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救災一團亂 「苦民所苦」成口號
搶救莫拉克颱風水患 |
|
緊急救援!搶救莫拉克颱風水患!! 最新救援資訊:
http://www.worldvision.org.tw/news/news-090809.htm
|
||
去年馬政府一上台,就接連碰到颱風重創台灣,後豐大橋斷裂造成重大傷亡,猶記得府院一片檢討聲浪,結果,再多檢討會議、補強機制,仍舊抵擋不住莫拉克颱風的摧殘,凸顯政府救災、應變機制盲點還真不少,民怨也正沸騰中。 現有救災機制,本應中央與地方攜手合作,但從內政部長廖了以與屏東縣長曹啟鴻隔空互嗆,再到馬總統跳上第一線,親自向台北市消防局調度橡皮艇、公開點名批判氣象局預報不準、質疑水利署治水成效,顯見整個指揮體系紊亂。 明確來講,即使行政院週日開設南部前進指揮所,但北部中央應變指揮中心應是資訊最充足、最能調配物資的「司令部」,倘若能發揮作用,豈需勞動馬劉下鄉指揮?從中央到地方、各部會橫向聯繫都有檢討空間。 尤其,網路E世代,為何政府部門災情掌控只能靠電話、無線電通報,難道政府不能開放網路平台? 再者,交通部去年已將全國危橋列管,整建發包進度遲緩不說,莫拉克來襲前,為何雙園大橋竟未封橋?更令人不解的是,農委會早針對高雄甲仙發佈紅色土石流警報,地方政府竟未即時撤離居民,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即使馬總統抱怨氣象局預報失準,但所謂料敵從寬,倘若各級政府強化各應變環節、落實執行,根本不至於出現甲仙小林村「滅村」的慘劇;何況,台灣每年颱風連連,政府光是口頭檢討,為何從未記取教訓? 還有該檢討的是,首長下鄉視為本應安撫人心、療傷止痛,昨天馬總統前進台東勘災,災民哭喊「我們家票都投給你,為何要見你變得這麼難?」透過電視新聞密集播放的震撼效果,令人聞之鼻酸,但馬總統應對稍有不慎,恐怕會帶來更大的負面效應。 莫拉克來襲,表面看來是考驗台灣,其實也是考驗馬政府的執政能力,就如同三、四年前,卡崔娜颶風重擊美國紐奧良,小布希被罵到臭頭一般,「苦民所苦」絕非口號,但馬政府還得拿出作為來證明。 |
滅村大搶救 小林村600人恐活埋
|
||||||
「不要讓小林村『滅村』」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傳出全村遭土石流掩埋,昨天幸運獲救村民證實,山裡狀況很慘,九到十八鄰可能有五、六百人遭活埋,希望政府趕快展開救援。 甲仙鄉小林村因嚴重土石流,全村房舍已在風災中「自地圖上消失」。國軍昨天派直升機前進災區,救出四十四人,他們並無劫後餘生的喜悅,向外界哭訴證實「絕大多數村民可能遭土石流活埋」。
甲仙鄉有八千多人、兩千五百戶,小林村登記設籍一千三百一十三人、三百九十五戶。這次土石流造成災情之慘重,是國內風災之最。但因當地音訊中斷,直到前天才有零星狀況傳出。 獲救的林姓男子餘悸猶存描述,八日晚八時多,暴雨不斷,開始淹水,鄰居發現不對勁,「沒人敢睡覺」;凌晨二時,彼此左呼右喊,大家往高處避難。到六時,有人大喊「快逃命!山要崩了!」 大喊「逃命!」的是徐吉祿夫婦,他倆被直升機順利救援至旗山,「六點十五分,聽見屋外轟隆轟隆幾聲,我抓著妻子、兒子往外衝,朝山頭一看,大片土石往下滑動」。 「土石流排山倒海傾洩而下,才五秒全村就不見」,徐吉祿說,大家連滾帶爬,共四十四人狼狽地逃到海拔一千六百公尺現肚山上中華電信基地台附近一小工寮避難。 「不知怎麼熬過來的,本以為沒救了」,徐吉祿獲救後心情沈重,因為有很多親友仍生死未卜。 獲救災民帶出可能有五、六百人慘遭活埋的不幸消息,讓在旗山社福中心焦急等候的家屬心急如焚。「趕快救救我家人,現在救還有活口,再晚一步,就沒希望了!」劉姓男子說,「我的父母、兩個弟弟、一個妹妹音訊全無,堂弟一家也失聯,整個家族十六人都沒消息,怎麼辦?」 旗山警分局長李金龍說,警方接獲零星訊息顯示,小林村民分散在山區各地避難,除昨天獲救四十四多人,另一股有六十多人,總計應有一百多人及時逃生,但整個村內確實詳情,必須待救援隊伍今天空降進入才能判斷。 |
莫拉克颱風引進豪雨,水淹南台,災情讓人不忍卒睹;朝野必須全力以赴,投入後續搶救及災後重建。其實,政府並非不瞭解水利之重要,近年更大手筆投入八年一千多億的治水預算,結果卻是越治越淹,讓人困惑。其間失落的環節,必須潛心反省,重整治水思維,才能防止悲劇一再重演。
這次莫拉克颱風和西南氣流產生的驚人牽引作用,遠遠超乎想像,短短幾天降下超過一年的雨量,又適逢大潮,積水難退,是這場世紀水患的大背景。再加上氣象預報一直將焦點 防災地區放在北部,導致南台灣受到輕忽。撇開這些因素不談,若追問政府近年花大錢治水究竟發揮了什麼效用,就這次的災情檢視,恐怕只能令人搖頭。
以這次災情最慘重的高屏為例,有些鄉鎮如佳冬、林邊、甲仙,原本就是易致水患的地區。三年半前,扁政府提出八年八百億的治水條例,立法院還追加到一千一百六十億;其中首期三百億元就用在「易淹水地區」的水患治理,但為何這些低窪鄉鎮沒有被納入改善計畫?那數百億的龐大治水經費究竟被用到哪裡去了?或者政府只在周邊作了零星整治,卻反而集中強化了當地的災情?
要花大錢才能 治水,這是台灣民粹政治的一張大牛皮;再加上藍綠惡鬥、中央用水利經費來綁樁地方,也就越發使治水的規劃和事權偏離正軌。事實上,治水從來不是一蹴可幾的 工作,除了金錢,它更需要的是體系性的專業規劃,以及更多經常性的細心維護。但從「千億治水」的失利,我們分明看到台灣水利建設出現了許多畸形現象:
其一,只強調建設,卻輕忽保養。由於有太多經費要在限期內花掉,所以水利部門的工作就是不斷巧立工程名目,並想方設法將其發包出去。但水利建設是需要完整規劃、且高度 維護的工程,特別預算被用在建設,水利部門的保養經費相對緊縮,維護工作便也受到輕忽。這次,南台灣一夕變成水鄉澤國,主因是至少有十條以上的溪流潰堤;試想,放著基礎的河川堤防不維護,卻拚命在那裡加蓋抽水站、買抽水機,這不是本末倒置嗎?再看,這次全台有廿座橋斷裂,有些橋樑完全沒有警示人員或設備, 導致無辜民眾墜河,這也是難以想像的事。
其二,治水體系呈現「強政治、弱行政」。治水,包括防災和救災,都是高度專業的工作;但過度政治化的結果,就出現權力掛帥、專業退位的現象,體系的橫向乃至上下聯繫都 支離破碎。狹窄的西部走廊興建了多條國道和高鐵,當然會破壞地方水文,形成以鄰為壑狀態;但要如何解決國家建設導致的水文破壞,水利署有發言權嗎?光看這 次中央救災指揮中心的運作,馬總統和劉揆都在巡視途中受阻;可見,權位再高然而資訊依舊不足,無助於指揮大局。那麼,為何不讓更專業的人來指揮救災?
其三,輕重失調,弊端叢生:當年八年八百億特別預算提出時,即遭批評缺乏具體計畫;後來執行時更難免徇私,導致治水優先順序失度,而許多大小官員更因而捲入官商勾結及貪瀆的弊案。前經濟部次長侯和雄(陳水扁愛將)一人即身涉七案被判近七年,可見其中牽涉利益之龐大。若要防止治水預算繼續遭到濫用及虛擲,政府應邀集專家成立特別委員會,來監督並導正特別預算的運用。否則,花了大錢,大水照淹,這對得起人民嗎?
治水,不是在拚人氣,也不是比辛勞,更不是比砸錢。如果胸中沒有國土總體規劃的見識,沒有惜民愛物的襟懷,沒有敬畏天地的精神,不可能做好治水大業。在八七水災半個世紀後,八八水災又給了我們一次當頭棒喝。
2009.8.11 投千億治水,何以南台灣仍成水鄉?【聯合報/社論】
八八水災/別讓台灣美麗的景點 一個一個從地圖上消失!
(2009/08/12 11:45)
「國土政策該是全面檢討的時候了!」,這句話,似乎總在每一次重大的天然災害發生後,就要聽到一次,很遺憾地,「八八水災」後又得再聽一次,更令人憂心的是,我們還要聽到幾次?
這幾天的新聞,想必讓國人都知道了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這個平常沒有注意過的地名;「那瑪夏鄉」?原來就是以前的「三民鄉」,2008年才正式更名,成為阿里山鄉、三地門鄉之後,第三個以原住民名稱正名的原鄉。只是,這樣的認識過程,太沈重!
小林村,在旅遊地圖上,幾乎不曾被標示,它位於人們吃過甲仙芋頭冰之後,進入「那瑪夏鄉」之前的必經路徑上。如今翻閱過去拍攝的照片堆,「那瑪
夏」夏天戲水的清澈又冰涼的溪澗、環繞在群山河階上的村落、冬季盛開的聖誕紅大道以及開朗熱情的臉龐,真不敢想像今日竟成此等模樣,而小林村,則是一張照
片也沒拍,只記得開車經過時的街屋住家樣貌。
↑原本身處美麗山水景緻中的「那瑪夏鄉」部落。(記者謝禮仲攝影)
↑「那瑪夏鄉」夏季清澈冰涼的野溪曾是許多人旅遊中的美好印記。(記者謝禮仲攝影)
多年跑旅遊的過程中,這樣的經驗不只一次!遺憾的是,它還可能繼續發生!
別說颱風,每逢大雨就淹水的鹽分地帶鄉鎮,追究原因,似乎標準答案就是「地勢低窪」、「超抽地下水」,政府撥款興建排洪道、蓄洪池,民間也將廢棄
鹽田闢為大水來時的蓄洪池,但大量的水泥化建築、堤防、溝渠以及地表鋪面使用的不透水材料,是否也是阻絕地下水補充、造成地層不斷下陷的原因?
↑西部沿海鹽分地帶因地層下陷而泡在水中的墓園。(記者謝禮仲攝影)
明知水土保持的重要,人們為了「求生存」,不斷地像中高海拔地區挺進,砍掉整片樹林闢為可賣得好價錢的「高山茶」茶園;政府還有獎勵造林政策,竟演變出為了補助款而砍掉原有茂密樹林重新種樹的怪異現象。
↑一面說要水土保持,茶園卻不斷挺進高山,生計與生存何者為重?。(記者謝禮仲攝影)
民間戲稱「肉粽」的巨大水泥消波塊,幾乎佔滿原來美麗的海岸線或河岸旁,只要有「波浪」產生的地方,擺上「消波塊」就萬無一失?難道不需要從事地
質、水文等較全面性的探勘?看到許多沿海地帶已經被埋在沙中的消波塊,真是諷刺的畫面;更何況有許多消波塊反而是造成海沙流向改變、海港淤積或受損的元兇!
↑巨大的水泥消波塊幾乎佔據了台灣沿海,但它們都在該在的地方發揮該有的效益嗎?(記者謝禮仲攝影)
↑幾乎被海沙掩埋的消波塊掙扎地露出水面,還有多少已經滅頂?(記者謝禮仲攝影)
還記得不過就是幾年前,當時政府面對天然災害,就有海拔1500公尺以上地區禁止新開發、既有建物5年內拆除的「國土復育方案」,同時卻又曾帶頭倡議在3000公尺的合歡山區興建高山纜車!
台灣是個年輕且地質敏感的島嶼,加上全球氣候變化快速,國土政策不僅要檢討,更要立即以專業導向進行落實,問題是,專業且細膩的評估怎麼做?政策
的制定是否還是搖擺不定?以專業評估為依據而該展現公權力的時候,真能確實執行?是不是面對所謂「不顧人民死活」的壓力下,又來個「就地合法」?
民眾在要求政府有所作為之際,是否還是開著四輪傳動車大肆破壞河床、山徑從事所謂的「自然探索旅遊」?是否還是擠進擁有無敵山景、浪漫水景的地方住宿、旅遊,又一邊斥責「不當開發」?
這樣熟悉的話,真希望不用再說一次!
※延伸閱讀》
‧7日促撤民 政院:屏縣說不必
‧防災 可能第一階段就出問題
‧50年來最慘 林邊準備大遷村
‧防災中心:小林等五個村 最早建議疏散
‧甲仙省道頻走山 地方盼改道
‧ | 風災重創南台 劉揆:關鍵在未及時撤離 | ‧ | 防災中心:小林等五個村 最早建議疏散 |
‧ | 高縣:勸導撤離 需村民配合 | ‧ | 紅色警戒 村民卻苦守家園… |
‧ | 報不準? 氣象局駁馬:雨量早已上修 | ‧ | CNN預測:雨量可能1200毫米 |
‧ | 學者:誰敢一開始 雨量就估兩千 | ‧ | 苗栗以南 今仍有豪雨 |
‧ | 馬點名該負責 水利署長:所有責任我願承擔 | ‧ | 第八河川局長:知本溪潰堤 是天災 |
‧ |
|
留言列表