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民所苦、災區重建、國土規劃、救災、防災體系制度的健全才是馬政府現階段首要的急迫性任務!
社論-權力真空下的救災行動
風災後第七天,總統馬英九終於以國家安全會議主席身份,舉行首次國安會議,並作出九點裁示;但是,這個遲來的會議,除了北軍南調、盡速恢復災區的通訊與 交通等早該作的決定外,不但沒有對未來勢必面臨的安置問題,作出明確的裁示,即使短期內的援救重點、強制遷村、指揮體系的整合等迫切問題,也都未見討論。 諸多現象顯示,天然災難,已經蔓延成馬政府的執政危機。
誠然,全球暖化帶來的氣候變遷,並非全是馬政府的責任,因此而來的從抗旱到防汛,更讓政府措手不及;但是,馬英九總統身為國家元首、三軍 統帥卻不知如何行使權力,以及行政官員自我感覺良好的麻木狀態,再加上官僚體系消極自保、卸責積習,所有這些負面因素,在此次百年僅見的災難中一併爆發, 政府完全無法通過考驗。
馬英九堅持,現有的《災害防救法》已經涵蓋因應天災的緊急處分相關規定,因此不須再發佈緊急命令。表面上,是馬英九對權力的自制,但此一 爭議真正的癥結,則凸顯出一位不敢行使權力的總統。因為在緊急危難時刻,總統本就有發佈緊急命令之權;身為三軍統帥,總統更必須負國家總動員救災的責任; 更何況九八修憲後,中央體制已是傾向總統制的雙首長制。
其實,權力是中性的,端視如何行使,但一心當好人總統的馬英九為了迴避權力的負面效應,而怯於行使權力。但也正由於馬英九對權力的誤解, 不但造成軍隊在第一時間按兵不動,八月八日只有七百人投入救災,而錯失許多救援先機;同時,指揮體系未建立的結果,行政院無官員坐鎮指揮,中央災害應變中 心卻形同由消防署主導,也因此,相關的防疫、安置、撤村等重大問題,可以說是在中央權力真空的狀態下,由各政府、各單位自行其是。
馬英九昨日首次以國家安全會議主席身份召開國安會議,某種程度就是彌補未能發佈緊急命令的亡羊補牢措施,但是端視昨日提出的數項裁示,馬 政府顯然仍未意識到八八水災嚴重性。事實上,水災波及的不只是上千億財產損失,此次災難範圍橫跨中南部七縣市,更遍及高山、河流改道、走山、滅村等極端複 雜的重建問題。但是,昨日卻只是簡單裁示,應在中央與地方分別設置災後重建委員會,看不出投入軍民重建的決心。
事實上,政府此次救災之所以老是左支右絀,行政團隊一向自我感覺良好、相互取暖的心態難辭其咎。例如,面臨批評及民怨,劉兆玄的反應竟然 是,已經比九二一快很多了。有人譏諷,九二一救災即使飽受批評,但是相較於此次的七天後才召開國安會議,李登輝前總統九二一當晚就召集國安高層會議,更於 第二天搭直升機到災區勘災。凡此種種,劉揆難道都忘了嗎?劉揆的健忘未必是刻意誤導,但卻反映出行政團隊長期以專業自我標榜,卻無能接受外界反應,才會低 估災情,而一再作出誤判。
當然,地方政府也有可究責之處,風災時高雄縣長楊秋興人在國外,副縣長及小林村長都未正視土石流紅色警戒,小林村數百位民眾為此白白犧牲 性命。但是即使付出慘痛的血淚代價,昨日的國安會議仍未針對強制遷村作出更嚴格完善的規定。難道在不久的未來,我們還要看到人命損失,而農委會水保局及地 方政府,各自再以通聯記錄互控,這樣可悲的歷史若再重演,究竟誰要負責!
可嘆的是,馬總統昨日仍強調要分清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權責畫分,他大概忘記了,美國四年前的卡崔娜風災,中央及地方政府一樣都表現不佳,但是在史書上留下惡名的,卻是中央執政的小布希總統!
旺報開講-馬政府的災後重建
* 2009-08-16
* 旺報
* 【本報訊】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馬政府救災措施不當,遭致輿論嚴厲批評,現在終於召開首次國家安全會議,全力進行救災。雖然已經錯過了救災的黃金期,但還是有許多災民需要拯救與安置,希望未來救災工作能快速、有序地進行。
災區要進行災後重建,馬政府也要進行災後重建。政府重建的目標不能是為了挽救民調的支持度,政府重建的理念應該是為台灣人民負責、為歷史負責。
馬政府的災後重建應該從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要把救災工作當作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來應對。災民還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台灣、大陸、國際上都高度關切,災民的救援與安置工作在全世界的注目下進行,如果做得不好,除了台灣人民不會原諒之外,也會是馬總統傳遍全球的個人恥辱,歷史上更會留下惡名。美國總統布希在卡崔娜風災的糟糕表現殷鑑不遠。
其次,上自總統,下至基層官員,馬政府得想個辦法出來改正其傲慢的官僚心態。救災之後,還有災區重建等等許多工作要進行,政務還得逐步推動,如果政府官
員依然麻木、怠惰,未來政府推動政務還會像現在一樣困難重重,一旦再遇上什麼事件,人民可不會再給馬政府機會,民怨的洪流會摧枯拉朽般地把馬政府這個不堪
一擊的房子沖垮。
第三,馬政府得設法改善與地方政府的關係,特別是在野黨執政的縣市。國民黨再次執政中央之後,與民進黨執政縣市的關係一直很詭異,雙方動輒拿出意識型態與選戰手法進行對抗,完全置人民的需求與台灣均衡發展於不顧。中央的資源分配不公,地方亦不願仗義執言,這種情況不改善,往後的災難還會接踵而來。
第四,國軍在這次救災中奮勇向前,但指揮與後勤系統卻狀況百出,至今還有數百名災民救不出來。在沒有敵軍攻擊下連幾百人都救不出來,以後萬一發生戰爭,我們懷疑國軍有沒有那個能力搶救、安置成千上萬受戰爭之害的災民。
國軍部隊的後勤支援能力在這次救災中受到重大考驗,從結果看來,顯然國軍部隊的能力還不足以應付真正的戰爭。
第五,建制性的防災救災體系必須進行大翻修。全球氣候劇變已成為常態,台灣更是處於地震、颱風的多發性區域,不論是法令、機制、設備、人員,都需要新的思維來重新建制,而且動作要快。今年颱風季節還沒過去,如果再來個颱風災情,馬政府能不能撐得過去,恐怕大有疑問。
第六,最常被媒體討論又遲遲無法解決的國土規畫問題,應該要下決心趁此時機進行整飭。災難剛發生,台灣民眾對國土規畫比較容易形成共識,只要馬政府掌握民心趨向,因勢利導、善加動員,可以解決多年沉痾,為台灣建立長遠的發展基礎。
現在馬政府啟動國安機制,懸崖面前算是勒住了馬韁,救災成效是只準成功、不准失敗。馬政府經歷此場國際與國內交相指責的災難,也得進行災後重建,馬政府重建成功,下次選舉不見得會贏,但如果重建不成,恐怕也撐不到下次選舉了吧!
社論-痛定思痛全力整治河川防治水患
莫拉克颱風來襲,一場豪大雨造成台灣50年來最大的水患。八八水災災區遍及中南部鄉鎮,死亡人數超過500人,全國災損逾1,100億元,其中農林漁業 損失估計為110億元以上。馬英九總統前天召開上任後首次國家安全會議,要求全國總動員,全力投入救災與復建工作。救災及復建誠為當前要務,但痛定思痛, 如何從根本整治河川、防治水患,無疑是政府部門再也不容迴避的課題。
過去一個多禮拜,國人從電視看到洪水到處為患,土石流淹沒許多村莊,道路橋樑柔腸寸斷,災民哭天喊地,此情此景,任何人都不免鼻酸掉淚。 政府為瞭解決全台水患問題,自95年起執行8年計新台幣1,160億元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迄今已經三年多,而此次水災仍造成如此重大傷害,確 實令人不解。其實,回顧整個風災處理過程,最受詬病者有三:
第一,中央氣象局未能確實掌握莫拉克颱風的動向:初期預報之降雨量遠低於實際降雨量,誤導民眾及救災單位輕忽可能的水患及土石流,因此而未即時防範。
第二,防災慢、救災亂:政府在中央及地方雖設有防颱指揮中心,但誤判降雨量及可能帶來的災害,未即時要求疏散危險地區民眾,特別是第一線 的鄉鎮公所,行動更是慢半拍。不僅如此,及至災害發生後,救援的機具及人力又未能即時到達,喪失了第一救援時間,也導致傷亡擴大。更有甚者,還發生中央與 地方互相指責的口水戰,不但未能整合資源全力救災,反而出現救災工具不適用或拋錨的亂象,也難怪CNN報導參與卡崔納颶風救災的救難專家形容,台灣政府對 八八水災的救援工作顯得手忙腳亂。
第三,治水體系紊亂、功能不彰:目前水患治理相關工作,中央方面係以流域為單位,分上、中、下游,各由不同權責機關辦理,包括中上游由農 委會水土保持局及林務局辦理,農田排水由農委會農田水利處辦理,雨水下水道由內政部營建署辦理;下游則由經濟部水利署辦理。一項治水工程分由水利局、水土 保持局、林務局、營建署、水利署等單位經辦,不但事權分散,且欠缺跨部會水患治理規劃、統籌及協調機制,以致各機關各行其是,自然難有成效。而地方縣市政 府人力不足,又未善盡維護治理之責任,以致「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執行績效不彰,不僅去年7月卡玫基颱風襲台造成34人死傷,這一次尤其造成更重大的 人員傷亡及財物損失。
面對一再發生的水災及嚴重損害,國人不禁要問一千多億的錢用到哪裡去了?整修完的堤防或橋樑何以禁不起一次水患的考驗,有無偷工減料?縣 市政府有無移用治水款做為其他用途?例如興建表面看得到政績的河濱公園、步道、涼亭?每次水災過後,相關主管機關都會提出一連串的檢討報告,相信此次八八 水災也不例外。但檢討、報告必須掌握重點,千萬不能再虛應故事;更要謹記教訓、痛定思痛,擘劃根本整治河川、防治水患之道。
要達成整治河川、防治水患的目標,第一要務是應以流域觀念,統合治水與工程單位的人力及資源,方可竟其功。台灣地區水系具有流域狹小、坡 降大、豐枯水量懸殊之特性,山坡林地則是濫墾、濫植嚴重,出海口又長期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加以九二一地震後,地層鬆動,每遇颱風驟雨容易產生土石流及 水患。此外,每一水系跨越數縣市,而地方政府往往人力不足,管理不善,且有些縣市可能移用治水經費於其他用途。在此情形下,中央政府出面承擔整治防洪任 務,實乃責無旁貸。
我們建議行政院應統合水患治理及工程單位,成立跨部會小組,由行政院副院長(或政務委員)擔任召集人,除專責災後重建作業,也要納入「易 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未完工程,確實檢討其執行成效、缺失;同時,全盤檢視台灣地理環境的變化,選定新的易淹水地區,重新擬定「河川整治及水患防治計 畫」,依此編列特別預算送立法院審議,並嚴格監督、確實執行。如此多管齊下,才能真正發揮預防水患的功能;馬政府也唯有藉此表現真正「苦民所苦」的誠意, 才能挽回受到重創的民意支持度。
學者警告 今年災難還沒結束
2009/08/15 04:09
可能還有四颱襲台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昨天提出警訊,若以近年來侵襲台灣的颱風平均數來看,可能今年還有四個颱風會侵襲台灣,「今年災難還沒結束」。
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李鴻源則痛批,台灣長期以來沒有國土規劃,防災救災的跨部會協調也不夠,疾呼儘速成立防災總署。
雨量氣溫會創新高
柳中明指出,在風災一週前,新竹高溫快到攝氏四十度,沒想到隨後而來的颱風降雨量就破紀錄,他認為,未來台灣的降雨量、氣溫都會持續破紀綠,台灣民眾要適應。
柳中明分析,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每年生成次數在一九六○年平均近三十個,但在二○○○至二○○八年減少為每年平均二十四個,然而,每年侵襲台灣的颱風次數不減反增,從二○○○年以前的每年四.五次,增加為二○○○至二○○八年的七.一次,這種路徑的改變,對台灣很不利。
柳中明也警告說,今年侵襲台灣的颱風目前有三個,若依平均數而言,可能還有四個颱風,「今年災難還沒結束」。
學者籲設防災總署
李鴻源認為,這次風災受創的部分部落原來是安全的,但因為雨量太大,導致河川改道,沒有堤防可以抵擋,很難預警也無從預防,居民根本來不及逃生。
他建議,政府儘速訂定國土規劃法,並成立常設性、部會級的防災總署,平日就要加強防災人員的培訓。
需長期做國土監測
台大地理系退休教授張石角指出,這次颱風凸顯台灣的五大脆弱,分別是村落聚落、橋樑、道路、通訊設施、救災體系的脆弱,他希望政府在災後要先診斷,再決定到底要復建還是重建。
台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汪靜明強調,政府長期不重視國土監測,但國土監測是國家的根本,政府在災後必須進行長期的國土監測,才能達到減災、避災。
八八省思/夏颱似秋颱! 柳中明:台灣氣候變遷已經發生
2009/08/15 07:27記者林睿康/台北報導
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柳中明認為,雖然莫拉克颱風是夏颱,但是移動狀態卻像秋颱,帶來超大雨量,才導致豪雨成災,而氣候變遷已經發生,預料以後還會有破紀錄雨量。柳中明說,根據研究統計,今年應該還有4個颱風會來,換句話說,台灣的災難並沒有結束。
柳中明警告,氣候變遷已經發生,7月底的時候,新竹才出現將近40度的高溫,全台都快鬧旱災,沒想到才一個禮拜,就出現空前的降雨量,可以預料,以後會繼續出現破紀錄的高溫和雨量。
柳中明表示,以往夏天形成的颱風移動快、災害也小,但這次莫拉克颱風移動狀態卻像秋颱,移動相當緩慢,才導致豪雨成災。
柳 中明也說,根據觀察西北太平洋的颱風研究,1960年代每年有30個颱風,不過到2000年,每年只剩下24個颱風,等於每年颱風的生成次數減少。此 外,2000年前,每年颱風侵襲台灣的次數為4.5次,2000年後卻增加到7.1次,從今年已出現了3次颱風侵台次數來算,應該還有4個颱風會來,換句 話說,台灣的災難並沒有結束。
不過,柳中明強調,一個重要的觀念,政府和國人不能想要把災害根治,只能期望把災情降到最低,也就是說,各項基礎建設在災害過後,能夠儘速回覆正常。
下湖口試種欖李 「護土」有功
2009/08/16 04:09
![]() |
泥岸流失情況大為改善
〔記者陳燦坤/口湖報導〕口湖鄉公所去年嘗試運用生態工法,在下湖口濕地邊緣栽種當地的水生植物-欖李保護土壤,這次風災過後首度發現以往泥岸大量流失的情況受到改善,鄉公所對這項新的做法成效相當滿意,將繼續挑選侵蝕嚴重的海岸實驗。
廣達50公頃的下湖口濕地是口湖鄉賞鳥熱門景點,但每次颱風過後蓄水量暴增,常對環繞濕地步道產生侵蝕作用,多處路面寬度已不到原來一半,鄉公所考量濕地腹地寬廣,若施工灌漿補強經費過於龐大,遂決定試著以生態工法改善。
鄉公所辦事員蔡文彬指出,該項計划去年執行時曾邀湖口村民一道參與,大夥經討論一致認為濕地位於淡、海水交界,土壤含鹽量甚高,一般植物很難存活,決定優先選擇當地樹種試驗。
生態工法通過颱風考驗
根據耆老描述,口湖從前沿海沙地曾是一片綠地,舉目所及都是欖李,於是欖李便成了生態工法的首選,鄉公所當天帶領村民在水裡撈取欖李種子,有些村民質疑光靠這些矮樹叢難道就可以阻擋洪水﹖
歷經這次莫拉克颱風考驗,證明生態工法在沿海防汛是可行,蔡文彬表示,以往災後鄉公所都得想辦法重新填土,鋪平被池水侵蝕的步道,今年環濕地的泥岸卻幾乎沒有流失,足見欖李護土的做法是可行。
不過,蔡文彬也指出,附近產業道路迄今仍積水未消,代表口湖鄉國土復育還有待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