographic study using standardized conditions. Bioelectromag 19:199-202, 1999.

116. RA Tell: Telecommunications Antenna Installation Guidelines, Richard Tell Associates, Las Vegas, 1996. Available from CTIA, 1250 Connecticut Ave, NW, Suite 200, Washington, DC, 20036.

117. M Koivisto, A Revonsuo et al: Effects of 902 MHz electromagnetic field emitted by cellular telephones on response times in humans. Neuroreport 11:413-415,2000.

118. RW Morgan, MA Kelsh et al: Radiofrequency exposure and mortality from cancer of the brain and lymphatic/hematopoietic systems. Epidemiology 11:118-127,2000.

119. Vijayalaxmi, BZ Leal et al: Primary DNA damage in human blood lymphocytes exposed in vitro to 2450 MHz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Radiat. Res. 153:479-486,2000.

120. ZJ Sienkiewicz, RP Blackwell et al: Low-level exposure to pulsed 900 MHz microwave radiation does not cause deficits in the performance of a spatial learning task in mice. Bioelectromagnetics 21:151-158,2000.

121. KJ Rothman, JE Loughlin et al: Overall mortality of cellular telephone customers. Epidemiology 7:303-305,1996.

122. NA Dreyer, JE Loughlin, KJ Rothman: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cellular telephone users. JAMA 282:1814-1816,1999

123. A Thansandote, GB Gajda et al: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in five Vancouver schools: exposure standards not exceeded. Can. Med. Assoc. J. 160:1311-1312,1999.

124. KR Foster: The mechanism paradox: Constraints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radiofrequency fields and biological systems; in M Moriarty, C Mothersill et al (eds): 11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Radiation Research. Lawrence, KS, Allen Press, Inc., 2000, pp 222-226.

126. GI Reeves: Review of extensive workups of 34 patients overexposed to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71:206-215,2000.

127. D dePomerai, C Daniells et al: Nonthermal heat shock response to microwaves. Nature 405:417-418,2000.

128. Independent Expert Group on Mobile Phones: Report on Mobile Phones and Health. Chilton, National Radiation Protection Board, 2000. Online at: http://www.iegmp.org.uk/IEGMPtxt.htm.

129. KR Foster, P Vecchia and M Repacholi: Science a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Science 288:979-981, 2000.

130. SM Mann, TG Cooper et al: Exposure to radio waves near mobile phone base stations. National Radiation Protection Board (U.K.), June 2000.

131. KR Foster and JE Moulder: Are mobile phones safe? IEEE Spectrum, August 2000, pp 23-28.

132. M Koivisto, CM Krause et al: The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emitted by GSM phones on working memory. Neuroreport 8:1641-1643, 2000.

133.G Tsurita, H Nagawa et al: B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effects on the brain after exposure of rats to a 1439 MHz TDMA field. Bioelectromagnetics 21:364-371, 2000.

134.National Council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Measurements (U.S.): A practical guide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human exposure to radiofrequency fields. NCRP Report No. 119. Bethesda, MD, National Council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Measurements (U.S.), 1993.

135.RF Cleveland and JL Ulcek: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biological effects and potential hazards of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ET Bulletin 56, 1999. On line at: http://www.fcc.gov/Bureaus/Engineering_Technology/Documents/bulletins/oet56/oet56e4.pdf

136. P Gos et al: No mutagenic or recombinogenic effects of mobile phone fields at 900 MHz detected in the yea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Bioelectromag 21:515-523, 2000.

137.FH Grant and RE Schlegel: Effects of increased air gap on the in vitro interaction of wireless phones with cardiac pacemakers. Bioelectromag 21:485-490, 2000.

138. JE Muscat, MG Malkin et al: Handheld cellular telephone use and risk of brain cancer. JAMA 284:3001-3007, 2000.

139. KJ Rothman: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on health risks of cellular telephones. Lancet 356:1837-1840, 2000.

 140. GJ Hyland: Physics and biology of mobile telephony. Lancet 356:1833-1836, 2000.

141. R Huber, T Graf et al: Exposure to pulsed high-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during waking affects human sleep EEG. Neuroreport 111:3321-3325, 2000.

142. SE Chia, HP Chia et al: Prevalence of headache among handheld cellular telephone users in Singapore: A Community study.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08:1059-1062, 2000.

143. PD Inskip, RE Tarone et al: Cellular-telephone use and brain tumors. NEJM 344:79-86, 2001.

144. D Trichopoulos, HO Adami: Cellular telephones and brain tumors. NEJM, 2001 344:133-134, 2001.

145. M Bornhausen and H Scheingraber: Prenatal exposure to 900 MHz, cell-phone electromagnetic fields had no effect on operant-behavior performances of adult rats. Bioelectromag 21:566-574, 2000.

146. CM Krause, L Sillanmäki et al: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emitted by cellular phones on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during a visual working memory task. Int J Radiat Biol 76:1659-1667, 2000.

147. P Bernardi, M Cavagnaro et al: Human exposure to radio base-station antennas in urban environment. IEEE Trans Micro Theory Tech 48:1996-2002, 2000.

148. D de Pomerai, C Daniells et al: Microwave radiation induces a heat-shock response and enhances growth in the nematod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IEEE Trans Micro Theory Tech 48:2076-2081, 2000.

149. A Maes, M Collier et al: Cytogenetic investigations on microwaves emitted by a 455.7 MHz car phone. Folia Biol (Praha) 46:175-180, 2000.

150. Vijayalaxmi, WF Pickard et al: Cytogenetic studies in human blood lymphocytes exposed in vitro to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at a cellular telephone frequency (835.62 MHz, FDMA). Radiat Res 155:113-121, 2001.

151. JL Roti Roti, RS Malyapa et al: Neoplastic transformation in C3H 10T1/2 cells after exposure to 835.62 MHz FDMA and 847.74 MHz CDMA radiations. Radiat Res 155:239-247, 2001.

152. A Stang, G Anastassiou et al: The possible role of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uveal melanoma. Epidemiol 12:7-12, 2001.

153. PD Inskip: Frequent radiation exposures and frequency-dependent effects: The eyes have it. Epidemiol 12:1-4, 2001.

154. G Oftedal, J Wilén et al: Symptoms experienced in connection with mobile phone use. Occup Med 50:237-245, 2000.

155. C Johansen, JD Boice et al: Cellular telephones and cancer --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Denmark. J Natl Cancer Inst 93:203-207, 2001. 

156. JR Jauchem, KL Ryan et al: Repeated exposure of C3H/HeJ mice to ultra-wideband electromagnetic pulses: Lack of effects on mammary tumors. Radiat Res 155:369-377, 2001. 

157. A Maes and MVL Collier: Cytogenetic effects of 900 MHz (GSM) microwaves on human lymphocytes. Bioelectromag 22:91-96, 2001. 

158. WF Pickard and EG Moros: Energy deposition processes in biological tissue: Nonthermal biohazards seem unlikely in the ultra-high frequency range. Bioelectromag 22:97-105, 2001. 

159. P Wagner, J Röschke et al: Human sleep EE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ulsed radio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Neuropsychobio 42:207-212, 2000. 

160. M Koivisto, C Haarala et al: GSM phone signal does not produce subjective symptoms. Bioelectromagnetics 22:212-215, 2001. 

161. . RB Stagg, L Hawel et al: Effect of immobilization and concurrent exposure to a pulse-modulated microwave field upon core body temperature, plasma ACTH and corticosteroid and brain ornithine decarboxylase, c-fos, and c-jun mRNA. Radiat Res 155:584-592, 2001.

162. M Sandström, J Wilén et al: Mobile phone use and subjective symptoms. Comparison of symptoms experienced by users of analogue and digital mobile phones. Occup Med 51:25-35, 2001.

163. H Frumkin, A Jacobson et al: Cellular phones and risk of brain tumors. CA Cancer J Clin 51:137-141, 2001.

164. LS Erdreich and BJ Klauenberg: 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 exposure standards: Considerations for harmonization. Health Phys 80:430-439, 2001.

165. MH Repacholi: Health risks from the use of mobile phones. Toxicol Let 120:323-331, 2001.

166. Radon, D Parera et al: No effects of pulsed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n melatonin, cortisol, and selected markers of the immune system in man. Bioelectromag 22:280-287, 2001.

167. Vijayalaxmi, KS Bischt et al: Chromosome damage and micronucleus formation in human blood lymphocytes exposed in vitro to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at a cellular telephone frequency (847.74 MHz, CDMA). Radiat Res 156:430-433, 2001.

168. U. 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Research and regulatory efforts on mobile phone health issues (GAO-01-545).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2001.

169. JM Osepchuk and RC Petersen: Safety standards for exposure to R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EEE Microwave Magazine 2:57-69, 2001.

170. JW Finnie, PC Blumbergs et al: Effect of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GSM)-like radiofrequency fields on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 mouse brain. Pathology 33:338-340, 2001.

171. J Schuz and S Mann: A discussion of potential exposure metrics for use i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n human exposure to radiowaves from mobile phone base stations. J Expo Anal Environ Epidemiol 10:600-605, 20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love19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