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比光速還快的原子傳心術

郭中一 譯

許多科幻小說中曾提及不經言語、動作、文字等平常溝通方法,即可傳遞意念,稱之為「傳心術telepathy)」或「心電感應」。聽來似乎神妙莫測,但是最近物理學家居然發現,由於量子效應,在原子或次原子層次,可以達到「此一動念,彼即分曉」,不但能夠「傳心」(傳遞訊 息),還快過音速(捷於響)、快過光速(捷於影)。

次原子粒子在特殊情況下,可以立即交換訊息。理論上的可能性,是早在1960年代就由歐洲核子加速器中心的理論物理學家貝爾 (J. Bell)提出,稱之為「非局部的」(nonlocal)交互作用。1980年代,艾斯佩克(A. Aspect)終於在巴黎觀測到這種效應。他證明兩個反向放射的光子,仍是藕斷絲連、糾纏不清的(entangled,宛如單一粒子一般。因此,當度量其中一個光子的狀態時,不論另一個光子有多遠,其狀態立刻會受到影響。現在,即使在原子層次裡,以古典牛頓力學觀點來看,兩個從未曾接觸過的原子,似乎也是糾纏不清的。

理論上,發現這項可能性是德國哥廷根(Göttingen)大學的黑格菲特(G. Hegerfeldt),他是在改正物理大師費米(E. Fermi)於1932年時所做計算中的一個錯誤時發現的。費米當時所計算的,是關於兩個同類的原子,置於一距離外,其一放出輻射,另一原子會如何回應。 如果頭一個原子是處於激態,那麼遲早它會放射出一個光子,回到基態。放射出的光子,頻率恰可激發第二個原子。這也正是雷射的基本原理。

根據常識判斷,總要等到光子有足夠的時間自第一個原子達到第二個原子,第二個原子才會被激發。費米計算所得的結果也正是如此。但是偉人也有犯錯的時候,而大概因為這錯誤與常識相符,所以等到黑格菲特才發現。根據黑格菲特的正確計算,頭一個原子衰變的同一時刻,第二個原子立即受激發的機率雖小,但不為零(結果發表在Physical Reviews Letters, 72卷,第596頁)。

但這只不過是個起頭而已,就如其他許多量子力學中的奇特現象一般。專家們必須為這數學推演賦予意義。目前最好的解釋似乎是:任何物體,包括單一原子在內,都不應視為「孤立系統」。

在量子力學中,粒子也具有波動性,原子中的粒子是散佈開來的,而在宇宙任一角落發現某一粒子的機率,即便甚小,也不為零。所以,頭一個原子中電子的波函數會和第二個原子中電子的波函數重疊,就像艾斯佩克實驗中的兩個光子一樣,彼此糾纏。因此,當其中一個原子中的電子從高能階跳 到低能階時,便立刻會使另一個原子中的電子跳到相同的高能階。

(取材自New Scientist﹐26 Feb. 19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uelove1968 的頭像
    Bluelove1968

    藍色情懷

    Bluelove19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