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溫室效應對環境的影響


 哪些氣體造成溫室效應??

     雖然,至目前為止,僅增加少許溫度(過去100年只增加0.3℃至0.6℃),海平面則持續上升(10至15公分)。工業革命後CO2濃度增加28%,科 學家預測若不採取任何防治措施則於西元2100年時,地表溫度將較目前增加l℃至3.5℃,海平面將上升15至95公分,此種溫室效應對於整個生態環境 (包括地球、海洋與人類的經濟、社會等)及全球氣候,將有深遠而不可知之影響。

地球溫度
增加的趨勢
(1861 ~1991

一、溫室效應的形成

  地球表由大氣層所包圍,就像溫室的透明玻璃,在陽光照射地球時,有防止地面溫度、濕度散失的功能,使地面溫度不會下降太快,地表年均溫因此能保持 150C 左右,此現象即稱為「溫室效應」。

  若無溫室效應,來自陽光的能量會很快地由地表釋放回去,地球的溫度也將降至 -160C 左右,而成為寂冷的世界。適度的溫室效應適宜地球生物存活,使人類悠遊於四季的交替。

二、過度的溫室效應

  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氧化亞氮、甲烷和氟氯碳化物及臭氧,這些污染物主要是燃燒石化原料(例如:煤、石油)所產生的。

  原本可藉由熱帶與林來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人類過渡砍伐雨林,卻破壞了森林利用二氧化碳的這到防禦工事,使溫室效應日漸嚴重。

  溫室效應會使全球氣溫節節上升,其所造成的氣候改變,將使我們付出極大的代價。例如氣溫上升會使冰山融化、海面上升、陸地面積減少;若加上氣候帶位移,可能引發動物大遷徙、屆時也有可能促使腦炎、狂犬病、登革熱、黃熱病等疾病的蔓延。

三、溫室效應氣體

1.二氧化碳(CO2): 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石化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約六十億噸的量增加中,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

2.氟氯碳化物(CFCs):目前以 CFC-11, CFC-12,CFC-113 為主。使用於冷氣機、電冰箱的冷媒、電子零件清潔劑、發泡劑,是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

3.甲烷(CH4):有機體發酵與化及物質不完全燃燒的過程會產生甲烷,主要來自牲畜、水田、掩埋場及汽機車的排放

4.氧化亞氮(N2O):係由燃燒石化燃料、微生物及化學肥料分解所排放。

5.臭氧(O3):來自汽機車等所排放的氮氧化物及碳氫化合物,經光化學作用而產生的氣體。

四、不同的氣體對於溫室效應增溫效果的比較:


氣體別 增溫效應(以二氧化碳作為基準)
二氧化碳(CO2) 1
甲烷(CH4) 10
氮氧化合物(N2O) 100
臭氧(O3) 1000
氟氯碳化物(CFC) 10000

    附註:另外水蒸氣也具有部份的增溫效應
  除此之外人類還有許多活動也產生了許多溫室效應的氣體:
 

人類活動 產出氣體
石油、煤等石化原料的燃燒 二氧化碳(CO2)
農業活動 甲烷(CH4)、氮氧化合物(N2O)
工業製成品 氟氯碳化物(CFC)
物質燃燒 氮氧化合物(N2O)
工廠、汽車排放之氮氧化合物及碳水化合物經過光所合成 臭氧(O3)

 台灣今年冬天台灣雨量是近五十年來第三高雨量,與溫室效應有關,不止台灣像美洲與歐洲有許多國家天災不斷,這都是溫室效應有關!!

溫室效應為地球特有之現象。由於大氣層的保護,再加上一些能吸收長波長之氣體如水蒸氣(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 (N2O)、氧氣(O2)、臭氧(O3)等分子,吸收太陽之輻射熱,使地球能維持年均溫在15牽C,成為適宜生物生長的星球。若無溫室效應,地球之溫度將 低至-19牽C,也就是說,溫室效應的結果幫助了地球溫度提高了34牽C(想像月球或火星的情況)。注意!正常情況下水蒸氣(water vaopr)才是地球上最重要之溫室效應氣體,而非二氧化碳。

ANS.1.
1991年8月,研究人員首次指出,臭氧也是一種溫室氣體。臭氧的損耗實際上會影響淨降溫作用,甚至於可能會抵銷大氣中與CFCS相關的輻射強迫作用。這 個結論由1991年晚些時候NNEP臭氧損耗科學評估予以強化。評估報告一開始就指出:臭氧損耗「事實上由於過去10年間各種溫室氣體的增加已經抵銷了相 當一部分輻射強迫作用。」1992年中,IPCC將其對21世紀全球變暖的「最佳猜測」評估從3.3℃減至2.5℃,就是因為臭氧損耗、硫酸氣溶膠之類溫 室氣體的影響。

1992年晚些時候,研究人員第一次提出了下述可能性,即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將使平流層低層降溫,促進臭氧損耗並有可能導致北極臭氧洞的形成。臭氧的損耗 又會造成進一步的降溫,從而造成臭氧的進一步的損耗和其它情況。科學家同時還指出,目前大氣中氯含量條件下和二氧化碳倍增氣候背景下,預期每五年平均形

ANS.2.
海洋變暖、許多海洋生物面臨生存的嚴重考驗.海平面將於2100年上升 15-95公分,導致低窪地區海水倒灌,全世界三分之一居住於海岸邊緣的人口將遭受威脅。

原因

回顧人類的歷史,地球氣候的變遷起自於數千萬年來自然事件的發生。但今日,人類的活動卻立即且嚴重地影響地球氣候,溫室氣體迅速地排放到大氣中,這些氣體 攫住了應散發到太空中的熱,使得原來的溫室效應更加強化,導致了地球平均溫度的上升,或所謂的全球溫暖化現象。全球溫度的上升會使得海平面升高、改變降雨 量及某些地區的氣候。區域性的氣候變遷會改變森林、農穫量及水供應量並威脅人體健康、危害鳥類、魚類甚至其他更多的生態體系。沙漠也許會向現存的平原擴 展、而一些國家公園的獨特景象將消失殆竟。目前科學家們尚無法測定那些地方會變得更加乾燥或更潮濕,但整體看來,似乎朝向降雨量與蒸發量增加、更強烈暴風 雨以及更乾燥土地的趨勢。

某些溫室氣體自然存在於大氣中,包括水蒸汽、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及臭氧。然而由於人類的活動,增加了這些溫室氣體 的濃度。當燃燒固體廢棄物、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等)、木材與木製品時,二氧化碳即被排放至大氣中;於生產與運輸煤、天然氣與石油過程中即會排放甲 烷,垃圾掩埋場有機物分解時以及畜牧,亦會排放甲烷;氧化亞氮的排放,則來自於農業與工業活動,以及燃燒固體廢棄物與化石燃料所致。

至於非屬自然存在的溫室氣體包括,發泡製程、冰箱、空氣調節器等之副產品,即所知的氟氯碳化物(CFCs)與氫氟化碳(HFCs)以及由工業製程產生的過氟化碳(PFCs)。

每一溫室氣體攫住大氣中熱氣的能力均不同。HFCs與PFCs吸住熱的能力最大;甲烷吸收的熱超過二氧化碳吸收的21倍;而氧化亞氮所吸收的熱較二氧化碳所吸收的多270倍。估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常以百萬公噸碳當量(millions of metric tons of carbon equivalents, MMTCE)為單位,亦即以其GWP值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計算之。

影響

 

十八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後,因為工業進步帶動了經濟繁榮。改善了人類生活水準,因而也加速了人口成長。由於人口成長得太快﹒地球資源有限人類為了繼續追求 經濟發展,不得不過度開發地球的天然資源。於是大規模砍伐森林,以取得耕地,大量開採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以取得能源。這些人類活動會使大氣中的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促使大氣的溫室效應加強,導致全球的溫度上升。

首先,未來百年之中,溫度上升3℃的速率可能是地球歷史上溫度自然變異所僅見,而升溫的幅度亦可能是過去十萬年來最高的,現今氣候變遷的速率較之過去自然 變遷加快了大約15~40倍。平均溫度在百年中激升3℃更意味著氣候體系中其他因子的劇烈變化,如全球降雨型態必然隨之改變,有些地方雨量大增,其他地方 轉為乾旱,植物的分佈將大為改變。美國環保署1988曾評估,全球暖化將使北美洲內陸中緯度地帶的夏季嚴重乾旱。除雨量外,風暴的路徑及頻度也將改變,土 壤受侵蝕、搬運及淋餘作用的程度及速率也隨之改變,土壤化學的性質就變了。

這種氣候變化會對人類造成何種影響?據預測,兩極氣溫的增高,會導致格陵蘭與南極冰帽融化,海平面可能上升0.2到1.4公尺,陸地將變成茫茫大海,許多 城市將被淹沒,居住在海岸線60公里以內的居民,佔世界1/3的人口,將蒙受其害。中國大陸官方估計,海水面上升20公分,中國大陸沿海將有110萬公頃 遭淹沒;50公分的海水面上升,則將淹沒孟加拉10萬公頃的土地。沿海低地沈沒海中,將使原來居住其地的居民流離失所,變成難民,因而可能導致社會、經濟 及政治的動盪不安。另外,中緯度地區會面臨乾旱的威脅,許多農業地區將變成不毛之地的沙漠。

氣溫上升也會傷害人體的抗病能力、若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引發動物大遷徒,屆時極有可能促使腦炎、狂犬病、登革熱、黃熱病的大規模蔓延,後果相當可怕。

CO2濃度的增加可能有利於某些植生而抑制他類植物,而改變植物社群結構;海水面上漲也將影響海岸植物社群的生態(NRC, 1983)。

許多電腦模擬顯示,全球暖化主要將表現於高緯度地帶(Hansen et al., 1987),也因此,高緯度的生物將首當其衝,受到最大的衝擊,寒帶森林將因3℃之升溫而銳減37﹪(Emanuel et al., 1985)。也就是說,目前熱帶森林的破壞而動植物大量絕滅,將來全球暖化又將對溫帶的生物多樣性嚴重打擊。全球暖化亦將衝擊熱帶地區,主要表現於乾旱及半乾旱地區,降雨模式的變化可能造成沙漠化的擴大(Soloman, 1994)。

可能有人認為這些現象不過是誇大其詞,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普遍發生氣候異常,天災頻仍的現象。1980年夏季廣闊的亞洲大陸洪水氾濫 ; 印度北方大水淹沒2/3的土地;非洲西部的長期乾旱,使若干地區饑荒遍野;1991年中國大陸華東地區空前水患,更引起國人莫大的關注。1995年初歐洲萊茵河出現百年大洪水、加卅多年乾旱後出現大豪雨、西班牙持續5年大乾旱 、美國7月熱浪造成上百人死亡、泰國10月底出現百年大洪水、菲律賓在10月底11月初至多十天之內竟出現2次颱風侵襲多人傷亡,今年英國、法國等地均出現百年難得一見的水患以上等等,均使得科學界 相信:「氣候暖化」會使得今日到未來 50年間,氣候的變動(或震盪)愈來愈顯著,各地出現創紀錄的異常天氣現 象將愈來愈頻繁,造成這些異常氣候的原因,雖未完全瞭解,但大多數氣象學家認為,溫室效應的影響將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解決方法

從歷年氣溫的變化,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及大氣中CO2的濃度,三者之間的關係來看,大氣中CO2的含量實為人類環境中的隱憂。

為了緩和氣溫上升的速率,必須使大氣安定化,也就是將大氣中CO2的濃度不再繼續增加,若要經濟發展只進不退的情況下,這是很難達成的目標,但如果人們能達成拯救地球的共識,以下幾點是可行的方法:

自我做起:降低能源的使用量及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從內心去珍惜能源、愛惜環境。在日常生活中,隨手關燈;節約用電,出門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能步行更好,以節省汽油的消耗量。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做得到的事。 

開源節流:研究開發潔淨無污染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風力、 水力、潮汐及氫燃料等,這些新能源的使用,一方面避免CO2的產生,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資源。鼓勵業者發展低耗能、低污染之產業,加強改善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之產業,加強產業升級,引進相關技術,優先進行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削減。

綠色處方:停止砍伐原始熱帶雨林,熱帶雨林會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地球上氧氣總量的40%,都是經由亞遜河區的熱帶雨林產生。而今日人類大量使石化燃料、大量伐木,造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提高,使得太陽輻射熱傳入地球表面後,不易再反射出去。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阻止現有森林的破壞,另一方面有計畫的造林, 大量培養植物,以發揮其淨化大氣的功能。

 

國土保育 深陷無政府狀態?

【摘錄自天下雜誌306 2004/9/1 出刊】文/楊瑪利  攝影/齊柏林

十年來,台灣已經發生不下七、八次的嚴重風災。
災情總是一再重複發生,災後也是重複同樣的檢討聲浪。
濫墾濫伐總是無法取締,山上觀光休閒,總是非法營業大於合法。
災難為何無法遠離台灣?政府與人民,各該負多少責任?

八月底艾利颱風橫掃台灣,已累積三十人死亡與失蹤,一萬多戶淹水。
各級政府又陷入責任歸屬的交相指責中。

直昇機劃破新竹縣山區的寧靜,一趟趟運送災民。救難隊在原住民的土
場部落,挖掘被掩埋的十幾個人屍體,場景悲悽。畫面上閃過一個個屋
毀、橋斷、路垮的畫面,怪手、阿兵哥、記者進進出出。

這是近十年來,多少次重複上演,讓多少國人感到熟悉、無奈、甚至都
要感覺麻木的場景啊!

災難好似不會從台灣遠離。

更嚴格來說,不管是一九九六年的賀伯颱風,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
震,二○○○年的象神,二○○一年的桃芝、納莉颱風等,還是兩個月
前的七二水災,多數台灣人至今仍記憶深刻的幾大天災,其實從未真正
過去。

因為,至今仍有許多災民還未重新站起來,中部一帶仍有不少人住在組
合屋、貨櫃屋、臨時鐵皮屋裡。而每次災難所暴露的國土保育問題,更
多數未解決。

不管是翻開八年前賀伯颱風、還是三年前桃芝颱風期間的舊報紙,若是
把日期遮掉,內容跟檢討今年七二水災、艾利,大同小異。

「自然反撲。颱風警告開發過度」、「政院將組成土石流解決小組」、
「交通不當開發與農林政策失當」、「濫墾濫伐,許多地方不適人居」
……
。台大教授、借調九二一重建基金會擔任執行長的謝志誠,長年關
注台灣環境議題。今年水災後,他聽到各界交相指責的聲音,「跟十年
前也沒什麼不同。」

謝志誠尤其感受的是,十年前批判政府不做保育聲音最大的在野黨-
進黨,已經執政四年多了。今天部份執政官員卻還像在野一樣,只會批
評。


「根本沒有資格罵別人,已經執政四、五年了,就是要去做,為什麼不
做?政府不要再口水了,把當初理想統統去做就對了,」謝志誠說的激
動。


短短不到十年,多達七、八次重大生命財產損失的天災,一次又一次把
台灣環境的老問題暴露。這些問題,多少年來說破多少學者專家的嘴,
耗盡他們多少心力,卻仍無法改善。

為什麼?抽絲剝繭分析,災難一再發生,有幾大人為因素,人民、政府
已形成共犯結構。

一:民意高漲,選票文化下,導致公權力不彰。不敢得罪少數人的利益
,只好犧牲多數人的公平正義。

超限利用的老問題,就是一個最佳的例子。所謂「超限利用」,是指在
太陡的山坡地上,依法應該進行造林或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卻被拿來種
植高山蔬菜、果樹,以及從事其他經濟行為的濫墾濫伐。

然而,不管是屬於農委會水保局管理的坡地,林務局、台大等大學
實驗林管理的林地,以及劃歸為原住民保留地的山坡地,全國各地
違法超限利用的問題,都相當嚴重。

根據最新統計,水土保持局管理的範圍內,共有二萬六千六百多公頃的
超限利用,幾乎要等於一個台北市面積(二萬七千三百公頃)。若依民
間環保團體的統計,台灣的山坡地、林地不當利用情形,達五萬八千三
百多公頃,比兩個台北市面積還要大。

梨山地區的濫墾濫伐,就是政府公權力無法彰顯的的最佳縮影。

民國四十幾年,前總統蔣經國開發中橫公路。完工後,就將榮民安置在
梨山地區屯墾。由於山上種植的蔬菜、水果獲利很好,陸續吸引更多人
加入,超限利用的面積持續擴大。

民國七○年代初期統計,總梨山地區耕作面積三千多公頃,就有三分之
一屬於違法超限使用,有一千一百七十一公頃。當時統計,新移入的平
地墾戶數就達四四六戶,是原住民或榮民的一倍。

然而,梨山位於民國六十三年完工的大台中地區水源德基水庫集水區內
。為了山林保育、以及維護大台中地區飲用水安全,遠從民國七十幾年
,政府就著手擬定政策,要收回濫墾土地。

但是在當地居民的抗爭下,至今二十年過去了,這一千一百七十幾公頃
的濫墾地,仍有超過一半、六百九十一公頃,未收回造林。

拖到民國九十一年,行政院又訂定出新的處理辦法,授予主管機關可先
以存證信函要求更正造林,若未依照辦理,即可以侵佔罪,移送法辦。

目前六百多公頃非法濫墾土地,分屬林務局與原住民保留地。面對新政
策,不同主管機關,在執法上卻又態度兩極。

林務局算是積極的。為了收回三百多公頃濫墾地,至今林務局已經提出
一百四十九件官司,正在訴訟中。而由地方政府管轄的原住民保留地內
濫墾,民選鄉長不願得罪選民,連存證信函都不曾送出。

最新統計,梨山地區設籍三千多人,一年農作物產值二十六億元,「為
了少數人要犧牲大台中一、二百萬居民水源,每年投入的社會資源也遠
超過二十六億,這是典型只有小我,沒有大我的年代,」一位環保人士
批評。

梨山超限利用面積不到全台濫墾地一%。梨山正好反應在政府公權力不
彰的情況下,全台超限利用土地要回收造林,難如登天。

光林務局,近三年來,為了回收全國被非法佔用國有林班地,全台總共
訴訟案件達六百四十四件。

林務局堪稱是「官司纏身」。大嗓門的副局長李桃生,經常舌戰群雄,
既不能激怒民眾,又不能不堅持政策跟墾民溝通。因為打官司已成重要
業務,李桃生覺得法律很有趣,也很有需要,還特別去念台大法律系。

二:政府組織管理體系,長久以來部門與部門間,中央與地方間,無法
整合指揮,甚至充斥著矛盾。

喜愛爬山的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台灣百岳已登了三十座。他多次登山
,在山頂眺望的觀察所得是,台灣的高山幾乎是無政府狀態,天女散花
般的,破壞的很厲害,建造與土地使用,是地方政府該管的,但地方要
選票,不會去在意這些事的。

張景森舉例,自從五年前九二一大地震,造成中橫谷關到德基段不通後
,梨山農民運送蔬果下山的途徑,改走力行產業道路。這五年來,力行
兩旁的高麗菜園,愈種愈多,山上簡直到了禿頭的地步。

但,人民要問,若是中央在意這件工作,為何放任地方政府縱容民眾?

今天檢討起國土保育問題來,處處都可見到不同部門間的推託矛盾。更
常見的是,每次災難發生時,就強調要注重保育。但是,時間過後,當
多數人遺忘了災情,就又大力開發,推廣一鄉一特產、上山觀光。

台大實驗林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造林地,多少年來一直無法解決契約造
林戶,不依約造林,卻違法種植茶葉、梅子等作物的問題。然而,農業
單位、地方政府卻大力推廣當地茶葉、梅子酒等,無異是個諷刺。

三:政府缺乏總量管理,與有效管理的能力。好的政策出發點,常
常發展成無法收拾的山林破壞。

山上休閒觀光是一個例子。

這幾年,在週休二日、促進地方就業、觀光加倍的政策引導下,台灣山
林進一步提供為國人休閒遊憩的重鎮。

儘管多位官員都指出,跟農作物比起來,觀光破壞只算是小巫見大巫,
但其違法、破壞程度,卻也不容小覷。這也暴露了政府在推廣山林觀光
時,政策立意雖好,卻未能有效管理。

若以曾經在九二一地震時受創的南投、台中地區來看,這五年來,山上
觀光業,比九二一之前還要興旺。不管是谷關、廬山、清境農場、還是
七二水災時有上百戶住家被土石流淹沒的松鶴部落,都是九二一後,大
力發展觀光業的代表。

以谷關為例,九二一之後,中橫從谷關到德基段不通,谷關遂從中點,
變終點。於是業者就組成策略聯盟,全力將谷關發展成為溫泉度假區。
九二一,谷關旅館合法房間數不超過六百間。七二水災前,合法申請的
房間數增加到七百多間,還有一、兩百間正在興建中。「這還不包括濫
建,或到處興起的小型民宿業者,」谷關大飯店副總經理劉家熾說。

廬山,也是另一個缺乏管理的地區。來到廬山後,面前看到的是一個龐
大的溫泉度假區。很多新建工程,正在進行中。廬山第一家溫泉飯店
天廬大飯店,已經在當地服務十多年的經理表示,「九二一之後,廬山
是更加的吃香。」她一一細數近幾年內新增的大型旅館名稱,就不下五
家,有的老業者一下子也擴充幾十個房間數。

看著滿山沿著山坡、河邊興起的溫泉度假旅館,經理也不忘偷偷告訴訪
客,「派出所主管告訴我,這裡真正合法的業者只有三家。」

新竹縣最深山裡面的五峰鄉土場部落,在艾利颱風時被掩埋的建築物裡
,也包括了休閒咖啡屋與民宿,可見深山裡的原住民,也在努力著發展
休閒產業。

政府推廣休閒,讓人民親近大自然,原本應是全世界的趨勢。但是,若
政府無法有效管理,讓台灣各地滿山遍野都是休閒產業,無異間接鼓勵
民眾濫墾濫伐。「一方面縱容民眾在山上、河邊蓋起小木屋營業,再看
他們被洪水土石淹沒。難道政府不必負責?」一位環保人士就指出。

四:許多管理制度與理唸過時。環境與社會已經變遷,政府管理卻不能
與時俱進。

河川地管理,是明顯的例子。

在過去,先民為了充分利用土地,一直將勢力範圍伸入原該是行水區的
河床低地。早期台灣水文資料不發達,居民眼看幾年水流都淹不到的地
方,就去申請登錄為私有地。結果現在全台灣,劃在公告行水區內的私
有土地,就有一萬多公頃,相當於一個基隆市面積。「要徵收,但沒有
錢,只有擱著,」水利署主祕吳約西說。

每次災難後,政府都要投入一、兩百億元經費重建。政府復建的經費,
對比補貼地方居民的損失,孰重孰輕,這筆帳該如何計算?

例如,光是馬路復舊,公路總局在賀伯颱風時,花了四十三億元,桃芝
、納莉時,花了五十五億元。七二水災,預估要花近二四億元,艾利的
復舊費用,尚待統計。

管理失當,一次次彰顯,台灣真的學不會教訓?


(
本文出自:天下雜誌306 2004/9/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love19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