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本輻射外洩,會影響我們嗎?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了史上第二嚴重的核子災變,距離福島2500公里的台灣是否可能受到輻射外洩的波及?

撰文╱李名揚



重點提要

■輻射是一種能量,造成污染的是會發出輻射的放射性核種。

■人體短期內吸收高劑量輻射會出現急性症狀,長期累積則有罹患癌症及產生遺傳效應的風險。

■從日本飄到台灣的輻射塵濃度非常低,輻射劑量遠低於台灣的天然背景輻射。

■日本已驗出輻射劑量超標的蔬菜和魚,從日本進口的農漁牧產品必須注意。

 

今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造成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嚴重事故,大量輻射物質釋放到外界,使得日本政府強制疏散距電廠20公里以內的居民。台灣與日本同處東亞,「輻射物質是否可能飄到台灣」這個問題,迅速取代了對地震、海嘯的恐懼,成為許多人關心的議題。

何謂輻射? 許多人聞「輻射」而色變,嚴格來說,這裡的「輻射」指的是「游離輻射」,是一種強度足以使原子游離為電子及正離子的能量;能量不足以使原子游離的,則為「非游離輻射」。在電磁波中,波長較短的X射線及γ射線為游離輻射,其餘皆為非游離輻射。另外,以超高速前進的高能粒子也是游離輻射。游離輻射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主要是因為其能量有機會打斷遺傳物質DNA分子中的鍵結,而使細胞受到損傷。

日本核災造成污染的不是輻射本身,而是「會發出輻射的物質」,也就是放射性核種。放射性核種是不穩定的原子,會放出遊離輻射並衰變成另一種原子。隨著越來越多原子衰變了,剩下的放射性核種數量減少,輻射強度也就越來越弱。放射性核種發出的強度減少到只有剛開始的一半所需要的時間,稱為「半衰期」,每种放射性核種皆有其固定的半衰期,半衰期越短,輻射強度衰減越快,可能造成危害的時間就越短。

輻射大致可以分為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兩類。一般來說,非電離輻射(例如光線及無線電波)的能量較低,不足以改變物質的化學性質。相反,電離輻射(例如α粒子及β粒子)有足夠的能量使原子中的電子游離而產生帶電離子。這個電離過程通常會引致生物組織產生化學變化,因而對生物構成傷害。一般所指可引起傷害的輻射,就是電離輻射。

非電離輻射包括低能量的電磁輻射。我們經常接觸到的有紫外線、光線、紅內線、微波及無線電波等。它們的能量不高,只會令物質內的粒子震動,溫度上升。

事實上,非電離輻射在我們的生活中已被廣泛應用。例如我們煮食用的微波爐及通訊用的無線電波等。

我們要小心紫外線,雖然它不是電離輻射,但從太陽發出的紫外線亦足夠灼傷皮膚。在雲量較少的日子,我們應該做足防曬措施,避免被太陽的紫外線灼傷。

非電離輻射亦包括超聲波。超聲波是很高頻率的聲波。超聲波可以形成超聲波影像,作為診斷疾病之用。

 


太陽發出的紫外線是非電離輻射的一種

放射性核種發出的輻射主要為α、β、γ三種射線皆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見下圖)。輻射的單位(活度)為「貝克」,一貝克就是每秒有一個原子發生衰變。

電離輻射包括高速粒子及高能量電磁波。它們的高能量可把其他原子內的電子撞出原子之外,產生帶正電荷的離子及帶負電荷的電子。

Χ射線是由受激發的電子雲射出,而其他的電離輻射主要是由不穩定原子核衰變時射出的。

 

  α(阿爾法)、β(貝塔)、γ(伽瑪)射線的電離能力和穿透物質的能力不同,三者比較來說,α射線的電離能力最強、穿透能力最弱,一張紙就可以全部把它擋住。γ或X射線的電離能力最弱、穿透力最強,需要適當厚度的混凝土或鉛板才能有效地阻擋。β射線的電離能力和穿透能力介於α射線和γ射線之間,它能穿透普通的紙張,但無法穿透鋁板。

1.α粒子所產生的相對危害性

α粒子具有較大的質量,較多的電荷,可是它在物質中具有較小的穿透力。縱使能量最大的α粒子在空氣中的穿透範圍可達到幾釐米,它仍然無法穿透人體皮膚角質層。因此,由α粒子而引起的外照射1對人體所產生的傷害相對地也不是那麼嚴重。

然而,一旦α粒子進入人體,它本身所帶有的能量只會積存在一段較短的範圍內,而這一特點就變得至關重要。在此情況下,由於α粒子被人體器官組織包圍,致該 α粒子所引致的內照射2全侷限於器官周圍的組織。如果α粒子沉積在某一器官,幾乎所有由這α粒子所釋放出 的能量會被該器官所吸收,而不會被分散到周圍更大 的範圍,所以會對該器官的細胞構成大幅度的傷害。

2.β粒子所產生的相對危害性

相比之下,β粒子在空氣中的穿透射程較α粒子大。那些具有較高能量的β粒子能夠穿透外層皮膚並滲透至表面皮膚組織以下幾毫米深。因此,相對於α粒子,β粒 子對人體做成的外照射所引起的傷害較大。但是,β粒子所帶來的外照射主要是侷限於皮膚表面和表層皮膚組織,其引致的外照射危害也不是那麼嚴重。
    
β粒子固然也會引致內照射的危害,但比起α粒子所帶來的損害較小。這是由於β粒子的穿透力較α粒子大,相對於α粒子,由β粒子所釋放的能量是被較大體積的 器官組織所吸收,所以由β粒子引致的器官損傷也因而相對地較小。

3.γ射線所產生的相對危害性

γ射線的穿透力強,在空氣和物質中具有相對較大的穿透範圍。即使γ源位於很遠位置,由它產生的γ射線仍會對人體造成外照射的危害。當人體暴露於γ射線,所 有器官和組織很可能都受到照射。因此,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線相比之下,由γ射線所引致的外照射危害最嚴重。

由於具有高穿透力,γ射線甚至可穿透人體。因此,就內照射而言,由γ射線所釋放並被人體器官某一細小組織所吸收的能量相對地較低,因而對該器官引起的傷害 也較小。所以,由γ射線所引致的內照射危害,不及α粒子和β粒子所引起的嚴重。

4.外照射與內照射

由於外照射的輻射源在體外,遠離輻射源正是將外照射的傷害減至最低之最佳方法。此外,縮短暴露於輻射的時間和加設屏蔽等都是一些有效的防護措施,以減少外 照射所產生的傷害。

內照射的輻射源在體內,而放射性物質可透過吸入,食入或通過皮膚上的傷口進入人體。放射性物質一旦進入人體,由內照射所引起的危害只能通過放射性物質的自 然衰變或人體自然排泄而逐步減少。對於那些半衰期長或自然排泄份量很小的放射性物質而言,它們會留在人體內較長時間。加上一些放射性核素對某些人體組織或 器官較為親和,並選擇性地沉積在這些組織或器官中,它帶來的內照射傷害便更大。例如,碘﹙放射出β粒子及γ射線﹚及鍶﹙放射出β粒子﹚分別傾向於沉積在甲 狀腺和骨中,而鈽﹙放射出α粒子﹚主要累積在骨及肝臟裡。

註:
輻射源在人體外形成的照射,稱為外照射。
內照射是輻射源進入人體內形成的照射,例如可透過吸入或食入等途徑。

 

 

 

 

 

輻 射 一 覽 表


電 離 輻 射 特 性 表

名稱
來源
性質
電荷
穿透力
α粒子
原子衰變
一粒氦原子核
2+
一張紙或皮膚外層可有效地阻擋
β粒子
原子衰變
一粒電子
1-
一塊數毫米的鋁片可有效地阻擋
中子
核反應堆
一粒中子
含氫量高的物質如石蠟或水可有效地阻擋
γ射線
原子衰變
高能量電磁波
高密度物質如厚厚的水泥可有效地阻擋
Χ射線
受激發的電子雲
高能量電磁波
高密度物質如厚厚的水泥可有效地阻擋



常 見 的 放 射 
性 核 素 所 放 出 的 輻 射

核素
原子序
α粒子
β粒子
γ射線
1
 
 
鈷-60
27
 
鍶-90
38
 
 
鎝-99
43
 
 
碘-131
53
 
銫-137
55
 
氡-222
86
 
鐳-226
88
 
釷-232
90
 
鈾-238
92
 
-236
94
 
-241
95
 

 

輻射的傷害力 核電廠的發電原理是以中子撞擊鈾235或鈽239等放射性元素,造成核分裂並放出熱能,將水加熱為蒸汽以推動汽機發電。核分裂的過程非常複雜且多元,福島第一核電廠的一、二號機是以中子撞擊鈾235,會產生許多半衰期僅幾分鐘甚至不到一秒鐘的「短命核種」,以及一些非常少量、幾乎測量不到的核種;但是也會產生如碘131、銫134、銫137及鍶90等半衰期較長且產量較大的核種,它們也是這次福島核災主要的外洩物。福島附近也偵測到少量鈽239,可能是福島第一核電廠三號機的燃料,但也可能是其他機組燃料中的鈾238吸收一個中子所形成。

不同核种放出的輻射種類及能量不同,即使活度相同,對物質造成的破壞程度也可能不一樣。因此要計算輻射會對物質造成多大破壞,得看該物質會吸收多少輻射能量,這種吸收劑量的單位為戈雷,一戈雷就是一公斤物質會吸收一焦耳能量。然而輻射有α、β、γ、X射線、高能質子、高能中子等,人體組織吸收不同輻射所受到的傷害不一樣,不同部位對輻射的敏感度也不相同,因此人體承受的輻射劑量以「有效劑量」來表示,單位為西弗。若是β、γ、X射線照射到全身,人體各組織的吸收劑量平均之後,一西弗大約為一戈雷(其他種類輻射造成的有效劑量需經過換算)。


輻射可以透過以下兩種主要途徑影響我們:

  1. 煙羽途徑 - 即直接吸入放射性核素、受到空氣中或沉降在地上的放射性核素直接照射。
  2. 食入途徑 - 飲用受放射性物質污染的食水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

 

這些外洩的放射性核種會以三種形式存在於環境中:飄浮在空氣中的輻射塵、黏附在地表或牆壁的輻射塵,以及落在土壤或水中、被植物吸收、動物攝食而進入食物鏈的輻射塵。然而它們的傷害力究竟有多強呢?

我們首先應該知道,照射到地球的宇宙射線就是輻射,自然界中有許多物質也會發出輻射:植物中有天然存在的鉀40,很多岩石、土壤及建材會釋放出氡222,菸草中含有釙210?,輻射可說是無所不在。以台灣而言,各地的天然背景輻射劑量通常為每小時0.04~0.1微西弗,原子能委員會訂定各地的輻射劑量只要在每小時0.2微西弗以下,都屬正常範圍,我們一年大約會自然接受到1.6毫西弗的天然背景輻射。世界上有些地區的天然背景輻射值很高,例如中國廣東陽江市為一年6~6.5毫西弗,印度喀拉拉邦高達5~15毫西弗,這些地區居民的罹癌率並沒有比較高。

以人為活動而言,若照一張胸部X光片,大約等於接受了0.02毫西弗的輻射劑量;搭乘飛機因處高空,會接受較強的宇宙射線,從台北到美國西岸一趟大約是0.09毫西弗;而若一天抽一包半香菸,一年相當於接受了13毫西弗。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訂定的「游離輻射基本安全標準」,一般民眾一年接受的輻射劑量(不含天然背景輻射)不應超過1毫西弗,核能相關工作人員一年不能超過50毫西弗、五年累積不能超過100毫西弗。

至於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長庚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教授董傳中指出,根據醫學統計,人體在短時間內接受輻射劑量若在500毫西弗以下,並沒有顯著的臨床效應,到了1000毫西弗以上就會出現急性症狀,超過6000毫西弗的話,大多數人短期內便會死亡(見右方〈短期內接受輻射劑量的症狀〉)。

以上是短時間內接受高劑量輻射的結果,若是低劑量但長期照射,當累積到1000毫西弗,會有大約5%的機率發生嚴重癌症,0.2%的機率產生嚴重遺傳效應(生出突變的下一代)。如果以這個數值進行線性推估,則當人體接受的輻射劑量累積到20毫西弗時,大約有0.1%的機率因而發生癌症,0.004%的機率產生遺傳效應。

不過董傳中強調,這些數據是追當年日本受到原子彈轟炸時,接受高劑量輻射的倖存者所得到的結果,再線性推估低劑量輻射的可能效應,只能稱為保守性的「風險評估」。有些科學家並不贊成這種線性推估,認為高估了低劑量輻射所造成的傷害。

 

核能意外緊急應變指南

日本福島事件之後,大規模核能災害已經不是危言聳聽的故事了;檢視我國的緊急事故應變措施,發現臺灣並沒有妥善的核能災害緊急應變計畫,因此,以下根據緊急應變指南至少要包含的要素,擬定核能意外緊急應變指南,供政府與社會大眾參考,並且隨著福島事件的進展,更新修正這份指南,以符合世界各國與臺灣的需求。

應變之分類

發生核能意外時,一般把它分成三個時段:初期、中期、晚期。

初期是指當核能意外造成廠外輻射洩漏時,從開始發現有此外洩的威脅,到初期外洩的數小時。由於這段時期可能短至半小時,或長至一天;且各種外洩情況時間長短不定(因為每次意外的情形均可能不相同),這時期要決策是否採取何種保護措施,這很困難,但十分要緊,主要由電廠操作人員負起責任。

中期是初期外洩至所有防護措施都已運用,可能達數天;初期和中期的界限並不能清楚劃分。在中期時決策權必須由電廠操作員轉給政府,而政府最好召集專家會議,以建議中央與地方政府代表,到底必須採取何種防護措施。

晚期也就是恢復期,指回復到正常的生活情況;可能需要數週到數年之久,依當地的情形,實際的成本效益來分析到底何時該停止何種防護措施。

應變的基本目標

游離性輻射對人體產生影響至少有三大類:短期內接受1戈雷以上的劑量者,可能發生急性輻射症候群,0.5戈雷對孕婦體內的胎兒可能造成先天畸型的非隨機效應(nonstochastic effect)。另外,劑量較低時可在長期造成各種癌症及遺傳疾病的隨機效應(stochastic effect)。

輻射線無法用人體感官偵測到,在發生意外時,資訊又常不足或相衝突,這種種因素也會造成居民的心理壓力,而可能出現種種症狀。

應變的基本目標在於減少個人得非隨機效應機會,也減低大眾遭受隨機效應,並把這危險性和採取防護措施做成本效益的最佳選擇。

應變的防護措施

Ⅰ.掩蔽

在早期外洩時,如果能掩蔽在屋內,可以大大減少全身遭受輻射的劑量。這時要將門窗緊閉,關掉冷氣、電扇。

Ⅱ.穩定碘化物的投予

服用穩定碘化物(KI或KIO)可以減少甲狀腺對輻射性碘的吸收。但是碘化物必須在暴露前或暴露當時服用;若是已暴露數小時了,其服用效果即大大減低。服用法是一歲以下者每天50毫克,一歲以上者每天100毫克碘量。

Ⅲ.污染地區的管制進入

發生事故時,輻射外洩污染區的進出要加以嚴格管制,以免造成更大的傷亡。同時對於要進入污染區做輻射偵測與清除的工作人員,必須給予充分的輻射防護裝備與訓練。這些裝備與訓練,都必須在平時即做好準備並演習,萬一事發時才不會慌張。

Ⅳ.撤離或疏散

撤離災區是減少輻射暴露最有效的措施,但是也最難執行。當牽涉到人口眾多時,更是困難。通常只在遇到極嚴重事故(如爐心熔毀)時,為了減少廠區近鄰居民遭到嚴重的非隨機效應才進行。

與撤離相關的措施,尚需成立收容所,撤離居民輻射偵檢除污,準備更換的衣服與必需用具,妥善的醫療安排等。此外還須考慮除污站的水源、污水的處理。

在緊急事故計畫中,必須經常更新近廠地圖,且需仔細計畫進出路線、上車位置及車輛分配,如路線上道路情況不合需要,必須及早改善,孕婦和小孩應優先撤離。

以福島事件為例,日本以事故中心的20km半徑為疏散的範圍,20-30km半徑為掩蔽的範圍,但美國方面則是以半徑80km為撤離範圍,而以目前可得的資料研判,輻射塵對環境、飲水及農漁牧產品的影響半徑達到150km,圖一呈現臺灣的核電廠與這三個影響半徑的影響範圍。

Ⅴ.個人除污

如果個人身上被強烈的懷疑有污染,這時就必須進行偵檢及除污。一般而言,家用蓮蓬頭沖洗即足以除去皮膚表面之輻射物,污染的衣服也必須用洗衣機洗淨。如有污染的傷口,則需醫護人員之協助來清理傷口。個人除污時,最好在指定地點進行,可減少輻射源之散佈。

Ⅵ.徙置

如果現場已佈滿高輻射性物質落塵,就必須考慮把疏散人員徙置到一些比較安全的地方,停留較久的一段時間。由於此措施表示需較長期停留,通常較貴,也較容易引起被徙置者的心理壓力。這些可能徙置地點都必須預先考慮好並準備好。

Ⅶ.食物和飲水的管制

食物或飲水一旦被偵測出可能輻射量超過,就必須儘速通知居民,並採取對策,例如禁止飲用污染水並外供飲水,將污染食物毀壞並禁止食用,或轉化成另一種較可久藏的形式(如將牛奶做成乳酪),以待輻射量降至安全範圍。

這種措施在缺乏食物和飲水處,可能造成大問題,所以要預先有好的準備與規劃。

Ⅷ.地區性污染

把輻射污染地區清除乾淨;主要是經由水洗,真空吸塵把表面污塵清除,或剷除表面泥土。這些措施可減少外面落塵污染,或經由吸入輻射塵之污染。另外,本工作尚須注意到要保護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所需的特殊裝備與訓練,都必須平時即準備好。

Ⅸ.農作物污染

如果放射性污染物可能含有碘131,應即刻停止當地的牛奶消費,直到確定放射性物質碘131污染程度;可能的話,應由相關之政府單位提供詳細的資訊及指導方針。然而,如果在放射性落塵擴散(空中傳播、降雨)到當地前仍有時間,應採用以下的立即策略:

1.種植蔬菜及動物的飼料以塑膠布及防水布加以覆蓋保護。

2.將家畜由牧場遷移至有屋頂建築或穀倉等。

3.搶收成熟的穀物並以覆蓋方式保存。

應採取的處理方式(除非有關單位另外告知其他處理方式):

1.不可食用當地生產的牛奶及蔬菜。

2.不可屠宰動物。

3.不可生產或進行食品的配送。

4.不可釣魚,打獵或是採集菇類或其他森林作物。

其他考量的方案

1.防止放牧的動物食用受污染的牧草。

2.避免污染物與食物及農產品接觸。

3.平常於戶外草食的寵物家畜,應提供無污染的飼料。

4.禁止打獵,捕魚,菇類的採集與蔬菜的食用與使用地表水與雨水。

在可能受污染的區域

1.禁止使用水進行灌溉。

2.避免污染物與食物及農產品接觸。

3.不要燃燒蔬菜及任何存放於室外的物質,包括木柴。

4.禁止產生灰塵,例如耕種。

除了這些措施外,緊急事故計畫事故中尚須有全面性電廠外輻射量評估,不論是定點的或是可移動的;這些監測性測量可隨時作決策採行何種防護措施之參考,並可作為我們估計災區居民輻射劑量之用。當然現場的風向、地形、降雨與氣象也是極重要的劑量影響因素。

(選錄自《健康世界》42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uelove1968 的頭像
    Bluelove1968

    藍色情懷

    Bluelove19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