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802.1P 規範使得第二層交換機能夠提供流量優先級和動態組播過濾服務。優先級規範工作在媒體訪問控制(MAC)幀層(OSI 參考模型第二層)。802.1P 標準也提供了組播流量過濾功能,以確保該流量不超出第二層交換網路範圍。
802.1P 協定標頭包括一個3位優先級字段,該字段支援將資料封包分組為各種流量種類。IEEE 極力推薦網路管理員實施這些流量種類,但它並不要求強制使用。流量種類也可以定義為第二層服務質量(QoS)或服務類(CoS),並且在網路適配器和交換 機上實現,而不需要任何預留設置。802.1P 流量被簡單分類併發送至目的地,而沒有頻寬預留機制。
802.1P 是 IEEE 802.1Q (VLAN 標籤技術)標準的擴充協定,它們協同工作。IEEE 802.1Q 標準定義了為以太網 MAC 資料框添加的標籤。VLAN 標籤有兩部分:VLAN ID (12位元)和優先級(3位元)。 IEEE 802.1Q VLAN 標準中沒有定義和使用優先級字段,而 802.1P 中則定義了該字段。
802.1P
中定義的優先級有8種。儘管網路管理員必須決定實際的映射情況,但 IEEE
仍作了大量建議。最高優先級為7,應用於關鍵性網路流量,如路由選擇信息協議(RIP)和開放最短路徑優先(OSPF)協定的路由表更新。優先級6和5主
要用於延遲敏感(delay-sensitive)應用程序,如交談式視訊頻寬和語音。優先級4到1主要用於受控負載(controlled-load)應用
程序,如影音串流式多媒體(streaming multimedia)和關鍵性業務流量(business-critical traffic) -
例如,SAP 資料 - 以及 "loss eligible" 流量。優先級0是預設值,並在沒有設置其它優先級值的情況下自動啟用。
以太網中的 IEEE 802.1Q 標籤資料框格式 - 在以太網(802.3)資料框基礎上修訂而成: |
7 | 1 | 6 | 6 | 2 | 2 | 2 | 42-1496 bytes | 4 bytes |
Preamble | SFD | DA | SA | TPID | TCI | Type Length | Data | CRC |
|
3 | 1 | 12 bits |
User Priority | CFI | Bits of VLAN ID (VIDI) to identify possible VLANs |
|
相關協定 | IEEE 802.2、802.3、802.1D、802.1Q |
組織來源 | 802.1P 是一種 IEEE(http://www.ieee.org)協議。 |
相關鏈結 | http://standards.ieee.org/getieee802/download/802.1Q-1998.pdf: IEEE 802.1Q Standard |
What is the problem with 802.1p?
IEEE 802.1p: LAN Layer 2 QoS/CoS Protocol for Traffic Priorit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